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校又怎样(北大赵延风教授)

2017-01-23 赵延风 国际读经

编者按:2012年北大赵延风教授发表此文于其新浪博客“福田心田”。现经赵教授授权,首发“海外读经”微信平台。


    前些日子到一位朋友的朋友家做客,谈天间得知,这位朋友的女儿是剑桥的本科,斯坦福的硕士,如今在哈佛上博士。(大约如此,也可能颠倒,总之是强强三校行。)我听了,就说:那很好啊。这朋友立刻感慨起来,说:你可知,在中国,不止在中国,即便在海外华人父母中,听到这些,一定就立刻惊呼:哇,你的女儿真优秀啊!很少有人只是淡淡地说:那很不错的。

    这,实在不能算是我这个人生就多么淡定,恰恰相反,我本是一个非常有名校情结的人。“什么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株水草”呀,什么“兄弟当初在哈佛的时候怎样怎样啊”,诸如此类的闲情逸事,曾是津津乐道。现在想来,文学学久了,人总归会造作,总搞不清是诗里还是画外,竟让那些风雅替自己生活起来,真是可笑又可叹!

    但是,在田田出生并长大的过程中,我的名校情结却逐渐变淡而褪色近无了。这是怎么回事情呢?原因是什么事情都怕近距离看,深维度想。我虽然名校没上半所,却因为机缘巧合,不断要接触一些名校的老师和学生。这一接触,就发现了问题。原来,没有一所名校可以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这些人,依然是烦恼重重,烦恼重重。外人虽然看着光鲜,但是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 固然,名校湖光山色,赏心悦目,但是人处其中,也还是一样地春去秋来,变老变老。十年前,我曾在春日校园的湖边,填了一首《鹊踏枝》:

叹春去疾归亦疾,

多情东风,

又搅满城絮。

燕子声里小窗绿,

新愁堪续旧年句。

人生倏忽一梦里,

春去春回,

只逼人老去。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照多少散与聚。

我已渐渐明了文学史中所有的闲愁根在何处。那些流逝的似水华年,在名校也仍然是无着无落地无可安放。在这一所里如此,换另一所必也同样。尝一勺水,知四海水味,世间法不必都尝尽的。秋天的风吹进来,掀起人生幕布的一角,步入中年的我开始透过浮华审视人生。这一审视,十年。虽然其间,虚荣、名利、情执如影随形,但我已在渐渐苏醒。清醒是缓慢的,然而,是坚定的。我逐渐认识到,心外求法,了无可得,此心安处,方为吾乡。

     我所庆幸的是,我所碰到的人生的窘境,几千年来,无数人碰到过,焦虑过,思考过,实践过,解决过,因此,虽然名校未必能解决,但却不能说,世间无有导师。我沿着弘一法师的足迹、印光大师的足迹、虚云长老的足迹,我沿着释迦牟尼佛曾经过的心路,一点点逼近人生的真相。

    百千万劫中,幸得此人身,世间走一回,岂为诗与琴?!

   在如此的心境下的田田的教育,8年多来,由浮华逐渐返璞归真,由焦虑逐渐安闲从容,原因是我会问自己“......又怎样?”这样的问题。譬如:参加某某考级,我会问。考上又怎样?那就可以推优,推优又怎样?可以上重点中学。那又怎样?可以进名校。得,这就进入了我已了知的境地。名校又怎样啊?!

    培根才能达枝,末节上的事情,多一个少一个,关系不大的。如若不信,把孩子如今上的补习班一一列表,到孩子30岁时,看看有几个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我以为,在当今的世风下,只有父母敢于说:名校又怎样?孩子才有了点自由发展的自在空间。  


推荐阅读:赵延风老师文章

孩子读经不是孩子的坚持,而是父母的坚持——田田妈妈谈读经

管好自己这块田

让孩子读经,是希望他能智慧而快乐地生活

再说定力——田田妈妈谈读经

北大赵延风教授 | 以生命启发生命,以心灵呼唤心灵,以光明点亮光明


关于海外读经

海外读经是文礼书院国际读经教育中心之官方微信平台。

关注海外读经,关注国际间最新最全面的读经动态!


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国际读经教育中心微信平台“海外读经”。

1、分享与订阅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或关注公众平台 haiwaidujing

2、投稿

分享您的海外读经故事与读经心得经验至海外读经微信平台投稿信箱 overseadujing@gmail.com

3、查看历史消息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查看历史消息”

4、关于国际读经教育中心(海外读经中心)

网站:http://iclassics.org

国际读经教育中心博客:http://blog.sina.com.cn/overseadujing

国际读经教育中心微博:http://www.weibo.com/197397345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