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绘本中的弦外之音,孩子看懂了吗?

SUNGLORY 奕阳教育 2022-04-17


文:奕阳教育研究院 罗瑞霞

本文选自第39期《奕阳幼教评论》


说起绘本,我们想到的可能是以图画为主的婴幼儿读物。

彭懿给出的定义是,“绘本,也叫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说的抽象一点,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彭懿,2006)。

好的图画书是由文字、图画和图文关系等方面组成的完整的书本内容,而读者通过色彩、线条、细节观察、阅读整本书的同时,也是将每一页的内容形成完整生动故事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幼儿对图画书的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处于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幼儿通过一次次的阅读,总是主动地、不断修正、补充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康长运,2007)。

 

珍·杜南曾经指出,图像语言有两种传达的方式,即指涉和示意,指涉是指以图像为具体描绘出事物,示意是指以图像作为表示意思、暗示意图的媒介,表达内在的内容。并且,一本优秀的绘本不应只有外在的指涉功能,更重要的是用图像作为媒介的示意功能(珍·杜南,2006)。


但是,就实际教学现状来看,对于图画书的阅读,教师自身对图画书的理解大部分还停留于书上的图像内容,很少有教师进一步去深入挖掘图画书的内在意义,实现其示意功能。


很多人可能会说,在带幼儿阅读完图画故事书后,都会跟幼儿去探讨一下这本书的寓意,难道不是在深入挖掘图画书的内在意义吗?


这里需要区别的是,如果在阅读结束后,成人仅是跟幼儿讨论书中人物的好坏之分或者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并不是在实现图画书的示意功能。图画书的内在意义需要幼儿在经验和图文感知的基础上,自己对整本书的内容作出深层意义的理解。当然这需要成人正确地指导。


因此,在培养幼儿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幼儿对图画书的阅读只是停留于画面上呈现出来的图画、文字等内容,或者实现所谓的教育示范功能,并不能算作是对一本图画书的完整阅读。我们应该引导幼儿利用绘本的示意功能,在感知图画、文字、图文关系等内容的基础上,由外在向内在的意义发展,培养幼儿的深度阅读能力。


同时,图画书指涉的直观内容和内在意义构成了一本完整的图画书。诺德曼认为,一本好的图画书至少包含了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结合而产生的故事(王玉,2012)。


而在这三个或者更多的故事之间也有着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取决于该图画书中图和文的关系,我们最常见的应该是图文合奏或者图文互补形成新故事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图文关系,是图文分立,即图画和文字是独立的,图画是图画,文字是文字,看似图画和文字没有任何关系,但实则两者具有关联。


例如:约翰·伯宁罕的绘本《莎莉,离水远一点》。


图1


绘本描述的是莎莉带着家中的小狗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去海边度假的故事。从第二个对页开始画面的呈现很有趣,整本书左边页和右边页的图画内容几乎毫不相干,有种图画和文字自说自话的感觉。

图2


左边页是爸爸妈妈在织毛衣、睡觉、喝茶、看报纸等等,而右边页的莎莉却带着自己的小狗开始了“海上冒险之旅”,他们逼近海盗,遭海盗俘虏却又逃脱,经过与海盗的搏斗,成功拿到宝藏图并找到了宝藏……除此之外,两边相比,左边页有文字,右边没有;左边有线框,右边没有;左边色彩单调,右边色彩非常丰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布局?进一步阅读整本书,我们慢慢会发现左边页讲了一个现实的故事,是莎莉眼中爸爸妈妈在海边度假的生活,而右边则是莎莉幻想的一个冒险的故事,主人公是莎莉自己。


如图2,当妈妈在唠叨“我们就把沙滩椅放在这里”时,莎莉面朝着大海站着。在右边的图画上,我们观察一下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点,即占整个篇幅接近2/3的天空,很明显这样诡异的天空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


再来看下一对页(图3),跟上一页风云突变相比,莎莉却一点也不害怕,载着小白狗向大船驶去,这不是很危险吗?为什么妈妈不拦着她,却说“你怎么不跟那些孩子们一起玩呢?”


图3


通过对比页的观察,我们会发现整本书中其实存在两个故事:一个是现实中的故事,另一个是莎莉脑海中幻想的故事。现实中的故事色彩单调、故事简单,而幻想中的故事色彩鲜艳、故事精彩。那么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为什么会出现在同一本书中?


例如,同图3,当莎莉在幻想自己载着小狗,划着小船驶向大船的时候,妈妈在旁边继续唠叨,这时,需要思考的是在海边幻想的莎莉正在干什么?坐着?站着?或者是坐在自己面前的小船上不停地划船……正如玩娃娃家的幼儿一样,嘴里说要开车到山上去,并发出“突突突”的声音,但其实他就是在原地手舞足蹈地拿着玩具汽车。这个隐含的故事,文字没有表述,图画也没有呈现,需要大小读者在阅读时想象并思考其中的关联


同样,同一作者的绘本《莎莉,洗好澡了没?》最后一个对页,当莎莉的妈妈抱怨浴室地上全都是水的时候,莎莉正在幻想将国王击入水中,毫无疑问,地上的水一定是莎莉在幻想击打国王的时候,将浴盆里的水溅到了地上。


通过前面几个绘本的举例,我们做一下简单的梳理。如果将我们视觉所能看到的图文部分叫做书中之意,那么没有直接呈现出来、需要基于书中之意进一步去理解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弦外之音。


什么是弦外之音?弦外之音,广义上讲,是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即言外之意。狭义上讲,即绘本的弦外之音。例如《莎莉,离水远一点》中,在现实故事和幻想故事之间,还存在一个潜在的、我们看不见的第三个故事,即现实中莎莉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虽然表面互不相干,其实环环相扣,这种隐含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要求相关的讲读也要齐头并进,相互兼顾。当然,要理解这个弦外之音的前提是先理解书中呈现出来的两个基本的故事。


再如分享阅读读本《淘淘和蓓蓓》,利用大跨页的方式呈现一个场景,正反两个故事在图4处汇合,淘淘和蓓蓓相遇了。同样,这个绘本中依然存在两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是淘淘的故事,一个是蓓蓓的故事。整个绘本是两个故事双线并行,交错在一起。


我们会发现两个故事的交织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错开而导致第三个故事的存在,即把两个故事错开的部分进行重叠,例如,当淘淘在客厅找蓓蓓的时候,蓓蓓在干什么?当淘淘在花园里打滚的时候,蓓蓓在干什么?等等。而重叠之后的故事同样有可能是一个,也有可能是多个。无论是一个还是多个潜在的故事都是需要读者在理解原有两个故事基础之上进行整合分析获得。


图4


综上所述,在上面所举的几个绘本中,我们发现不同绘本的弦外之音也是不同的有的绘本前后情节有断层,需要读者联系前后内容进行补充;而有的绘本内容丰富,读者可以根据图文呈现的原有故事情节进行自我建构,理解故事之外的故事。


还有一些绘本,类似于《莎莉,离水远一点?》,看似整个绘本是由两个毫不相干的部分组成,但在阅读的时候,读者却能强烈地感受到两个部分之间存在的特别关联,这种关联启发和促使读者基于这两个部分,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绘本中更多的故事。即这一类绘本的弦外之音需要我们对原有故事进行整合加工来理解故事之外的故事


本文开头提到要理解绘本中的弦外之音需要基于书中图像的理解,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深入阅读。正如康长运指出,图画书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任何不考虑整体而孤立地就某个元素的自由发挥都有损于这门艺术的价值。在幼儿眼中,图画故事书是一个整体,幼儿所看到的图画书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世界(康长运,2007)。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仅要读懂每一页,知道每一个情节,还要知道前后故事是相互联系的,知道后发生的事件将会补充和解释前面发生的情节,能够自如地将前后的信息联系起来,并整合故事情节从而形成完整的故事。


图画书阅读活动目标是培养幼儿逐渐学会把零零碎碎的形象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把每一页能够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以把握角色与故事结构成人在指导幼儿进行阅读时,首先要将自己的观念转变,图画书阅读不只是带幼儿读图画和文字,这个阅读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从初步感知到深层理解的过程。


除此之外,在深入阅读图画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考虑幼儿自身的阅读经验和水平,如果还没有完全理解原有故事就去找弦外之音,只能是揠苗助长


同样,我们要说的是,因为图画书种类不同,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的内容自然不同,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绘本都会存在弦外之音,我们在带幼儿阅读时需要根据情况做出适当的分析和指导


经典图画书之所以经典,不仅是有来自作者好的图画、文字及图文关系,也会来源于各式各样读者对其解读,然而因这些读者环境、文化和经验的不同,被解读的点也会不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经典绘本的弦外之音解读更容易,其隐含的故事数量也远远多于普通绘本。


总之,阅读图画书的过程是一个从初步理解到深入理解,从书中之意到弦外之音的过程有的读两遍就可以理解了,而有的却需要三遍、四遍,甚至多次重复读也都不够,这取决于图画书自身的特点以及读者的阅读经验和社会文化知识。


对幼儿来说,其阅读经验较少,社会文化知识面也较窄,因次,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必强求每个幼儿都能解读弦外之音就像松居直先生所说,绘本并不是全部都让你看得到,只是这里、那里给你呈现一些图画,剩下的那一部分,必须自己想象出来。



推荐阅读

为什么幼儿喜欢重复听一个故事?|视野

不同年龄段幼儿阅读教学指导策略

0-18岁儿童阅读发展路径



小孩子•大教育


奕阳教育

关注“奕阳教育”了解更多学前教育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