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后的人物《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

鲁米 (Rumi)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编者按:鲁米 (Rumi),原名:贾拉鲁丁•巴尔赫(Jelaluddin  Balkhi),在Sant Mat系统里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圣人,其诗作因为源自内在而得以跨越地域、种族的局限,在全世界得到极其广泛的传播。在华人世界,鲁米的诗作也有不少翻译作品,如:《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鲁米Rumi诗选》、《火 : 鲁米抒情诗》、《玫瑰寓言》、《爱的喜悦 : 鲁米箴言诗精选》、《玛斯纳维全集》、《爱的火焰》、《偷走睡眠的人》、《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万物生而有翼》等。《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译者梁永安资料源自网络,侵权秒删

 

作者:鲁米  翻译:梁永安



最后的人物《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

 

我左思右想,

怎样才能把我的脸

变成是你的。

“我可以附在你耳边

诉说一个我做过的梦吗?

你从未对别人提起过这个梦。”

 

你点了点头,脸有笑意,

彷佛在说:“我知道你要玩什么花样,

来吧。”

 

我是你用金线绣在缀锦上的

最后一个人物,

一个绣好玩的附加物。

 

但你缀锦上没有任何部分

是多余乏味的。

我是它美的一部分。

 

阅读参考:任何的见地、观点、想法其实都是站在一个特定的角度(实修到达的境界)而产生的,见地的高低是由行人实修到达的境界决定的,没有实修成果支撑的见地跟口头禅是一家子。就如:马云自称亿万富翁、号称“不在意钱”是以其资产做备注的。

 

这首诗的见地是接近“上帝视角”的,俗称“了义”的见地。

 

在印度,gurmukh(古鲁慕客)原义即是:一个总把脸朝向古鲁的行者。在这首诗里,鲁米不只是把脸朝向上帝,更是把“我的脸”“变成是你的”,寓意完美的合一。

 

完美的合一,超越了能所、超越了二元对立,是没有“境界”、“内景”一说的,所以,这首诗的内容是非常接近完美合一的状态时的“境界”或“内景”,鲁米定义为~这是“我做过的梦”。

 

为了了知“我是谁”,二元(能所)必须产生,任何个体都来自源头(上帝),都完美具有源头的一切属性,佛教称之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Sant Mat用的是比喻:个体(灵魂)是来自爱之海(源头)的一滴水。

 

从接近“上帝视角”来看这个世界:因为阴,才可能有阳,反之亦然;因为有了丑,才能衬托出美,反之亦然。上帝(源头)透过每一个体(灵魂)呈现“我是谁”,每一个呈现(个体的“我是谁”的呈现)都是不一样的,这所有的个体的呈现的集合构成了上帝(源头)的“我是谁”的呈现。对于上帝而言,缺了任何一个个体的呈现都是~不完整的上帝(源头)的“我是谁”的呈现。

 

从接近“上帝视角”来看,个体灵魂是上帝(源头)的“最后的人物”还是“最初的人物”呢?二者有区别吗?证悟的灵魂和尚未开始灵性旅程的灵魂有区别吗?不管怎样,鲁米的诗鲁米当家,他用了“最后的人物”。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