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7、善法欲与无为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编者按:释印顺(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称印顺导师、印顺长老、印顺法师,俗名张鹿芹,浙江杭州府海宁人(今属嘉兴),为近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曾以《中国禅宗史》一书,获颁日本大正大学的正式博士学位,为台湾比丘界首位博士。毕生推行人间佛教,为佛教,为众生。他也是慈济证严法师的依止师。为了纪念印顺法师,台湾省新竹市政府将曲溪里的南松桥,改称为印顺桥。文中的“师”指的印顺法师,“生”指的是法师的弟子(或学员)。转载此文,供大家参考,不代表公众号同意文中观点。


 

生:老师!我想报告最近的修行心得!

 

师:好的,请说!

 

生:我自从学习自我观察以后,愈来愈发现内心有着许多复杂的念头,有时候看到自己生起慢心,有时候又会有自卑感。

 

师:可以说得具体一些吗?

 

生:老师特别称赞一位同修,说他的修行很有魄力,该断就断,该离就离,心很清澈。猛然发现自己正缺乏这样的勇猛精进心,觉得比人家差得太远了!我到底怎么了!

 

师:你有没有看到慢心和自卑感是怎么生起的?

 

生:不太清楚,是不是因为匮乏感?

 

师:很接近。继续看,是「谁」感到匮乏,需要被关心、受人肯定、觉得有价值?

 

生:「我」!

 

师:正是!我见、我执是内心不安的根源。

 

生:那该怎么办?

 

师:怎么「办」意谓要「作」些什么。这是想要「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思惟模式!无法破除我见、我执,因为这种思惟模式是有为造作法,隐含我见、我执在里面。

 

生:难道想要「身心柔软」「内心清澈」「精进修行」也是错的吗?

 

师:这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这些都是「善法欲」,是有为的善法,虽然可以改善内心的状态,在修行过程中,有它的功能性和必要性,但是「想要身心柔软」、「想要内心清澈」,仍然不离我见。

 

生:什么是我见?

 

师:把色、受、想、行、识当作实体的「我」,想要自主、想要操控外在事物,凡是有为、造作的念头都是我见。

 

生:什么是无我?

 

师:只有因缘所生的色、受、想、行、识,没有可以自主、操控外在事物的主体。一切随顺因缘,不用「我」去操心、烦恼。缘起所以无我,无我就只能从缘起。

 

生:这样就没有慢心和自卑感吗?

 

师:有比较才会有慢心和自卑感。没有「自我」和「他人」的对立和界限,就不需要相互比较谁高谁低。心灵的成长与成熟、柔软与清澈不是要去追求或达成的目标,而是当下自然流露的气质,没有比较、不需要将自己变成什么,百合花不需要变成牡丹花,也不必把柳树改造成松树。每个人都各有特色、各有因缘,不必强求。身心柔软、内心清澈是因缘所生法,里面没有我,没什么好骄傲的。况且,有时表现坚强才是恰当的。一时作不到柔软、清澈,也不需要自卑。修行有其过程,不必执着目标。

 

生:是不是就如日月星辰的运\行、白云溪水的流动和草木花果的生长那样,顺其自然、没有造作?

 

师:不错,外在世界是如此,内在的生理变化、身体的活动、思想、感觉的起伏也都是无为、无我的。

 

生:为什么我以前的禅修,都没有觉察到这些?是不是不够深入?

 

师:什么是深?什么是浅?关键在于眼光放在身心「现象」上只能称为「觉察」,必须透视身心现象缘起无我的基本性质,才可以说是有智慧的「洞察」。

 

生:我以前一直在「柔软」、「清澈」「慢心」、「自卑感」这些念头里找答案,原来离开念头的执取,当下就是无为、无我。

 

师:这才是真正的柔软、清澈,没有慢心,也没有自卑感。因为就连一念的比较分别、想要「身心柔软」「内心清澈」「精进修行」都会产生细微的冲突、紧张和不安,反而不能显现出全然的柔软、清澈。

 

生:缘起无我、无为、无作真是甚深微妙啊!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santmat.c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