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老师的蜕变:好的教育不专属于芬兰、美国,它就在你热爱生命的心中

艾米 童书妈妈三川玲 2022-03-28

这是童书妈妈第606 篇原创分享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如果不懂得教育之“道”,即使掌握再多的教法、技巧,也只会让老师焦虑,让学生受挫。


老师不是要防止孩子犯错,一个个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做一个充满鼓励的观赏者,让孩子在错误中自己觉察并纠正自己。


文/艾米

芬兰式的家长?芬兰式的老师?


这个月,读书会的爸爸妈妈们共同读了《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这本书。不少书友一致认为,芬兰之所以有那么优质的教育,主要原因是这个国家“人少钱多。”


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通观此书,芬兰的家长和老师经过三十多年的教育探索和改革,他们如今在切实践行下面的理念:


以人为本,不求躁进,不讲形式,不以赢为目标。


令我感到深思的是,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都知道,但要达到这种教育境界,谈何容易。


不从全国的范围来讲,对家长来说,我们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的家庭;对老师来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班级。不去芬兰,我们很多家庭和班级完全可以做到“人少钱多。”


但即使有这样的条件,究竟是缺少了什么,让我们的家长、老师、孩子中的大多数站在焦虑的风口浪尖上?


我们离芬兰的教育理念有多远?离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有多远?


跟芬兰一样,教育的革新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探索、思考、革新。没有这些,即使再有30年,即使再“人少钱多”,我们还会认为,那是别国的教育乌托邦,我们只有羡慕流口水的份儿。


有些书友说,“我们不能把孩子送去芬兰读书,但我们可以做一个芬兰式的家长”。


作为一个妈妈和老师,我虽然谈不上是芬兰式的家长或芬兰式的老师,但在过去的20年里,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从事教育工作20年来的学习、反省和改变过程。


第一个阶段

无意识的无能

迷茫、无知、混沌的几年时光


我把自己老师生涯的第一个阶段称作“无意识的无能”。


这个阶段的我,不知道自己缺什么,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有多么违背教育本质,当然,也全然不知自己的做法错在哪里。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中学英语老师,同时也担当班主任的工作。


我是教育科班出身,在大学期间学过教育心理学,也学过教学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感到,那些课本上的知识对我的实际工作并没有太大作用。


最初几年的教学工作,让20岁出头的我感到身心疲惫。


我住在学校的宿舍里,经常利用放学时间给孩子补课。


我对孩子们全身心付出,却常常感到恨铁不成钢,孩子们不争气,不懂得我的苦心……


这是那个阶段的典型特点。


有一个孩子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孩子在父母离异后跟着妈妈生活,特别聪明,非常活泼好动。我在他身上费了很多心思。


有一次,我竟然爆发了。那是一节自习课,我从办公室走到教室,教室里乱哄哄的。孩子们知道我要到了,可是这个孩子还是晚了一步。他在桌子之间的过道里,正往自己的位置上奔跑,那是一段比较长的路。


这个孩子个子不高,肤色比较黑。下面这段话居然从我嘴里脱口而出:你看看你,像个土豆在班里滚来滚去,怎么说都没用呢?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会有出路吗?你知道为什么爸爸不跟你在一起吗?想过这个问题吗?


当时,毫不夸张地说,我一根筋地认为,孩子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学校,当然也就没有出路。


对当时的我而言,我相信只有通过背书,看教课书,海量做题,才能有好成绩。


后来的我还是坚持给孩子补课,让孩子默写生词,做各种练习题,但效果甚微。


直到后来,我离开了中学老师这个岗位,好多学生给我送了礼物,但我只收了上面提到的男同学的礼物,那是一个小狗存钱罐。


后来,我有一阵子不做老师了,每每想起这段经历,我也把它当做自己最不堪的一段经历,也成了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段记忆。


时至今日,20年过去了,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我完全意识不到教学问题的根源在于我自己,更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我想,如果没有下面两个阶段的转变,目前我应该还处于这个阶段,而且程度更深,更加不可理喻。


第二个阶段

有意识的无能

混沌和探索相结合的阶段


亲爱的朋友,你是不是曾经困惑过:读了那么多育儿的书,可真到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还是会抓狂。


这就意味着,你进入了这个阶段:有意识的无能。这也是我曾经经历过的一个阶段。


十几年前,由于各种原因,我从中学教育进入了幼儿教育领域。


我接触美国的幼儿教育比较多。看到他们用和善而坚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我非常羡慕。


但通过对美国很多幼儿园的研究,我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或者老师、家长都在践行我们认为的理想的教育模式。面对各国、包括我们国内形形色色的教育特色、教育行为,我模模糊糊地在思考,在质疑,但细究起来思考的也只是表面的浮毛,心中的很多为什么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这段时间里,我阅读了大量的育儿书籍。我把这些书籍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小部分,整理成了我现在幼儿园的教师必读书目。


☝园里老师的必读书目(部分)。


这些书有效解决了我一个问题,就是让我意识到自己确实缺乏教育方法,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然而,书中提供给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法、理念并没有让我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在遇到问题时,尤其是我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时,我的意识状态很快就回到了第一个阶段。


下面这个老师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了我在这个阶段的状态。


我曾经在一个小有名望的幼儿园做执行园长。当时我的视野正不断被优秀的育儿书籍刷新,我因此将书里的方法介绍给园里的老师们,让她们在带班的时候使用。


后来,一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


在幼儿园,每个班里都会有极个别小孩没有学会处理与小朋友之间的矛盾,有时候还会动手打人。


在教研活动时,我把苏珊佩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中的一个故事分享给老师,让老师在孩子们睡前或离园前讲给孩子听。


这个故事的大概意思是,有一个小螃蟹,总是喜欢用自己的钳子攻击别的小动物,后来很多小动物都怕它,不敢跟它玩。 后来,大家想出了好办法,小动物们用海草给小螃蟹织了一幅手套。后来,小螃蟹也体会到了不攻击他人的乐趣,和大家成了好朋友。


教研活动后,我有一次经过一个班级时,无意间听到一位平日里很温和的老师在对一个孩子大吼:你再这样,也给你织一个小螃蟹的手套,看你以后还敢不敢了。


当时的我真的是震惊了。我们都觉得科学的育儿方法,何以成了伤害孩子的工具了呢?


我又一次进入了迷茫期。


我不断摸索,不断寻找出问题的原因究竟在哪儿。


或许,当我们没有触碰到教育的本质时,这些方法反而成了我们违背教育规律的工具,反而助长了我们的迷茫和困惑。


第三个阶段

有意识的有能

触动内心,发生质变


我也把这个“有意识的有能”阶段称为乐享阶段。


如果有人问我,一生中哪个阶段最幸福,自己的价值感最高,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我自己做妈妈,自己做幼儿园园长和英语老师的这几年。


最混乱、最无助的时期,也是最可能发生质变的时期。


有三个人物,成为我从混沌状态彻底走出来的关键因素。


第一个影响我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头扎进了对几个教育家的研究中。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苏霍姆林斯基。


说实话,大学期间,我学教育时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并不陌生。但对当时的我来说,这个名字充其量就是一个符号,最多就是在写毕业论文时象征性地引用一句: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


看了他的一些书,尤其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慢慢地进入了“悟”的阶段。



 我将苏霍姆林斯基任职期间,他所在村子的变化用表格做了一个统计。

 


这种斐然的成果,是只靠科学的教育方法能够取得的吗?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成长经历和他的各种著述后,我深深地领悟到,他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深入探索儿童思维奥秘的过程。


他是那么尊重着每个学生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做的是小学和中学的教育。如果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都小学了,想改变一个孩子很难了。


难道他教的这么多的孩子里面没有“后进生”,没有不爱学习的学生吗?


他通过多年的探索,得到一条深刻的信念:


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里没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


如果人没有使出全部的体力和精神力量,手上没有老茧,没有流过汗水,没有疲劳和克服困难,他是不可能取得和理解信念的。


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已经开设了系统的“家长学校”,他就知道“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就知道“要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就知道“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第二个影响我的人:蒙台梭利



在我看了蒙台梭利的两本书《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有吸收力的心灵》之后,我更是深深感受到她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她对生命的尊重。



她书中的两个例子,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 一个热爱生物的生物学家,为了研究一个小的生物的生活规律,他会在凌晨第一丝阳光出现之前的几个小时,拿着放大镜,观察一个树叶上的小生物,一动不动,屏住呼吸,只是观察,记录。他眼中会带有欣喜的光芒,他内心会充满对这个小小的生命的尊敬。


◆ 蒙台梭利在一个幼儿园观察一个两岁多的小孩。这个孩子看到几个比他大的哥哥姐姐围成一圈在玩,可是看不到圈里是什么,他很好奇,就开始上旁边的台阶,可还是看不到,他又上一个更高点的地方,通过多次努力,就在他马上扶着一个栏杆就能看到的时候,一个老师经过,一把抱起了他,虽然他在老师的身上,看到了哥哥姐姐在干什么,但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孩子当时的感受是喜悦还是失落呢?


如果脱离了蒙台梭利的这些理念,而只是从表面上操作那些风靡的蒙台梭利教具,其实也是从表面上来谈教育。


第三个影响我的人:卢梭

 


从卢梭的《爱弥儿》两本书中,我看到了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用自己的生命在诠释,如何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地发展。


卢梭从人本性出发的理念打动着我,他的切入教育本质等很多观念正是我饥渴的心中所缺乏的。


当我还纠结于怎么纠正孩子的错误,怎么不让孩子犯错误,怎么给孩子讲我认为正确的道理时,卢梭让我明白:


孩子是通过错误,形成自己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给孩子讲道理,表面上是为了让他少走弯路,但他最终只会把别人的看法当作自己的看法。


卢梭说,如果孩子弄错了,就让他错,用不着去改正,你静静地等着他自己去发现和更改好了,或者,至多也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引导他自己觉察出自己的错误来。如果他一直不能出错,他就不能学得好……


如果说,我曾经大量阅读的育儿类书籍是从“术”的层面来谈教育,那么苏霍姆林斯基、蒙台梭利、卢梭等这些人的思想(而不是方法)让我从“道”这个层面认识到:


教育的本质是对一个生命的尊重。无论他是幼小的,成熟的,出生高贵的,还是贫穷的……你尊重这个生命的存在,以及它的发展规律。


当我触碰到教育之“道”时,我好像忽然开悟了一样,欣喜地发现,原来读过的那些教育类书籍竟然开始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了。



最近,我家女儿在学习骑自行车。


我帮她扶着,也深深地尊重她探索平衡的过程中需要经历的过程:她会犯错误,会调整……这是属于她的宝贵经历,无需别人根据自己的经历来进行干涉和指责。


当孩子拐弯拐不好,平衡掌握不好要摔倒,以往的那个我肯定会脱口而出:怎么又往这边了;这样骑的姿势不对;你不会扶正吗?


而现在,我是带着喜悦的心态,看着她摇摇晃晃地摸索,在必要的时候扶上一把。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一个充满鼓励的观赏者。


这就是我理解的教育生涯之道。没有这个“道”,再多的术也无济于事。


如果不遵从这个“道”,你用的术再多,反而会成为徒增焦虑的手段。


没有了这个“道”,我们也就是无根的浮萍,随着外界而飘动。


当教育之“道”为己所用,我读的很多书都成了十分有效的工具。


当你理解教育之“道”,孩子的表现不仅不会激怒我们,反而会让我们内心生出巨大的悲悯之心,这是对生命成长的悲悯。


我经常对园里的老师们说,她们非常幸运,虽然还没有孩子,但可以在实践中磨炼到这个“道”的境界。她们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践行,一边调整,在充满对生命的尊重中成长。


她们不会说,本来觉得孩子挺好的,可是家长这样,对孩子的印象也大打折扣。


等她们成为父母,也不会说自己对班里的孩子有耐心,到家对自家孩子就没耐心了。


因为她们知道,孩子就是他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跟别人没有关系,她值得得到我们每个人的尊重,这个尊重是不受别人的影响的。


只有把“道”种在心里,那些育儿书、家教书里的技巧,才会真正开始发挥出作用。


道和术的结合,没有科学理念的输入是不行,没有和实践相结合的思考是不行的,没有一次次、一遍遍地尝试是不行的。


我们现在就走在这个道路上。


最近读了The reader,里面有一句话给我记忆深刻:


Sometimes the memory of happiness cannot stay true because it ended unhappily. Because happiness is only real if it lasts forever. 


我试着按自己的理解翻译了一下:


有时,幸福的记忆不能留存,因为它是以不幸福结束的。只有永久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


每天和老师们、孩子们以及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每天都是一个完整的幸福。这些幸福的片段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内心深处。


无论我从事的这份小小事业以什么结尾,其中的幸福记忆都不会消失。我也希望自己的余生能在探索人生命发展的奥秘中度过。


20多年的教育探索,有迷茫、有困惑、有泪水、有喜悦……我想,无论这个阶段需要多长时间,都值得我们去尝试。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没有这个蜕变,那么无尽的焦虑就会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


回到的教育的本质,使我越来越相信:


好的教育不是属于芬兰,不是属于美国,不是属于某个国家的,它没有国界,它存在于我们热爱生命的那颗心中。


 -END-


备注:本文来自于艾米园长在童书妈妈5月北京读书会的主题演讲,当月阅读书目《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特别感谢新闻官杨帆的付出。




艾米园长,卢保英,天使家园儿童之家园长。长春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北师大学前教育硕士,多年从事中美两国儿童品格教育研究,国内首套系统儿童品格教材编写者,每天最开心的事情是做孩子最知心的朋友。童书妈妈读书会成员。


热爱教育的艾米,

也是喜欢和我们分享绘本阅读的艾米


【艾米老师读绘本之一】九成父母不知如何给孩子读绘本,现在宝典来了

【艾米园长读绘本之二】:有一本克服恐惧心理的绘本,都被孩子们翻破了!

【艾米园长读绘本之三】不是每个打着缓解入园焦虑的绘本,都能帮助孩子,有效方法看这里

【艾米园长读绘本之四】两本翻破级格林童话绘本

【艾米园长读绘本之五】在幼儿园就学会自我保护,孩子上学后不被欺负,也不欺负别人



通 往 幸 福 的 家 庭 教 育

长按二维码每天看童书妈妈分享

通过童书妈妈分享好东西

敬 请 联 系

微信   madge1110

QQ   63330426

MAIL   ts-mama@qq.com

分享 | 好书 | 好观念 | 好夏令营 | 好亲子行  |好设计 | 好玩具 | 好文创 | 好制造


👇点击阅读原文,可见童书妈妈读书会书目,也可以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