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自腾讯研究院的邀约

共生 腾讯研究院 2021-01-15
研究院诸友

见字如面,展信开颜 :)

又值岁末年初之际,今时今日的你,还好吗?

2020年,令人难忘。日常的连续状态倏忽断裂,这颗星球上的所有人都被抛入一种不确定的“黑洞”之中。一方面,这种断裂带来巨大的不适应性,许多看似坚不可摧的东西被逐一消解,更多新生的力量也得以显现。同样,日常断裂之处便是历史乍现之时,这次“断裂”也给予了你我一次机会,得以重新审视自我生活、周遭环境以及社会历史变迁。

这场世界性疫情,在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人的笔触中,必然存于不同的叙事模式,呈现各异的形态。但之于你我,作为这次历史性事件的亲历者,都会从具身经验出发,观察这场变革在细枝末节处的表征,并有着属于自己的“总结陈词”。

我们想,“技术”以及这两个字的指涉,或许是这份总结陈词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是的,在疫情发生以来10多个月时间里,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技术的存在,它的角色变得比以往时日都更加“可见”。从人脸识别到健康码,从教育、工作的远程连接,到现实物资的远程运送,过往技术发展的微小进步,在这一阶段集中呈现成果,并成为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

这一链条的另一端,人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力量。倘若没有那么多的白衣天使和逆行者,没有那么多奔赴一线的勇士们, 这场与病毒的战争,绝不会显现曙光。

人与技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这也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一次融合。疫情当下,我们暂时放下成见,促成共识。

要知道,人类与技术的关系向来都不是平等的。工业革命以来,机器还未能完全施展力量,就先行遭遇了卢德分子的破坏,这是人类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心理的表征,也是人类对技术的矛盾心态的投射。

工业革命以来,技术演进一往无前,也推动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对技术的工具化使用,也衍生出对技术的轻视和低估,这种态度直到计算机、互联网乃至人工智能出现后才得到转变。这一阶段,技术的地位实现跃升,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力,不加掩饰地呈现出来。所有关于技术的轻视性预言,皆被一一打脸。

担忧的声音也不免出现。比如,当推荐算法涉入到信息分发之中,它是否正在剥夺人类选择和判断的权利?当短视频几近成为现代人信息摄取的核心来源,是否在消解严肃议题的复杂性,让受众浅薄化?当机器手臂的应用成本降低,但效率又不断提升,人类工作者将何去何从?当人工智能拥有了意识,我们是否会沦为它的臣民?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在这一阶段之后,人与技术的关系又将走向何方?

取代、奴役、协同进化?不管是人类独裁,抑或是机器称王,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么,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之前,技术发展脚步不停,我们没有时机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历经疫情的“断裂”,我们或许应该好好思考答案。

于是,克服重重困难,2021腾讯科技向善暨数字未来大会如期而至。

今年大会的主题定位“共生”。“科技向善”是上半场,一众嘉宾将参与进来:社会学家项飙、科幻作家陈楸帆,他们将带着各自的问题加入讨论;《奇葩说》教练胡渐彪,带领董晨宇、林默、孙萍、闫泽华等“辩手”,思辨算法的灵魂之问。除此之外,还有主题圆桌、《科技向善白皮书2021》,以及腾讯研究院的“传统艺能”——大哉问,我们依旧选择了10个问题,代表这一年来我们所拥有的困惑,希望听到你的解答。

数字未来”是下半场。你将看到王一鸣、朱民、蔡昉、王浩、武连峰、郎永淳、网大为、郭凯天等一众大咖,《未来经济白皮书》、《2021科技应用趋势》、新书《重构地球》也将重磅发布。除此之外,三场内容翔实的圆桌讨论,将奉上一场思想盛筵。

从“过载”到“刷新”,再从“千里之行”到“共生”,腾讯研究院始终关注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我们相信,数字的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我们希望看到,人与技术,现实世界与数字空间,传统行业与数字技术,不是非此即彼、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荣”,是相互促进,是多方共赢。

人与技术的未来究竟通往何处,你的答案是什么?

1月9日,期待与你云端相见。


腾讯研究院


扫描下图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预约直播👇




“在看”我吗?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