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唤醒潜能,发光发热——跨性别领导力培训笔记(1)

北京同志中心 北京同志中心 2019-04-21

从7月20日到24日,是北京同志中心发起的2018年度“跨性别领导力培训”的第一天。

本人是个CD(Cross-Dresser),也是北京同志中心的志愿者。去年底首届跨性别领导力培训,我没赶上,这次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些天,我大有收获。



不必说培训场所(重庆山麓)的舒心仙境和爽口美食,也不必说和来自天南海北的、性别表达五花八门的小伙伴们彼此相识、高谈阔论,更不必说大家一起撸猫撸狗或者吃火锅唱KTV的欢乐时光……在此,我更希望分享一些我印象最深的“干货”。



清晨在我们住的别墅的顶楼阳台远眺



寻找彼此间的“契合点”


倡导性别多元平等,反对各种歧视,在座的每个人都走在时代前列。但是,在这个价值观多样的复杂社会,从科技、经济等大趋势,到每个人的小日子,总有更多的议题,在大多数看来,比我们所关注的内容更有吸引力。我们所关注的要点,在其他很多人看来事不关己,这是普遍的常态。除非,我们能找到彼此之间的契合点,让对方、让公众感到,这也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曲栋老师的这番话让我感触良多。


扪心自问,过去我无论和谁“沟通”,通常会传达那些“我自认为对的、有价值的”。然而,不同的人,价值观(也就是当下最看重什么)难免差异很大。如果没有找到能够和对方产生共鸣的价值契合点,我所谓的“沟通”,恐怕不得不加上引号。因为其实际效果,无异于自说自话,而且对于别人,只是一种噪音。



廖瑾老师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道理与之相通。某男性长辈嗜酒,其子女多次以“酗酒伤身”规劝之,均无效,长辈对曰:“不喝酒,还是男人吗?”后来这位长辈因贪杯生病住院,出院后主动不再酗酒,也明言放弃了“不喝酒就不是男人”的原有信念。


对此,廖瑾老师说:


当初规劝这位长辈少喝酒,之所以多年丝毫无效,是因为双方不在一个沟通平台上——你谈的是健康,但老人更在乎他作为一个男人的面子、尊严。虽然你可能无法赞同老人的这个信念,但这只是你自己的信念,无法强加给别人。然而,当老人因酗酒住院,需要家人长期照顾时,他由此真心感到,这样的日子既没有生命质量也没有尊严,因此信念发生了改变,不再把酒量当做男性尊严的必要条件。信念变了,行为也自然而然地随之改变。


我作为同志社群的志愿者,也有类似的经历。比如,我多次向男同和跨性别群体的很多人,反复普及“杜绝体液交换,一切不以生育为目的的插入式性行为,插入者都必须戴好安全套”的安全性行为常识。但一直有不少人,有的和“长期伴侣”之间不戴套,也有的人在感染HIV后回忆说“我也不清楚自己当初为什么不用安全套,尽管道理我都明白”。


显然,他们“不安全性行为”的背后,都有自己或明确坚持、或内化于心但没能清晰表述的信念因素。且不说其信念是否合理,但是,我都需要从他们的角度尽量予以理解,并寻求能产生共鸣的“契合点”。唯有这样,我所做的倡导,才更容易被对方真正接受。



(茶歇期间,雨辰在工作,猪川在卖萌)


 

同理,从性别多元、反对歧视等公众倡导,到日常沟通(比如希望父母能够理解我们),也同样需要换位思考,揣摩对方行为背后的信念系统并尽量理解、尊重,在此基础上,想想如何寻求契合点,让对方感到“互利共赢”、“你说的,也是我感兴趣的”。


为此,需要对你渴望进行沟通,或者想要得到接纳、实现良性互动的人群,进行“画像”。“画像”,就是能够尽可能精确到细节地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他们是谁(社会身份),在哪里?

他们的年龄层次、经济收入、婚恋状况、社会地位,分别有哪些特征?

他们普遍的“痛点”(未被解决的不满点、焦虑点)、“痒点”(内心渴望,但在目前无法实现的美梦),和“爽点”(能让他们感到格外惊喜的事,可能只是其他人看来的小事),分别有哪些?


针对很多具体问题,如何操作(比如怎样成功出柜,或者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目标人群例如:患有抑郁症的跨性别社群伙伴,共同参加一个互助小组),我在跨性别领导力培训刚刚结束的此刻,确实拿不出立刻学以致用的成功经验。


但是,上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此和大家分享,如果能为您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脑洞”,我相信这样的抛砖引玉就是值得的。


放松自我,激活潜能


潜能,就是潜意识层面的内在能量。无论每个人当下如何,在潜意识层面,都有长久沉睡着的巨大潜能,这些潜能之所以巨大到难以估量,是因为它不但联结着我们自出生以来的全部经历,而且包含着人类世世代代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通过基因代代相传。

 

培训老师谈到,西方国家针对LGBT议题的公众倡导,历经百年风雨才走到今天,而在国内,跨性别领域的很多工作都是刚起步不久,未来道路必定漫长,而且要想处处一帆风顺,显然不现实。我们要想实现性别多元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的理想,就要像太阳一样,自身拥有强大的能量,才能将发光发热的公益理念传达给更多人,直到让全社会都普遍接受。这,需要调动我们潜意识层面的能量,让那些悠远而绵长的精神宝藏“浮出水面”,发热发光。



(学员们和老师在林荫间上课)



然而,现实生活中,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自己的精神状态,也经常会一塌糊涂,例如被郁闷、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所笼罩、所支配。针对于此,从事公益多年的曲栋老师,分享了他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近期,曲栋老师也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大麻烦,又愁又急。偏巧这次培训的环境很不错,青山绿树郁郁葱葱。于是,曲老师一大早来到露天平台,平躺下来,把身体摆成“大”字的形状,闭上眼,放松身体,放空当下的各种心事,调整呼吸,用心感受周围的自然环境(如微风、蝉鸣,和清晨的阳光),由此进入了一种不再纠结于某个具体问题、让心身舒适放松的状态,进而尝试着与自己的内心进行沟通,觉察、感受自己内心深处。


一段时间之后,曲老师不但觉得心理状态好了很多,负面情绪被积极正面的能量所替代,而且意外地涌现出有望解决问题的新灵感!这时候,曲老师立刻赶回房间,打开电脑,把新的灵感,整理成清晰的思路和句子……

 

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尝试。尤其是当我们抱怨“郁闷”或者“压力山大”,为之苦不堪言的时候,不妨找个舒适的地方(比如床上,或者户外草丛)躺下来,把身体摆成“大”字,放空自己的身心,进入类似催眠与禅修的状态没有绿树环绕的露天平台,我们可以幻想类似的、能够让自己感到安全和舒适的优雅环境(比如湖边),也可以给自己放一段舒缓平和的音乐。

廖瑾老师说:


在此过程中,也许你会睡着,或者半睡半醒。但这样也无妨,因为这种状态,表明你的内心不再纠结、对抗,能够放下包袱、放松自我。

 

这个过程,是和自己潜意识进行沟通的一个简单方法,安全便捷,而且有时候真的可能产生令你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激发你的潜能!你不妨亲身体验下喔!


重新思考“我是谁”


KNOW THYSELF(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毕生追求和倡导的人生愿景,这句名言被雕刻在阿波罗神庙的入口,历经数千年而不朽。

 

谈到“我是谁”这个悠久的哲学问题,有的人通过一些标签来定义自己。如“我是泛性恋的性别酷儿、公益人”,还有的人说“我就是我”。我过去读“酷儿理论”,很受这样一个观点的启发:


无论“我自己”还是其他人,都没有本质的being(本质),只有流动的、可变的doing(行为)。这次培训,两位老师都反复抛出了“我是谁”的问题,而其基本思路,和我之前读过的酷儿理论既相通,又更往前一步:“我是谁”,归根结底,取决于那些受各种环境影响,所行成的价值信念;我们的行为,背后是信念系统的支配。而信念,是后天因素形成的,是可以自我觉察、可以发生改变的。

 

换言之,“我是谁”,不是什么神秘的或者必然的“命运”,也不是过去“覆水难收”的后果,而是可以通过对当下信念系统的自我觉察和有效梳理,重新选择和塑造的。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坚持当下的信念,坚持自我。



(猪川在休息的时候玩手机)


 

我们的负面情绪,通常源于我们内心,各种信念系统之间的冲突。


例如:一位女性,幼年曾遭受父亲性侵,后来父亲老了、病了,这位已经成年的女儿在长期照顾父亲的同时,内心越发纠结。当心理咨询师将一把椅子放在她面前,让她想象父亲坐在上面,并让她对这个虚拟的“父亲”尽情表述自己的心声时,这位女儿气得浑身发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这背后,是这位女儿既对父亲的性侵充满怨恨、不能原谅,同时又备受中国的“孝道”影响,内心积压多年的怨恨,和“子女不言父母之非”的另一套信念,一直在她的内心深处,发生着激烈冲突。

 

我们平时,对自己信念系统的觉察,一个普遍可行的方法,是“价值排序”


你不妨静下心来,然后找一支笔一张纸,凭最快的直觉,写下你认为对你最重要的五个事物。后来,你再想想看,如果其中一种必须被剥夺,你率先舍弃哪个?第二个、第三个和第四个必须舍弃的,又是哪个?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你产生明显的心理痛苦,但同时,也能让你更加感受到你当下真正想要什么,真正珍惜什么。这种情感,能成为你接下来的强大动力。


群智群力,足以创造奇迹


一面彩虹旗,在对折三、四次之后,如何让六、七个人同时站在上面?站在上面的人,如何在没有人走出这个范围的前提下,把脚下的彩虹旗翻个面?

 

这些听上去仿佛不可能的事情,在本次培训中,很多小伙伴都成功做到了!

 

培训老师说,曾有过40个人,都站在对折过好几次的旗帜上——其中的一部分人,背着另一部分人。而且,那个40人的小组,站得比另一个20人的小组更稳。因为人多,所以“地基”更稳。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小宇宙,只要齐心协力,足以创造很多“按照常识,似乎不可能”的奇迹。

 

在培训一开始,众多小伙伴的自我介绍中,虽然很多人都提到了自己的抑郁症,但每个人的自我介绍都充满独特个性,用培训老师的话说,“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无限潜能”

 

一个人的力量,在很多时候难免有限,但众多同样拥有巨大潜能的跨性别社群伙伴,如果能一直相互扶助,哪怕道路再漫长、坎坷,也能共同有过风雨,迎来彩虹。



(跨性别领导力培训全体学员与老师们合影)


 

而我们之间的每个人,包括本文的各位读者朋友,当你遇到任何感到自己难以应对的情况(比如突然感到抑郁或者压力大),哪怕在朋友圈发条消息,哪怕在网络群组里说句话,或者给几个可以信任的人发个电话、发条消息,或者通过心理学或者LGBT社群的网络论坛……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举动,都可能由此得到更多人的有力支持,从而在群智群力下,携手度过难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742udxthp&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最后,送各位读者一段话(我这一天的感悟):


我们每个人的潜能,都远远比我们所自认为的程度,更加强大。因此无论何时,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要放弃;即使到了最后一刻,同样不要放弃——因为你所自认为的“最后一刻”,可能根本不是,而是一个闯过去的“黎明前的黑暗”。




撰稿:冰糕

封面设计:撒哈

图片来自跨性别小组

编辑:DY



【文章精选】

纯爷们夏天为什么不能打伞?

五月份志愿者newsletter

北京同志中心五月工作总结

为什么只有你可以是女孩啊

爱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件多余的事

我在宇宙中心秀恩爱,还感受被路人拥抱的滋味

生活可以黯淡无光,诗歌却要光芒万丈

听说这次有9个组都在招募志愿者呐!

出柜之后

我只能在愚人节说我很快乐

我在院线何处呼唤你?

我们前去旁听了“《通则》”案

世界没有歧视时,我们是_______?

我们的第一个十年;在嘉许中改变


【活动推荐】

有的爱大雨滂沱,却依然相信彩虹 | 再见2017

免费HIV快速检测,戳我

每完成一份MSM问卷,您会为中心捐助10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