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5月2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实践的学问的三个范畴|《传习录》讲课录第一讲(3)

泰顺县文礼书院 文礼书院 2022-05-22


实践的学问的三个范畴
 
那若是儒家实践的学问,我们怎么来定位儒家实践的学问呢?我们要知道所谓的实践的学问有三个范畴,有三个品质,有三种内涵,它含有三方面的意义。一个是实践的本体,一个是实践的工夫,一个是实践的境界——实践的学问包含这三方面。本体就是实践学问的根据,你根据什么而做实践。所谓实践,实就是实实在在,践就是一步一步地走叫实践,就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净化自己的生命,使自己的生命能够向上提升,这种过程叫做实践。所以实践的过程必须有工夫。但是你凭什么做工夫,必须有一个依据就是本体。而本体工夫的关系是由本体开出工夫,以工夫证成本体。当工夫证成本体就是工夫的成熟,也就是实践的完满,这个实践的完满处它应当可以出现境界。因为这个所谓的本体,实践的本体,一定是超越的,如果不是超越的,我们就几乎不能够称它是一个实践的本体,它也不能够开出实践之学,这学问还在现实界中,所以本体来自于超越。那么人、人生都在现实中,而本体是超越的,可见这有个差距,也就是说现实的生命如何而证成,如何证成超越的理想。所以本体是出自于一个超越的理想,而现实的人生必须以工夫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它,这样这个过程叫实践。而实践的结果证成了本体,也就是说使现实的人生,有限的生命而证成超越的意义,而达到无限的境界,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圆满,出现所谓的境界。

本体、工夫、境界这实践的三个部门、三个范畴,我们其实也可以用《大学》,大学之道来比配一下。你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说本体比配什么呢?(某答:在明明德。)工夫比配什么呢?(某答:在亲民。)境界比配什么呢?(某答:在止于至善。)所以本体、工夫、境界,当然这个工夫也可以说是明明德本身,明德本身就是本体,明明德的那个明就是工夫,第一个明是工夫,第二个明是形容本体之德的一种超越性。所以本体是明德,工夫是明明德,那么境界呢?是止于至善。而明明德,也可以说明明德是内圣,因为后来又讲在亲民,所以亲民就是外王。如果没有讲在亲民,其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就够了。为什么呢?因为儒家的明德,它本是个人内在的修养,儒家的明德必定是——本来就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德叫做明德,你去做明德的工夫——要做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样它就不只是内圣,它必须开出外王。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明德本身就包含了内圣跟外王,它现在只是把明明德又跟在亲民对等起来,所以我们说明明德是内圣,亲民是外王。这样能听懂吗?(众答:能听懂。)所以这就要认识到儒家之所以为儒家,儒家的本体,道德之体,道德意识,道德意识的道德,这个意识的本身,就不只是内圣,道德意识的本身就一定要推出去。

内圣是自我的修养,但推出去,亲亲就是齐家,仁民就是治国,爱物与万物为一体,这是儒家的本体已经包含了工夫以及境界。如果不能够开工夫的本体——儒家的本体,本体本来就要完足的,不只是完足的,本体本来就有它自我的要求,所以本体不只是开出工夫,本体必定含有工夫——不含工夫的本体不是真本体。工夫一定支持本体,没有本体的工夫,这个本体它就不能够达到,那个理想本来就不够高远,不够远所开出的工夫也不能够让人生达到最美满的境界。所以这三种内容是合二为一的,是一贯的。本体、工夫、境界,实践的学问包含这三方面。我们如果再进一步看,本体、工夫、境界,立本体才能开工夫,这才叫实践。请问:古今中外有哪一种学问它是三方面俱备,而由本体开工夫证境界,有哪种学问?大家可以想一想,你就会知道哪一种学问称为实践的学问,哪一种学问不是实践的学问,或者它对于实践的意义它不够整全。大家自己看一看,这种实践的学问,知识的、科学的尤其自然科学它算不算作实践呢?它能叫实践的学问吗?还是我们说实践的学问包含了知识的学问,你知道科学的学问它有没有立本体呢?有没有开工夫呢?有没有成境界呢?所以我们可以说实践的学问包含思辨的学问,但是很难说思辨的学问就是实践的学问。虽然我们不能够说实践的学问就是思辨的学问,但是实践的学问必定包含思辨的学问。为什么呢?因为实践本身它自我规定一个圆满性。为什么它有圆满性呢?因为它有超越性,所以它有圆满性。如果由本体来开工夫,而本体必定是超越的,这样它到最后成熟才能够达到圆满的境界,如果不是超越的就不能当做实践的本体——来自于超越。

牟宗三先生用一个词语来说明,很能够让我们明白,叫自由无限心,本体是自由而无限的。哪一种学问是根据自由无限心而开出来的?牟宗三先生说的自由,这是从康德的学说而来,从他的自由意志而来,自由;而另外一个意义叫无限,无限是无所限制,无任何条件叫无限,所以叫自由无限。而自由无限必定是表示能活动的,叫自由无限心。这个词语的来源是这样的。而自由意志,什么叫自由意志呢?善的意志就是自由意志,或者说自由意志就是善的意志,用自由来规定善。如果不是自由的,或者说不是善的,那它就是有限的。善的我们可以说是应当的,本自应当的。只为应当而不为任何条件所限制,这样的心灵我们用意志来说比较好,意就是我的意识,志就是我的意志和方向,我的意念就是方向,叫做意志。而这个意志不被任何条件所干扰。那不被任何条件所干扰,怎么有这个意志呢?这个意志是自然而然的,只为应当而发,这叫自由的意志。这个自由意志称为善的意志,也可以叫做道德的意志。所以道德之所以为道德,是由于自由意志所发的命令。这种命令是无上命令,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命令,它是人生最高的一个向往,由这种意志所发的命令。顺着命令而行这种行为叫做道德的行为。

我们说这是道德的,这个词语用得很好、很恰当。因为这个德,德者得也,道德是于道有得,或者说行道有得。说于道有得是从它的本体说,你悟入了本体,你对于实践的本体有所悟入,就是于道有得。而你对这个本体有所悟入,一定可以促使他的生命付诸实践,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个一步一步地实践叫工夫,这个叫行道有得,叫道德。所以于道有得也可以,行道有得更好,才从工夫上更切实,行道有得叫道德。你有得于道,就是你有道德的感受,于道有得。所以道德的意义,我常说道德的意义,不是我们去做什么好人好事,是为什么称这种人为好人、这种事为好事,我们要返回过来,由道来规定,你有得于道才叫道德。

而什么是道?道就是路。什么是路?应该走的路,应该走的路就是人生之道。由谁来规定?问题在这里,谁来规定这个道,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假如这个道从哪里来?怎么规定的?如果不明白,一个人说要行道,那是不可能的,说有道德那也是恍恍惚惚的,说他正在做实践那这个意义是不确实的,所以要先推道从哪里来?道在哪里?那遵道而行这叫做实践,于道有得才叫道德。

相关阅读

王阳明学行简说|《传习录》讲课录第一讲(2)


这本书很重要,也很简单|《传习录》讲课录第一讲(1)


欲聆听季谦先生最新晨训内容,您可识别下图中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收看直播后,还可以回放!

来与书院班学子一起上课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