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4、红尘中好修行-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编者按:释印顺(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称印顺导师、印顺长老、印顺法师,俗名张鹿芹,浙江杭州府海宁人(今属嘉兴),为近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曾以《中国禅宗史》一书,获颁日本大正大学的正式博士学位,为台湾比丘界首位博士。毕生推行人间佛教,为佛教,为众生。他也是慈济证严法师的依止师。为了纪念印顺法师,新竹市政府将曲溪里的南松桥,改称为印顺桥。转载此文,供大家参考,不代表公众号同意文中观点。


 

生:这几天住在山上真好,空气新鲜,环境又清幽,没有都市的吵杂、混乱,眼前尽是花草树木,耳边尽是虫鸟的叫声,微风吹来、阵阵清凉,有空就禅坐经行,轻松、自在,完全没有压力,真不想回家呢!

 

师:这是在享清福,不是人人都有这种福报的呢?

 

生:山上修行真的狠好,不过为了工作还得下山,回到红尘里去忙碌!

 

师:修行不分山上山下,内心宁静、对事物能洞察它的本质,都是在修行,你最近有没有什么事情?用怎样的认知和态度处理?

 

生:上星期,临时代理同事接下一场演讲,要把五本书的内容综合报告出来,只有两天的时间,很紧迫,心里觉得很焦虑!

 

师:焦虑是如何生起的?

 

生:时间很紧迫,怕讲不好。

 

师:怎样才算是

 

生:至少要完全消化以后,用最完整的方式呈现出来。

 

师:如果时间不允许,也非得作到这样不可吗?

 

生:很希望能作到!

 

师:这个想法是焦虑的原因吗?

 

生:应该是!

 

师:你觉得可以不用焦虑吗?

 

生:不要带有任何期待、希望,就不会焦虑了!

 

师:那不会太散漫了吗?

 

生:什么才是中道?

 

师:用宁静的心面对它,以智慧的观察找出适合的应对方式,譬如说:先可以把五本书的序文、目录读一遍,然后抓住重点,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灵感,择取一些实例、故事部份作仔细的浏览,以此为基础,再加上自己的阅读心得,总之,尽心尽力,不要执着完美,就不会焦虑了!

 

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这样吗?

 

师:正是!

 

生:这样就是在修行吗?

 

师:在繁忙中保持宁静,就是培养定力,观察当下的因缘,就是培养智慧!用清净的心和积极的态度把眼前的事作好,就是精进!

 

生:比起在清静的环境里修行,红尘中的修行要难多了!

 

师:当然,所以静中修有基础,定慧成熟以后,便要在动中磨练,才能真正把佛法活用出来。如果连静中的觉察力、观照力都没有开发出来,就无法立即发现焦虑,也不清楚如何观察因缘!

 

生:静中的与动中的定慧,似乎有些不同的地方,静中的定慧真的能在动中用出来吗?

 

师:如果是修的是守住一境的定,动中就很难活用,因为心无二用,无法专注两种境界。如果修的是心不住于一境而内心寂静、觉知当下的活定,无论在清静或活动都可以用得上!

 

生:那么在清静或活动中的智慧有没有不同?

 

师:本质是相同的,功用各有不同,在清静的环境中,内心、外境都比较单纯,可以深入观照,透彻照见缘起、无我的甚深法性,但是还没有在一一境上验证,广度不够;而在日常生活中修智慧,就可以广泛地在每个情境中照见缘起、空寂的如如法性。而无论在动中、静中,内心的无执、无碍、寂静、光明是完全一样,没有什么不同的!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santmat.c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