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这门课,坚决不套路!

苑洁 詹萌 清华大学 2022-05-14

清华有门课,上法有三种

可以加码学,可以正常学

甚至还可以——“不上学”!

但是,期末考同卷~


清华这门课,欢迎你说“不”

“老师我听不懂”“老师不要拖堂”

不以套路授知识

不以分数论英雄

但是,你得够投入!


这是一门工科硬课

一门1/4的清华工科生都“逃不掉”的课

多个院系把它设为大一必修

从1932年延续至今

90年来,它的“基础”地位从未动摇

学生有自由,教师有担当

今天,我们带你重新认识一下这门

“中国金课”——

电路原理


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


01.

“愿赌服输”

“电路原理”课的稀罕之处,莫过于同一门课,有完全不同的三种上法


它有ABC三种模式,就像玩游戏时玩家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难度等级,但是每种难度的闯关方式又完全不一样——


A:小班教学,20人左右。翻转课堂,学生课前看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自学,课上讨论做题加实验,实验器材可以带走自己做。


B:大班教学,200人以内。传统教学方式融合雨课堂互动,课上完整讲授知识点,课下配套单独的实验课,供大部分同学选修。


C:小班教学,20人左右。学生自学慕课,每两周一次集中讨论课答疑解惑。


有的选,就有“风险”。学有余力的同学如果觉得按部就班的B模式“不解渴”,你可以把勇气加满,挑战“精耕细作”的A模式,只不过——


自学最怕不自觉,课下还得重新学。

实验难度加个码,够胆你就赌一把。


除了要自己设计一个大实验并且用电路板搭出来,课上还要面临老师猝不及防的“灵魂拷问”验收自学成果,难度buff叠加。


如果学生的时间安排和课程有冲突,甚至“不想上线下课”,可以选择C模式,只不过——


选择网课一时爽,认真自学一直爽。

若是上课床上躺,期末考试要缺氧。


三种模式,期中期末同卷统考。不去教室上课,可以;“划水摸鱼”,不行。


“愿赌服输。”大班课的授课教师之一于歆杰说,“我们给大家充分的选择自由,但同学们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02.

上课“不讲课”,这都行?

自从2013年“电路原理”课首创“翻转课堂”的A模式小班课,它就在增加课程挑战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且始终独树一帜。


把知识点放到课前自学环节,课上反而“不讲课”,是朱桂萍小班课的一大特色。


不讲课,讲啥?


讨论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学的知识点,同学们课前看视频就可以基本掌握,课堂的作用就是解决大家的困惑,加深理解、巩固运用。


为了营造良好的小组讨论氛围,教研组向学校提出申请,在六教改造出了清华最早的圆桌教室6A010、6A011。


方桌变成了便于合作、讨论的大圆桌,为了方便进行电路实验,每张圆桌上都安装了多个插座。同时,教室除了一面墙是窗户,其余三面墙壁都装上黑板,同学们可以尽情写写画画。


位于六教零层的“电路原理”小班课教室


除了统考试卷,A模式小班课的期末考核还包括一个大实验,让同学们依托课程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电路,不限题材。


从电蚊拍、温控电风扇、家用煮蛋器、自动多肉浇水机,到电子琴、迷你电磁炮、声控音乐彩灯、带火花的电子仿真鞭炮……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五花八门的期末作品,背后是层出不穷的新鲜灵感和创造活力。


“电路原理”小班课实验作品


“在这门课上锻炼的动手能力、积累的成功经验和信心,在我之后做模电实验的时候淋漓尽致地显现了出来。”电机系大二年级的胡思聪说。


“A模式可以满足一部分想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的同学,发挥他们的潜力,但分数绝不是选拔和考核这些同学的唯一标准。”选课时,朱桂萍会对申请A模式的同学进行面试,了解他们的目标和需求,并介绍接下来将面临的挑战。


她的班上不乏理论课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做不出优秀的实验。有时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甚至远超许多“成绩优异”的同学。“有欲望挑战自己,远比绩点更重要。”对那些跃跃欲试挑战更高难度闯关模式的同学,朱桂萍始终向他们敞开着大门。


03.

一起放飞自我

晚上20:53,周二。“芳歆纵火犯”于歆杰的“电路原理”大班课即将下课。


教室大屏里,“歆喜若狂”“欢歆雀跃”“喜上歆头”“歆的杰哥”这样的“谐音梗”弹幕时不时飘过,同学们放飞自我,于歆杰也已经见怪不怪。


同学们莫名的笑声偶尔也会打断他的讲课思路,但是他从不介意,原地思忖一两秒,然后马上进入状态继续讲授下一个知识点。


知识点没讲完想拖堂?不存在的。


一个弹幕“拖堂也是于歆不忍”飘过,事已至此,再不下课好像说不过去了。就这样,“于歆不忍”的于歆杰在一片狡黠的笑声中宣布下课。


👆点击上方视频,一大波弹幕即将来袭


虽然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已经慢慢成为清华课堂的常态,于歆杰也仍在不断磨合。每周二、周五两大节,每节课少则三五百、多则上千条的弹幕数量,意味着他不得不分散一部分注意力在同学们的反馈上,他需要不时地从沉浸式的讲课中抽离出来,回应和解答学生的困惑。

这种两者兼顾、平行处理的能力,对每一位从传统讲台走到今天的老师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以前的课上,有些同学不好意思提问,不懂的地方就放过去了。但是现在可以发弹幕,同学们会更加乐意在手机上提问,和老师互动。”于歆杰说。


除了放飞的课堂氛围,放飞的还有他的理念——“在教室里完整地讲明白一个知识点重要吗?”


学生为于歆杰画的画像


所有的知识点慕课上都有,在教室上课是为了什么?为了获得慕课没有的东西——那些隐藏在讨论和互动背后的东西。很显然,那一定不是知识和经验的灌输堆砌。


“以前不理解这件事。后来发现,课上讲得明白和学生真正明白好像没有太多直接关系。”于歆杰笑着说。既然如此,被弹幕打断,停下来一会儿好像也无妨。


透过弹幕,同学们更敢于说出“我听不懂”,更加主动和大胆地跨越师生之间隔阂。老师与学生的联结,从面对面的距离延伸向更广阔自由和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


04.

老师“挖的坑”

学生心甘情愿往里跳

“电路原理”课的老师们似乎很擅长给同学们“挖坑”,得意地看着他们心甘情愿地掉进去,再欣慰地看着他们信心满满地往外爬。


朱桂萍惯用的方式是“反问题”与“验证性实验”。在她的翻转课堂上,同学们不再是按照实验说明书“依葫芦画瓢”。在课前预习时,学生要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学到的原理。“这样实验和理论的关系会论证得更深刻。”朱桂萍想通过实验告诉大家,“理论、原理不是空洞的,真的可以做出好玩的东西。”


朱桂萍的课堂


而在课上不进行实验的大班课上,于歆杰则会“卖个关子”,不把知识和盘托出,而是一步一步带着同学们领略重大定理被发现的过程。


“如果要实现这种结果,你会怎么画电路图?”于歆杰抛出了问题。


同学们开始冥思苦想。想出来的同学就会把自己画的图通过雨课堂投稿给老师,直接在大屏上演示。


如果画对了,于歆杰就会说:“如果140年前是你发现的这个方法,电学里最重要的戴维南定理就应该以你的名字命名。”


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似乎并没有那么难以企及。


敢想敢试的创新能力就这样悄然生发于习惯发现新事物的课堂氛围之中,孕育于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间。


05.

亦宽,亦严

亦师,亦友

于歆杰是清华电机系1991级1班(电11班)的本科生。20年后,他是2011级1班(电11班)的班主任。又过了10年,他主动申请再次成为了2021级1班(电11的)班主任。“如果可以,我还想申请担任2031级1班的班主任。”


每次新学期伊始,于歆杰都会一个一个加上选课同学的微信,再一个一个把他们拉进课程群。很多其他课上助教做的事,他事事躬亲却觉得稀松平常。一百多人的大群,同学们插科打诨,他偶尔也会语出惊人。


“电路原理”大班课微信群


“他看起来会有一点严肃,但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也不怕和他开玩笑。”一位已经毕业的外系同学回想起大一的“电路原理”课依然记忆犹新。


对于朱桂萍的小班课,同学们口中的关键词重合在了“硬核”上。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同学会在学期中的某一阶段“怀疑人生”。


“一开始也会想,为这一门课投入这么多时间精力究竟值不值得。尤其是期中一到其他专业课任务扎堆的时候。”电机系大四的侯旭照说,“但是上完回头看,一切都很值得。如果再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选这门课。


“朱老师对课件非常熟悉,一看就是下了很多功夫去琢磨同学们真正的痛点和难点,同学们每次提出来的问题她都能迅速解答。微信回答问题也很快,经常会回复很长的一段话。”电机系大一的雍卓远这学期正在朱桂萍的小班课上,有一次,班里一个同学的超纲问题真把老师问住了,下课后朱老师找了很多书籍和文献,并找出了对应部分发给同学们。


博士生施博辰是2013年考入清华电机系的,时隔八年,他对大一春季学期的“电路原理”依然记忆深刻,“这门课为我后来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我的科研工作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老师们认真的态度也是我的榜样,我经常会对照思考自己该怎样做事。


“电路原理”教研组教师合影


“教师只有首先发自内心地爱教学、爱学生,才能身正为范,并且感染学生对学习升起敬畏之心。”于歆杰说,通过实践,课题组教师们也加深了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我们认为,课程思政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相得益彰。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改革融为一体,也使得“电路原理”这门典型的理工科“硬课”真正实现连通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


06.

90岁,谱新篇

从1932年的电机系建系就设立的“电工基础”,到今天的“电路原理”,说它“老”,90载岁月更迭它从不缺席,敢为人先的传统它绵延至今;说它“新”,课程模式改革一新,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多元、新在翻转、也新在开放。


2013年,清华大学上线第一批慕课,其中一门就是“电路原理”。


当时麻省理工、佐治亚理工等国外知名高校已经在网络上线了“电路原理”相关慕课。“如果都是‘干货’的平铺直叙,谁讲都一样,大家为什么要看我们的慕课?”于歆杰说,“我们一定要讲点不一样的,讲出知识点之后和之前的东西。”


所谓“之前”,就是定理的来源和发现过程,而所谓“之后”,则是定理走向应用前沿的实际场景。


“清华和电相关的院系专业特别多,在电这个大领域里,我们的综合实力并不逊色。”于歆杰说,“我们有把握讲外国讲不出来的东西,是‘电路原理’冲出重围成为早期慕课的底气。”



不止于此。作为团队负责人,于歆杰带领教研组又花了很大的力气为课程加上英文字幕、进行英文配音,让全世界的学习者都能接触到这门课。目前“电路原理”慕课在网络平台上的近30万学习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国人。


在于歆杰看来,这是中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清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才在世界慕课领域占得了一席之地。


开放才能引领。这是许许多多的清华人一直以来践行并不断被结果证明的智慧。而这些智慧,也正在带领清华和中国的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群山之巅。



统筹|苑洁

采访|苑洁 詹萌

撰文|詹萌 苑洁

视频拍摄|高珊 黄泓熙

影像资料提供|电机系

视频剪辑|高珊 伊丽

封面|马星宇 杨天舒

品牌logo设计|贺茂藤

鸣谢|电机系 教务处

排版&编辑|苑洁


精彩回顾

三周造台计算机!不难?!

什么?清华有这么多二外课?

绝了!清华这门课的作业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