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2节,128行,640个字……见证老一辈兵团人光辉历程

 兵团新闻网  |  及时 客观 温暖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陈列着兵团军垦事业奠基人之一的张仲瀚的遗作《忆新疆》的部分手稿,《老兵歌》正是它的引言部分。
“放下我背包,擦好我枪炮。愚公能移山,我开万古荒。”
笔锋横扫千里,箴言囊括古今。透过纸页泛黄的手稿,驻足细读《老兵歌》的人,无不被这首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五言长诗所震撼。
全诗32节,128行,640个字,铿锵有力,豪放似激流奔腾,气吞山河、厚重深沉。通读全篇,仿佛穿越时光,走进兵团70年浩瀚深邃的历史长河中,见证老一辈兵团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光辉历程。
《老兵歌》是诗,更是历史,这是一部高度凝练的兵团创业史,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屯垦戍边画卷。
“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家乡。”当年“高歌进新疆”的老兵们,早已隐入历史尘烟,但兵团的每一片土地都留有他们奋斗的印迹。
《老兵歌》深深镌刻在兵团历史文化的记忆中,镌刻在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的心中,激励着兵团儿女秉承军垦前辈的遗志,不断前进。

一首诗歌,彰显家国情怀;一首诗歌,重温峥嵘岁月。

《老兵歌》是一部兵团成长、壮大、发展的历史画卷,旧体诗形式,却完全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把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体,展现了时代的风貌。整首诗娓娓道来,义理澄澈,是言志,更是对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高度总结。

“兵出南泥湾,威武不可挡”“愚公能移山,开我万古荒”“江山空半壁,何忍国土荒”……一行行精炼的诗句,如汹涌江水出三峡,排山而来,境界开阔,雄视万里,展示了张仲瀚远大、宽阔的襟怀和对兵团深沉的热爱。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战士在拉犁开荒。图片据兵团日报资料库

时光回溯。在万古荒原上,在那个没有御寒的房屋,就挖地窝子住;没有劳动工具,就白手起家自己制造;没有做饭的锅,就用石头砌起灶台的时期……物质上的困难尚可克服,然而,心如何安放?精神何处寄托?怎么鼓舞士气呢?

一个个放下武器、手拿坎土曼的将士们,在缺衣少食的困境中,以顽强的毅力开垦荒原,这种精神,感染了张仲瀚,打动了张仲瀚,让张仲瀚产生了强烈的写些什么的冲动。

他要为兵团人放歌,为兵团人抒情,为兵团人呼吁。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兵团,才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投身于建设边疆的大潮中。

在张仲瀚的带动下,兵团广泛开展了 “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兵舞兵、兵画兵”的 “五兵”活动。他还用诗歌形式劝说和挽留想要离开兵团的人。

他在《老兵歌》中写道:“壮士五湖来,浩浩慨而慷。君有万夫勇,莫负好时光。江山空半壁,何忍国土荒。荒沙变绿洲,城乡换新装。”

短短几句诗的力量,胜似千言万语,激起了官兵们开发建设边疆的昂扬斗志。

言之不足,歌以咏志。这就是《老兵歌》这篇佳作产生的契机。张仲瀚对屯垦戍边事业日夜系念于心,吟之于诗而广为传颂。

上世纪60年代初,张仲瀚写了《老兵歌》的开头,却因诸事缠身,思绪时断时续。后来有段时间,他身陷囹圄,彻底搁下了手中的笔。

但军垦战士们光着臂膀拉犁种地、挖穴而居、喝涝坝水、用石头烙饼子等一幕幕场景,长久地在他眼前晃动着。

难以平静的心绪,无尽的眷念,在他心中盘旋。1979年年底,因病住院的张仲瀚在病榻上写完了《老兵歌》的最后一行。这首诗后来由任友志谱成歌曲,在兵团广泛传唱。

“今天为纪念进军新疆三十周年而写这篇短文时,忽然想起我在新疆写的一首五言诗,名‘老兵歌’……虽然不是一气呵成之作,但可看出生产兵团在新疆这一特定环境中正在干什么,是怎样把毛泽东思想与新疆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忆新疆》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溢着张仲瀚对新疆的怀念,对兵团事业的执着。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家乡”,浓浓的家国情怀,是张仲瀚一生的真实写照。

这首朗朗上口的五言诗,很快在战士们中传开了。

1952年报名参军,从山东来到兵团的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回忆说:“物质上的苦,咬咬牙总是能过去,可精神上的寂寞,无法消解。当时,我们想家,想亲人,有时昼夜无法入睡。我们就集体传抄、背诵《老兵歌》。我们重新认识到了垦荒的意义,让心灵找到了一个出口……”

如椽大笔记录了一个战天斗地的辉煌时代,唱出了军垦创业的伟大历程。在当时对鼓舞部队士气、推动军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兵歌》太小,装不下将军的英雄豪迈;《老兵歌》很大,载入兵团的光辉历程。再读经典,曾经的激情与荣光,在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诗句中徐徐展现。

《老兵歌》从“兵出南泥湾,威猛不可挡,浴血千百战,高歌进新疆”,到“兵团多勇士,未离手中枪,边关烽烟起,重新上战场”结束,气势磅礴,纵横万里,恰似兵团的一部史诗。

在石河子大学北区,矗立着张仲瀚将军的雕塑。身着中山装的张仲瀚,手握书卷,神采奕奕地注视着远方,脚下是黄色的戈壁滩。在塑像的下方,是一个展开的书卷,上面刻的正是《老兵歌》:

遍野棉絮白,精心育蚕桑。飞来长江鱼,殖满清水塘。

整地平如镜,凿渠万里长。引来天山水,为我灌禾秧。

水库如棋布,水吼电辉煌。晴阴无旱涝,保产先保墒。

护田林成带,条田宜为方。四周森森树,万堵绿城墙。

“这是兵团的宝贵史诗。”每一个从这里经过的学子,无一不感慨一句。

培根说,诗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因为它能振奋人的精神。从石河子大学走出的莘莘学子,加入建设边疆的行列,像滋润绿洲的雪水奔流不息。

时间回到1950年的早春,残冰未化,寒风料峭。

一位身躯魁梧的老兵,挑着粪筐,在焉耆街头、在开都河边,捡拾满地的牛屎、马粪,这位老兵就是张仲瀚。

从新疆和平解放的第一天起,张仲瀚就身先士卒,把决意献身边疆的夙愿,深刻在战士们的心间。《老兵歌》便是他深入实践屯垦戍边的宝贵精神结晶之一。

正如电影《天山之子张仲瀚》的导演丁荫楠说:“张仲瀚同志是一个时代的精英,也是天山之子,正是如他这样千万个英雄人物托起了今日的中国。70年来,以张仲瀚为代表的一代代兵团人用汗水、鲜血和生命,在茫茫戈壁建起了良田万顷、美好家园。”

“回首创业初,当兵自种粮。手舞坎土曼,地窝做营房。将士齐上阵,三军酣战忙。”这首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军垦战士们建设兵团的难忘历史画卷。

和他一样,那些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战士,把作战地图换成了生产规划图,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让荒原变绿洲,让戈壁变良田。

诗是一个民族、一代人的精神气血。此后,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矢志不渝听从党的召唤,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在边关、在沙漠、在高原、在人迹罕至的边境线上,默默地守护着每一寸国土。到今天,百万兵团儿女依旧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建设祖国、守卫边疆的动人乐章。

《老兵歌》里饱含了张仲瀚对兵团和边疆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对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的由衷赞美,表达了一个开拓者的理想、胸怀、抱负和执着追求。

在这样博大的胸怀下,张仲瀚首先提出了石河子城市规划方案,他还亲自率队,踏勘规划,划分各师垦区范围。于是,荒原上建成了一片片绿洲、一个个垦区、一座座新城。

“人称新疆好,地阔天无疆。远山蜃楼动,平沙海市映……”

合欢满枝,绿木扶疏。8月6日,在十四师四十七团老兵镇广场上,前来研学的学子们正朗诵着《老兵歌》。

十四师四十七团团部一隅(资料图片)。陈洋 摄

如今,将军虽已远去,但诗中描述的建设发展场景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一代代兵团人扎根荒漠戈壁,接续奋斗,“壮士五湖来”的场景在不断上演。

“70多年前,一支骁勇无畏的英雄劲旅,横穿沙漠,挺进和田。如今,这些英雄的儿女造良田、修水库、播绿洲、建边城,几代兵团人,薪火相传,恪尽职守,永不换防。”在四十七团老兵精神展示馆里,讲解员深情地向游客讲述沙海老兵的故事,把众人的思绪带回到沙海老兵们的英雄岁月。

在老兵精神展示馆前,一位老人不时驻足观看,陷入沉思。

“我的父亲要是还在,看到四十七团如今的热闹光景,不知道该多高兴。”四十七团退休职工雷建明感慨地说。

雷建明的父亲是沙海老兵雷仕杰。在兵团,每一名老兵,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在徐徐展开的70余年岁月里,伴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伴着不断向沙漠延伸的绿洲,老兵们不仅把自己的一生留在了大漠戈壁,还要求自己的子女、孙辈也扎根在四十七团。

如今,老兵镇里已无老兵,但以“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为主要内涵的老兵精神依然薪火相传,激励着兵团人继承优良传统、牢记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新征程接续奋斗。

《老兵歌》流传多年,经久不衰。老兵精神也永远不会“老”。

一代代军垦战士用行动,赋予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活的、永恒不朽的样本。后继的一代代兵团人又为兵团精神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绿草茵茵如故,沙漠戈壁,早已换了人间。如今的四十七团老兵镇,高楼林立、枣林丛丛、瓜果飘香,团场充分发掘红色资源,以纪念碑、沙海老兵村、老兵驿站、将军树等景点为依托,开发红色旅游线路,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老兵精神展示馆里接受老兵精神的洗礼,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这是老兵屯垦戍边的历史见证,是今昔巨变的历史见证,更是几代人践行老兵精神的生动实践。

在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感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先后来到四十七团开展志愿服务,不少人在志愿服务结束后,主动留在四十七团。

“我来四十七团3年了,对老兵精神有了更加深切地理解。几十年来,老一辈兵团人像大漠胡杨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这里,默默地守护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我们年轻人应当以沙海老兵为榜样,为团场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西部计划志愿者张清晨说。

正是对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传承,对兵团事业的热爱,让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紧紧地拧成一股绳,为建设边疆、守卫边疆,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精神源泉。

这里,硝烟早已远去;这里,荒漠已成绿洲;这里,青春依然火热……来自天南地北的沙海新兵,投身建设家园的热潮中,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描绘着更加美好的明天。(马雪娇)


原标题:《老兵歌》一部兵团的史诗

来源 / 兵团日报

监制/ 闫文陆

编辑 / 袁晶

关注【兵团新闻网】了解戍边故事电话:0991-8556479
往期推荐:




208人!新疆兵团事业单位招人啦


新疆兵团帮助1.1万余户经营主体完成信用修复


公开招考!2286人!


兵团榜样 | 吐尔买买提·马提:一家三代 为国守边


注意防新冠!乌鲁木齐市疾控发布提醒

投稿邮箱:bingtuan@chinanews.com
中新社记者“看”兵团

葡萄酒产业正成为新疆兵团特色优势产业(中文)
葡萄酒产业正成为新疆兵团特色优势产业(俄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兵团新闻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