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者来搞丨 一个被吸毒老婆抢走孩子抚养权的瑞典爸爸

舟小瑶 玛丽斯特普 2020-09-02



那是我经历过最奇特的一次访谈。


访谈坐标在瑞典的第二大城市哥德堡,郊区的一家机构,那是我作为哥德堡大学交换生的第一次课程调研报告,而对象是一群“受伤的:男人”。


刚接到这个访谈任务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大写的Excuse me ???


我来到的不是传说中的“女权国”吗? 我的课程方向不是性别平等吗?我采访的不应该是被家暴的妇女,被性侵的女童吗?最后来到一家由男人组成的“吐槽小组”?有点方……


带着困惑,我推开了机构的大门……


接待我们的是这家机构“Man for gender equality(男人争取性别平等)”的爸爸小组的带头人。他带我们认识了访谈的对象——爸爸小组的成员:一个年近40的中年男子,H先生。


H先生有一段非常的糟糕的婚姻经历,前妻吸毒和酒精成瘾的事实到了婚后才开始败露,时常情绪失控,暴跳如雷,而那时他们已经有了一个3岁的孩子,妻子因为情绪问题失业在家,全家的收入来源都的得依靠H先生。即便这样,妻子还是常常偷偷跑出去吸毒,有时甚至还带着孩子。


忍无可忍的H先生想要还给孩子一个健康、正常的成长环境,于是下定决心要与妻子离婚并争夺孩子的抚养权。以为毫无悬念拥有绝对优势的他却遇到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前妻为了抢回孩子,在社区调解员、心理评估专家和儿童福利部门的工作人员面前演了一出又一出好戏,极力掩藏自己的吸毒事实,捏造出丈夫有家暴倾向的虚假事实,逢人就哭诉自己的“遭遇”。


一边是哭哭啼啼的妻子、声情并茂地讲述被家暴经历,并且还失去了收入来源;一边是收入可观、身强力壮但沉默寡言的H先生,再加上被妻子洗脑的邻居们添油加醋,专家们很快将妻子判定为弱势方,并且认为“孩子跟着妈过总是好的”。最终,一系列的评估结果影响了法院对孩子抚养权的判决,孩子落入了妻子手中。


几年过去了,H先生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有的新的孩子,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但这段经历他始终难以释怀,明显比妻子更具有抚养能力和资格的自己被抢走了抚养权,还被迫扣上了“家暴倾向”的污名,而这些委屈和愤懑根本无处倾诉,只能打破牙齿和血吐。


一个偶然的机遇,他结识了“Man for gender equality(男人争取性别平等)”这家机构。来到爸爸小组的他惊讶的发现,有过类似有苦难言的“爸爸们”大有人在,有的甚至是被妻子家暴到住进医院,也无处申诉……人生第一次感到自己的话被人相信并感同身受的H先生,终于把多年的创伤故事慢慢吐露出来,并且在这个支持小组中得到了疗愈。


歧视不分男女,每个人都可能是“睁眼瞎”


故事听完,你也许会忍不住问:那些专家们都是睁眼瞎吗?家暴事实是随便可以捏造的?吸毒成瘾也可以逃得过一个正常人的眼睛?H先生明显才是受害者啊!


然而事实是,在一些固有的刻板印象面前,我们每个人的确都可能是“睁眼瞎”。


Poster against child and forced marriage


在基于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里,男孩从小被教育必须要具备“阳刚之气”和“男子气概”,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男性要当仁不让地承担更大的责任,并且相应地处于支配地位,无论经受怎样的委屈,都要做到“有泪不轻弹”。在这样的人设下,男性在遇到创伤事件时难以放下所谓的“尊严”和“面子”,更羞于启齿。即使选择了求助,也不一定能获得预期的同情,反而可能带来讥笑和嘲讽的“二次伤害”。


有人曾在英国进行了一项反暴力测试。在伦敦某公园内,一名青年男子惨遭女友暴打辱骂,围观路人很多,但无一上前对男子施以援手,人们大多面带微笑观看男子被殴全过程。而当“角色轮换”,由女子扮演被打的角色时,男子刚一动手即被路人喝止。


这个测试充分体现了:当女性作为受害者时,似乎天然地会博得社会的同情,而受害者一旦换成男性,结果极有可能是遭到猎奇围观,甚至看不见暴力事实,只会嘲笑和鄙视:“你一个大老爷们,人高马大的,怎么可能被老婆打?”。


同样,在基于外貌体型的刻板印象里,多以“瘦”和“白”为唯一的审美标准。在初高中时,每个班好像总有那么几个胖子,他们容易遭到排挤、取笑,甚至是欺凌。那些歧视胖子的人,会将“肥胖”与“懒惰”“贪婪”“笨拙”这些负面印象联系在一起,根本看不见他们作为一鲜活的生命的那些闪光点。


基于性倾向的刻板印象里,在异性恋文化的洗礼下,还有不少的人认为“同性恋”是病,需要依靠药物来治愈。这些接受了性别规范的驯化的人眼中,“同性恋者”根本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会承认同性恋者也会有欲望,更难以相信他们之间也会产生爱情。


不管是基于性倾向的歧视(针对同性恋者)、基于性别气质的歧视( 针对不够阳刚的男人和不够温柔的女人) 、基于美貌外形的歧视(要求女性美丽的性别文化) 还是基于性别选择的歧视(针对跨性别与生理间性人),这些歧视存在的根本原因都是基于性别的二元权力关系,它使男性对女性、异性恋对同性恋、符合性别规范的人对于违背性别规范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性,并通过各种贬低、打压、忽视的方式,巩固这种优越感。


同样的,还有基于人种、阶层、年龄、健康状况的二元权力关系,它们衍生出了更多的歧视形式:例如瘦子对胖子、年轻人对老年人、白种人对黑种人、健全人对残疾人、上级对下级等…这样的歧视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


但讽刺的是,你也许既是一位压迫下级的“企业主管”,同时也是名遭受家人歧视的男同性恋者;你可能既是排挤取笑别人“娘娘腔”的直男,但也是被女朋友嫌弃打击的胖子……


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既是这些刻板印象的践行者,也在不断被它们伤害着


意识到这一点,歧视就不再仅仅局限于男女两性之间。只要各种各样的二元划分的权力关系存在,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到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自世界经济论坛2006年公布年度《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以来,瑞典在性别差距评级表上始终保持着世界前四名的高位。在瑞典,父母可以共休480天的育儿假,如果父母平分假期还会有奖金。根据对144个国家的女孩及年轻女性的幸福现状进行分析排名,瑞典女性幸福指数位居榜首。


我们应该同样珍视受到性别刻板印象压迫的男性的声音,把他们也纳入破除性别二元体制的队伍中。在倡导性别平等的行动中,努力去争取男性的支持,让男性基于自身的经历去认识性别刻板印象,梳理它们与暴力、性侵、压迫事件之间的关联,与他们结成盟友而不是敌人。


我们试图打破包括“男女二元”在内的所有二元权力关系,我们想要的是不同性别、阶层、种族、年龄人群间的众生平等和天下大同。我们希望每个人,不管高矮胖瘦、老少男女,不管健全与否,不论财富多少,权势高低,都能拥有为自己发声的权力,都能免于歧视的目光和不平等的对待,从而自由地绽放生命之光。


Man for gender equality(MFJ)是瑞典的一个男性倡导性别平等的非盈利机构。机构主旨是让男性自身加入反对男性暴力的队伍中,去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对男性的压迫。爸爸支持小组,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目的是通过男性公开地、坦率地讲自己在家庭中的经历,受到过基于性别的不平等待遇、他们施暴或受暴的经历,以及任何能让我们感到男性脆弱一面的故事,使他们成为反对性别暴力的一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