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交给你们,我放心!”



余世诚研究成果资料捐赠仪式

春日正午,阳光晴好。北京安慧里一个宁静的小区里,玉兰绽放,花香四溢。

一个面积不大、书香浓郁的居所里,书籍、文献拥书百城,笔墨、字画铺满案牍。一位耄耋老人,满头银发、神采奕奕,雪白长眉、双眸炯炯。

“交给你们,我放心!”这位老者紧握学校档案馆馆长刘积舜的双手,庄严完成了他神圣的历史交接,“我年龄大了,说不定哪天就去见马克思了。希望把这些浸润红色精神、蕴含石大传统的研究资料一代代延续下去!”


3月29日,一场庄重感人的捐赠仪式上,中共党史、石油高等教育史和中国石油大学校史研究专家、文化学者、87岁的退休老教授余世诚,将毕生最宝贵的研究成果资料捐给学校。这些资料涵盖第一版中译本《共产党宣言》中共建党“牵线人”杨明斋的调查研究资料,余世诚的13部历史、文化和艺术著作。其中不少资料在70年的校史长河中异常宝贵,极具研究和传承价值。



填补党史研究空白的成果如数捐赠

余世诚1937年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1961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我校任教。曾任我校人文社科部主任、教授,出任中国石油文联委员、美协理事、齐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等。余世诚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有突出贡献教育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6年,时为东营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华东石油学院副教授的余世诚到广饶考察,凭着专业敏感,一本版权页写着“一九二零年八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让他怦然心动:“或许这就是最早的中译本,其出版日期比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版本还要早一个月!”

之后,由余世诚代表华东石油学院,同中共中央编译局、东营市、广饶县的专家学者组成考察组,奔波于广饶刘集村和济南、上海、北京等地,开展走访、调查,终于证明——这就是几十年间共产党人一直苦苦寻找、周恩来总理一直惦念的中共“第一经”!

广饶县《共产党宣言》陈列馆赠余世诚老师的第一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影印本


书的发现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共党史等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余世诚投入全部心血,还原了在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几代革命者和共产党员、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传承《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1986年余世诚和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采访《共产党宣言》保存、传播的故事(背对画面者为余世诚)

华东石油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东营市政协和广饶县同志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广饶博物馆合影(左起第三位为余世诚)


“这本《共产党宣言》不是静静躺了60年的一本书,而是在血与火的历史中走来的一本革命文献。”

“历经战火磨难、烈士鲜血浸润”,《共产党宣言》的调查报告和纪实文章先后在《瞭望》《新华文摘》上发表,被18家报刊竞相转载。

为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验明正身”,是余世诚填补党史研究相关领域空白的一个标志性成就。

1987年《瞭望》周刊发表余世诚的《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传奇》


作为“南陈北李”中共建党的“牵线人”、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杨明斋,在中共一大后的去向一直是党史研究的空白。填补这项空白,又是余世诚取得的重要成果。

“不能让烈士的英名和精神平白无故地消失!”这是余世诚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和党史学人的担当和信念。他穷尽一切办法,坚持十年的调查,查清了杨明斋的有关信息,但其最后生死下落仍是谜团。

1988年,情急之下的余世诚给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写信,不久他收到了苏共中央委托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吉塔连科的回信!——这位在历史褶皱里被隐埋几十年的党史人物,得以重现在世人面前。

余世诚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信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吉塔连科致余世诚的回信(原件)


“党史人物研究的一个突破!填补了一项空白。”全国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党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华这样评价余世诚的研究成果。


余世诚著作《杨明斋》


余世诚的学术研究生涯中,注重社会调查,走访十几个省市,收集和抢救出大量中国革命史珍贵史料。他的研究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内容,是中国石油大学在党史研究、人文社科领域的重大成果贡献。


1989年《瞭望》周刊发表余世诚的《为了寻找一位老布尔什维克的下落》


现如今,余世诚把填补《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史的有关研究、党的创建史重要人物研究空白的资料、档案、实物,如数捐赠给学校档案馆、校史馆,是对母校的深情感恩与崇高回馈。



拿什么献给养育我68年的母校?

从1956年进入北京石油学院学习,余世诚已经与70岁的中国石油大学同行了68载。“中国石油大学教我、育我、养我已有整整68年。这些天心里一直念着:今年是母校七秩华诞,学子献给了石油,石油献给了祖国,拿什么献给你呀,我的母校?”余世诚深情向学校告白。

开箱展卷,面前满满四箱档案资料是余世诚一生研究成果的结晶:对杨明斋开展研究的资料足足两箱,调查广饶本《共产党宣言》的资料一箱,还有一箱是他这几十年间撰著的13本著作……

一字一页,凝聚着几十年的心血;一篇一章,闪耀着赤诚精神的光芒。

《邓小平与毛泽东》、《杨明斋》、《石油大学校史》、《中国石油高等教育发展史》、《石大校史上老革命的故事》、《中共山东地方组织创建史》、《史园拾穗》、《从井冈红旗到庐山云雾》……13本著作见证了余世诚一生的研究成果。

余世诚讲述研究历程

“捐赠的事,我同孩子们商量过了。他们一致支持老人的捐赠。”在余世诚心中,这些珍贵的资料是在母校的支持下积累起来的,留在母校的档案馆是应该的,也是安妥的。

握紧余世诚的双手,刘积舜郑重承诺:“这些‘传家宝’,我们一定替您收藏好,更要使用好,让宝贵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就这样,四箱“宝”书,一本捐赠证书,黑发白发,一左一右,在“中国石油大学校史资料捐赠仪式”鲜红色的大条幅下,余世诚和档案馆、校史馆完成了这场七秩华诞之际的历史交接,见证着学子对母校的赤子深情,也昭示着历史与未来的薪火传承。

快门咔嚓,一位耄耋老人向母校生日献礼的珍贵瞬间在这一刻定格,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他身上,鲜艳的党徽同明亮的双眸一齐闪闪发光。

“文史铸就丹青魂”,这一刻,墙上悬挂的老校长华泽彭为余世诚的题字显得更加遒劲有力、意蕴绵长。



把这份精神宝藏代代传承下去

距离北京余世诚住处676公里之外,中国石油大学校史馆里,这些天,余世诚的研究成果和见证研究成果的珍贵档案已经被重新设计展示。

这凝聚着余世诚治学精神和毕生心血的珍贵宝藏,终于在母校档案馆、校史馆归根桑梓——这是精神和信仰的传承,是初心和使命的担当,更是“立心,立根,立魂”的“无价之宝”

而作为学校在党史研究、人文社科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作”,这颗精神文化育人的独特“明珠”也将不断焕发新生命。青年教师们接过这根“接力棒”,站在余世诚老师的“肩膀上”不断继续深化理论研究,在实践探索中将他的成果继承、延续和发扬。

中国石油大学校史馆也将赋予这笔“财富”新的历史使命:专题展区、主题活动、文化讲堂、课程思政、影视创作……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带领师生们深入走进这片校史宝藏,领略其中蕴含的精神“富矿”。

北京电视台《晚晴》栏目讲述余世诚发现《共产党宣言》最早中译本的故事

档案馆、校史馆还将与地方党史研究机构和红色展馆开展合作,扩大以余世诚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大学专家教授学者研究成果的作用发挥,以文化辐射的力量,为区域文化传承创新做出石大贡献。

“这是历经战火洗礼的珍宝!”中国石油大学校史宣讲团的青年学生饱含深情,几十年里,几代石大人的倾情讲述从不间断。人人讲,代代传,那是孜孜不倦的求索,那是满腔赤诚的践行,那是家国情怀的奉献,是每一个石大人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新时代、新征程,新一代石大人将擦亮石大历史的鲜红底色,把余世诚留给学校的资料讲述好、传播好,为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石大力量。

“愿以吾辈之青春,复兴伟大之中华!”校史馆序厅里,回荡着同学们铿锵有力的誓言。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世界各地的石大学子在汗水和拼搏中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石大人的承诺。

初心不改,历久弥坚;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档案馆、校史馆

文案:吴颖昊

编辑:邵云霄 孙路遥

责任编辑:成玲玲

往期回顾:超牛“学霸班”!全班28个人,25人成功读研!超燃!这项作品太“库”啦!@中国海洋大学:山“海”相逢,一路“油”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