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人至今未阳!他们身处“决赛圈”的心情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都健闻 Author 南都健闻


至今还未“阳”的他们,是“天选打工人”、“天选做饭人”?还是另有特别的防护措施?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称,随着各省已经度过发热门诊高峰、急诊高峰和重症患者高峰,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医疗救治平稳有序,日常的诊疗服务在逐步恢复。
“未阳人”的关键词之心态篇词云图

这些还未阳的人是如何避开第一波感染高峰期从而闯入“决赛圈”?南都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闯入决赛圈的“未阳人”,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未阳人”的关键词之药物篇词云图

以下为受访者的自述:

难道是因为先天体质没阳吗?职业:大四学生 年龄18+

我的学校和家都在银川,2022年9月大四后没有再返校在本地实习。12月疫情管控放开之初,对于感染新冠这件事,心态比较平静,因为我有部分北京河北和国外的朋友已经得过了,据反映都还没有危及生命。甚至有一丝好奇“哇,这就要轮到我了吗”的这种心态。但还是想好好防护,能防住肯定要防住,毕竟没事不想得病,而且平常身体不算健壮。


在防疫准备方面自认为是比较充足的,在广州放开的时候,就已经购入了充足的药,包括布洛芬、小柴胡、连花清瘟等,那时候药品都还很充足。还购买了30个防护面罩、医用手套、维c泡腾片、制氧机等、退烧冰袋。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一阳。

12月到1月,我认识的所有朋友都感染了,从北上广到偏远农村。最先感染的是保定的朋友,12月18日,本地的闺蜜开始感染,她说她也没干啥,回老家的路上在服务区上了个厕所就阳了。接着我爸妈就感染了,我已经在几个闺蜜的指导下开始伺候爸妈,开始在家还严格遵循消毒程序,我出房门要一顿喷酒精,他们上完厕所要通风十五分钟后再进去。再之后,我也就是简单戴着口罩预防一下。

期间,我测抗原一直阴性,没什么症状,因为我一直慢性咽喉炎,嗓子长期不舒服,但也没变成刀片嗓,没有明显的不舒服。就算没症状吧。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平常比较小心谨慎,但对于我爸妈阳了,我却没阳还是挺吃惊的。一部分觉得我是无症状感染者,只是自己不知道,一部分觉得我没咋出去玩,可能真的防住了吧。不过,有没有人能告诉我为什么还没阳,难道是因为先天体质问题没阳吗?我想撒开丫子好好玩,这几年错过太多了。

3岁“未阳”的宝宝在幼儿园成了“独苗” 职业:宝妈 年龄30+

其实对于“阳”与“未阳”一直没有太过于紧张,反倒是抱着这是一种概率事件的心态。不过,直到现在自己和孩子都还没有阳。

回忆整个经历,只有在小孩接种疫苗的这个时间节点上会有些焦虑,因为如果小孩阳了,那就可能无法及时完成接种,也可能会有重症的风险。

12月初,孩子刚满3岁不久,按照计划,考虑到大人均已接种疫苗,而且小孩生活的环境接触到人群较少,计划稍微推迟一点时间为孩子接种新冠疫苗。在一次去医院儿保科体检时,则让孩子按照常规接种了流感等疫苗。当时医生提到,要一个月以后才能接种新冠疫苗。

在这不久后,疫情防控宣告放开,身边中招的人越来越多,疫情的高峰期也逐渐到来,而这时小孩依然每天在幼儿园上学,当时内心确实会有些忐忑不安。因为距离孩子接种新冠疫苗的时间还有将近大半个月,如何才能做到使其不被感染?只能从个人防护的角度来入手,比如增加孩子的饮食营养,外出后及时洗手、更换外衣、戴好口罩,基本不在外就餐。

12月中旬,幼儿园老师突然打电话通知,小孩班上的班主任阳了,孩子可以选择是否还继续去幼儿园,由其他老师代为照料。考虑到要避开疫情的高峰期,我没有让小孩再继续接着上幼儿园,而是跟着我居家办公,每天观察他的精神状态,让他多喝水多运动,人少的时候带他出去奔跑嬉戏。

3岁的小朋友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新冠病毒,但历经3年,他们已经对病毒有些模糊的印象,比如要保持距离,保护彼此。记得这样一个场景,一天傍晚,刚刚下过雨,我带孩子下楼时,小孩的正在“阳”的好朋友走在大槐树的另一面,好朋友的家长挥挥手示意我们不要靠近,两个小孩子看到彼此很兴奋,隔着大树尖叫、蹦蹦跳跳,踩得地面上的水花四溅。

两周后,小朋友们也阳康了,我家孩子也还没阳,顺利接种了疫苗。过完了春节,大家又如同以往一起上学、玩耍,但涉及到去密闭空间和公共场所依然会戴好口罩,无必要时不摘下,回到家第一件事情是洗手,更换外套。

我成了办公室里唯一没有“阳”的人 职业:律师 年龄35+

之前有好几个人问我居然还没有阳。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未阳,只是一种概率事件,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我没有做特别的防护,原则上讲,我会尽量少接触感染病毒的潜在人群,但我一直佩戴的医用外科口罩,没有佩戴过N95口罩,也没有说因为要特别防护就不在外就餐、聚会。

疫情刚放开一周,我们办公室里就出现了阳性的病例,大家的症状都比较明显,全身酸痛,好几个同事也发起了高烧。当时我们都处在一个办公室共事,在同一个密闭的空间里会有一定的接触,也有过间接的面对面接触。后来,依次“阳”的同事请假在家休养,我们也请人对办公室的环境进行了消杀。

在这不久后,我也出现了肢体酸痛、乏力的症状,但没有发烧,症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我也没有测过,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无症状患者,或者是症状比较轻微的患者。

在放开之前,自己接触的人群基本上都是阴性的,如果涉及到区域的公共场所,比如法院、公安部门,我们都会佩戴口罩,而且进出场所也会要求有24小时或者48小时的核酸证明。这几年里我们做了非常多次的核酸检验。

疫情放开之后,我对待新冠病毒的态度还是有些转变。在春节前后的这段时间,随着疫情防控放开后,病毒传播的速度很快,但绝大部分的人也康复得比较快。现在感觉这一轮疫情的高峰期已经过去,身边的人现在也很少再讨论疫情。

对于现在所做的防护,比如在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勤洗手,尽量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不过有些因为工作因素避不开也没办法,做好自己的防护工作,也无需太过于担心。

每天接触“阳”,形成了免疫?职业:老师 年龄40+

因为工作原因,我常常接触生病的或是已经阳了的学生,12月时也因为家庭因素,常常往医院跑,但一直都没有阳,同事、朋友也常常笑说我进入了总决赛。

在学校上课时,因为其他同事都阳了,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由没有阳的人来做,一个人往往要做几个人的工作量,是有些“天选打工人”的意味。我在高峰期的时候曾经用抗原测过一次,是阴性的。

之前有最接近“阳”的一次,我和对象带着孩子去朋友家里玩,结果第二天朋友告诉我们,自己突然阳了。突然知道这个消息一时间会有点惊讶,但好在自己学医,知道阳了是什么症状,所以也不太紧张。而对象的单位隔一天就会测一次核酸,我和孩子也没有什么症状,孩子也按照学校的要求接种了疫苗,自己也备用了新冠的用药,所以就没有过度的慌张。

我其实没有做太多特殊的个人防护,但出于之前做医生的习惯,在做完事情以后会及时洗手。平时在医务室里接触了生病或者已经阳了的学生,也会及时洗手。个人习惯也会有些帮助。

我觉得自己没阳的原因可能是体质原因,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消化系统比较好。小孩子的防护方面比较注重有没有积食、上火,有没有多喝水。

随着疫情放开之后,自己的心态上可能会更为轻松些。在工作环境方面,可以用紫外线灯和酒精消毒,勤洗手做好个人防护。在生活方面,去人多的地方戴好口罩,想喝早茶的话也可以在茶餐厅选择一个较为通风、人少的位置就餐。

老公阳了,我和女儿安全  职业:编辑  年龄 40+ 

最初疫情管控放开时,我跟大多数人一样有些担忧,最主要是害怕孩子感染,所以管控放开之初我就备好了抗原、对乙酰氨酚等药品。

最开始,我们夫妻俩还是正常回办公室工作,那段时间出门我格外注意防护,从医用外科口罩变成了N95口罩,只要还在公共场合,口罩就紧紧贴住我的脸,我一刻也不敢摘下。进家门后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洗手,有时我甚至会直接洗完澡、换好衣服后再在家里坐下。

12月底,我老公出现了发烧、肌肉酸痛、咳嗽等症状,抗原检测呈阳性,我就让他在家里的一个房间单独隔离。每天,我把饭放在他房间前的小桌子上,他自己开门拿进房间,吃完再放回小桌子上。我把他用过的碗筷先用开水烫过之后,才会再放到洗碗机里一起洗。但由于家里卫生间只有一个,也只能共用,他上厕前要先跟我说一声,避免他和孩子有接触,他用完洗手间后会喷酒精消毒。

做了这些措施就真的能防住病毒吗?我当时也没有十足的信心一定能够避免感染,也是图个心理安慰,但为了避免孩子感染,所以该做的防护措施还是都照做了。大约一星期后,我老公抗原转阴了,但当时正值孩子的期末考试,害怕病毒转阴后仍有传染性,我还是等孩子考完试的当天才让老公“解除隔离”。

临近除夕,我们一家三口搭飞机回云南看望家人。为了避免在途中被感染,我们特意在机场提前吃了饭,在飞机上全程戴着口罩,没吃飞机餐。过年期间,我们也有意减少了走亲戚或者外出吃饭的频率,基本只跟家里人出去吃过一两次饭,其余时间都待在家里。

直到现在,我和孩子都还没阳。为了避免感染,日常还是会戴口罩、勤洗手,尽量避免去影院等密闭的空间。其实我身边还有不少亲戚朋友也没“阳”过,我也并未因为随时有被感染的可能性而感到焦虑,毕竟第一波感染高峰已经过去。对于我而言,进入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更为重要,“阳了”或是“还没阳”,用平常心去看待就好了

防护到位,轻易不出门 职业:已退休 年龄65+

个人认为是自己防护到位,轻易不出门,出门后就戴好手套、N95口罩武装好自己,进门严格消毒,衣服和鞋子放在屋外。盐水冲洗鼻腔。因为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儿女有准备抗原、各类退烧药品以及阿兹夫定等。

对于疫情还是较为谨慎的,出门一次就担心一次,每次晚上就会想明天会不会阳,还是挺担心的。

春节前曾有一次出门采购年货,因为疫情蔓延前出现过咳嗽和喉咙痛,所以这次出门后食欲有些变差,又出现喉咙痛,坚持测了3次抗原,这是认为最接近风险的一次。春节前后,参加了两位因新冠去世的亲友的葬礼,春节前那次特别担心一点,专车来去,10分钟结束,好在身体上没什么反应。节后参加的那一次,心态上稍微放松了一些,但还是不敢久留。

在疫情高峰期,12月底去打了第四针智飞蛋白疫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痛感比前三针灭活的要强烈。目前心态有些放松,也有点相信自己10%有免疫力体质,年后初七后就开始正常社交活动,人多的地方尽量避免,口罩是不会少的,聚餐是公筷公勺坚持,打听清楚聚餐聚会的人有没有外地来的,会比较小心。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 杨晓彤 游曼妮 实习生 庄欣锐
制图:何欣

 ▊ 南都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点亮关注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