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师生科,跨越70年了!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3-03-18
今年

华师生命科学学院

迎来办学八十九周年

建系跨过70周年

建院二十周年



  71年发展征程  

生命科学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33年的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的博地系和成立于1951年10月的华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办学历史悠久。


原生物系拥有鱼类学家潘炯华教授、植物生理生态学家莫熙穆教授、植物生理学家潘瑞炽教授、动物生理学家许世彤教授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著名专家学者,奠定了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


2002年3月,生命科学学院正式成立。随后,学院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人才,依托国家三期“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广东省两期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先后获批生物学和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教材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资源。

建系初期的生物系楼

学院成立初期院楼

2021年“植物与动物学”在全球ESI学科排名进入了5‰,软科中国最好生物学科排名中位居全国前20%,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新院楼

  党建思政引领学院发展  

学院党委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不断提升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有效发挥以党建为引领促进学院教育健康发展。



近20年来,学院党委先后获得广东省固本强基工程省级示范点(2004)、广东省普通高校模范基层党组织(2004)、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广东高校固本强基工程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2009)、广东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2014)、广东省党建“双创”工作标杆院系建设项目立项(2020)、生物标本馆获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22)等多个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学院也涌现出一批先进支部和个人。创新强校攻坚党支部入选全国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18),获广东省高校“学习型 创新型 服务型”党支部;多名党员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广东省优秀党支部书记、广东省创先争优“南粤先锋”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学院党建工作案例获广东省基层组织工作优秀创新案例等。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在2002年建院初期在拥有植物生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广东省重点学科植物学科的基础上,先后获批生物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水产、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2年生态学科获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植物学二级学科获批“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植物与动物学”是全校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5‰的 4个学科之一,“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于2020年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生物学科排位居全国前20%,生态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30%。



生科院的发展

离不开多方的共同努力

各地英才汇聚一堂

齐为生科育人才


  师资队伍竞争力强  


建院以来,学院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通过引育结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一流水平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95人,其中正高职称54人,副高职称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已超90%。现有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84人。拥有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16人次,珠江学者等省级人才26人次,高层次人才数量位列全校二级单位前列。


良师育英才

生科院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让一批批生科学子受益颇多


  为国家培养大量优秀人才  


本科生教育


学院建院时,即开设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3个本科专业。



经过20年发展,3个本科专业全部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获广东省名牌专业和广东省特色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获广东省特色专业。



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课程和教材建设,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首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3门,中国大学MOOC课程3门。国家级规划教材《植物生理学》从1958年至今已出版了8版,在全国各大高校广泛使用,产生了深远影响,2021年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近年来,获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研究生培养


植物生理学和动物学硕士学位点1981年获批全国首批硕士学位点,1986年获批植物生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现有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生态学、水产、药学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生物)、生物与医药工程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依托多学科的雄厚实力,学院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探索和改革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学科教学(生物)教育硕士培养坚持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加强行业实践和职业能力培养,培养基础教育骨干型学科教师和教学名师,2015年获批全国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学生获奖


学院注重学生多元发展,学生在多个领域斩获多项荣誉。近五年,本科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60多项。



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和广东省“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中,生科学子多次获特等奖和一等奖。在“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和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生多人次荣获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奖人次和等级位于全国师范院校前列。在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中,生科院教育硕士荣获一等奖等。



除此之外,还曾获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全国百强团队”、广东省“活力在基层”十佳项目、广东省第九届十佳校媒活动“优秀校媒”等荣誉称号。



生科院因地制宜
立足华南地区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
用科研推动发展进步


  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生命科学学院立足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依托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健康安全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昆虫发育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既有传统继承又有开拓创新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左右滑动查看生科院实验室


近年来,学院科研项目数和总经费均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项目质量不断提升。近五年获批科研项目数400余项,累计经费高达1.5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108项,获批国基项目数和经费总额均位列全国师范类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列。学院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承担国家和省部科研重点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近五年获批100万元以上项目32项。



教师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同时论文质量显著提高。近五年学院教师共发表SCI论文500余篇。2017年以来在高水平论文发表上实现新的突破,在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Plants、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PNAS、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The ISME Journal、New Phytologist等著名生物学/生态学专业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近50篇。



荣获省部级和市级科研成果奖25项,2021年以第一单位获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  


生命科学学院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



水产新品种“白金丰产鲫”与甜玉米新品种“甜丰6号”在多地养殖/种植,推动农业发展,经济效益显著。与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委员会、番禺区政府等单位合作,在社会医疗服务、抗疫救灾、经济建设、产业规划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华南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馆获批“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2022年9月入选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的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广州地区“最受欢迎科普游资源单位”。



目前基地已接待参观人员约4万人,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交流合作  


学院十分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近五年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超过150人次;主办国际会议6次,共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600多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学院先后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辛辛那提大学、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韩国中央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理学院和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等国(境)外大学签署交流合作协议;选派骨干教师18人赴国外进修和开展合作研究。



学院共组织逾10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赴国(境)外开展联合培养、游学、交换、交流访问和合作研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接收来自印度、巴基斯坦、越南、伊朗和澳门5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学院攻读学位。



生科院的发展

与众多师生息息相关

让我们来听听在生科院从教就读

究竟是一种什么体验吧


  师生共述生科情  


教学相长,培养人才是第一要务


1987年,王小菁来到华南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2005年,王小菁作为负责人之一参与了生科院国家一级学科的申报工作。当时的生科院只有一项国家二级学科,申报之路困难重重,但每个老师都在积极准备相关材料,她坦言,“那是很辛苦的一年,所以印象非常深刻”。一年的准备时间,王小菁几乎放弃了科研方面的工作,“其实我心里有时候也会觉得挺不舒服的,但没办法,如果不拿下一级学科,可能我们生科院以后的发展就会很难。”



作为学科带头人,在“生物发育研究与应用”的“211”建设中,王小菁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并在之后的学科发展中仍把其放在首位。她认为,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领头科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具备战略眼光和学术眼光的领导来指引,聚集更多有新技术、新思维的科学家来引领科研进步。有了新人才,就有更好的科研基础,能拿到更好的科研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培养学生人才,“我们是师范院校,培养人才是第一要务。”


王小菁认为,通过教学相长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将自己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她师从于植物学家潘瑞炽教授,在她眼中,潘瑞炽在学术方面十分严厉,但对学生的关爱又是可以让人真真实实体会到的。她表示,“这或许是一种传承,当自己成为一名教师之后也会不自觉学习潘先生的精神。”


潘瑞炽、王小菁和学生们

建校至今,生物专业数更其名,学院大楼也几度变迁,始终不变的是生科人的一股子“精气神儿”。在每个生科人心中这份精神都有所不同,在王小菁心中,它是短短的十六个字“培育栋梁 尚贤崇德 探索生命 求真务实”。展望未来,王小菁提出,生科院应该向着区域内乃至全国人才培育方面发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重任,我相信他们能够做得更好”。


实事求是,严谨科研


2005年,教授冯启理、郑思春从加拿大被引进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建了“昆虫发育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科院开始开展昆虫学研究。经过17年发展,生科院昆虫所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我国昆虫学研究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生科院昆虫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冯启理对昆虫学科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看法。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是过去生科院昆虫学科发展的写照。冯启理在回忆学院发展历程中说到,“其背后离不开师生们的刻苦耕耘,离不开学院和学校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国家和科技发展的背景和支撑。”


“从有到强,从强到精”是冯启理对生科院昆虫学科未来发展的期盼。他认为,生科院昆虫所未来发展需进一步推动理论和应用的紧密结合,既坚持以昆虫为模型开展重大科学理论问题研究,又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实现理论成果向应用转化,同时注重形成标志性的科学与技术成果。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他看来,促进昆虫学科发展需要引进和培育优秀人才并举,在科学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冯启理认为,“实事求是,严谨科研”是科研工作者需具备的科研态度,“勇于探索未知世界,敢于创新学术思想,利于推动社会发展”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理想与目标。


在生科院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生科人砥砺前行、艰苦奋斗,凝聚了“务实、团结、传承、奋进”的精神品质。“愿同学们秉承优良,自强不息,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不负时代”,生科院20周年院庆之际,冯启理勉励后辈们,希望大家能够更上一层楼。


生科院教我怎么当好老师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师范)2018级本科生冯静茹,过往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校长荣誉年度学生等荣誉,目前已目前通过卓越教师计划保研。她认为,生科院在师德养成方面对她影响深远。


她回忆,在参加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时,每当遇到困难去求助学院的老师时,他们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她。决赛阶段,冯静茹在学院录制参赛课程一直到凌晨三点,当她完成视频剪辑最终上交参赛作品时,已经是凌晨五点。在整个过程中,指导老师肖智一直陪在她身边提供指导,哪怕当时是气温只有个位数的寒冬,这让她十分感动。最终,冯静茹在比赛中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努力没有白费,亦不负老师的付出。


冯静茹表示,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她也会对学生倾囊相授,就如生科院的老师对她那般。


生科院给我一个大平台


生命科学学院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硕士2021级研究生王晓宇迎来了他在生科院的第七年,曾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广东省“挑战杯·创青春”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荣誉的他形容,生科院是一个大平台,给了他试错的空间,也给予他大胆尝试的勇气。


王晓宇在大三时曾前往西藏林芝支教,而学院的培养给予其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并作为“大后方”积极解决其课程与学业问题,让他在雪域高原的奋斗道路上没有后顾之忧。后来,王晓宇顺利通过思政人才专项计划保研本校,继续服务同学,提升自我。


生科院历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希望学生“走出”学院,“走向”全校。数年间,王晓宇在校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与校研究生会等组织与部门工作锤炼自己,有幸成为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前往共青团中央实习。“以后要当老师的话,除了教学技能、教学理论,教育管理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而这些年的学生工作充分培养了我的组织协调与能力。”王晓宇这样形容他在生科院学习时的经历。


在院庆之际

自强不息的生科人

心系母院回校茶叙

为学院发展贡献力量


  院庆活动讲述生科红色故事  


在生科院成立20周年暨建系70周年之际,学院以“校友之所需,我院之所能”为原则,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校友总会“联络、服务、凝聚、发展”的宗旨,充分发挥校友分会联系广大校友的桥梁作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举办“周末校友茶座”“校友座谈会”“口述院史人物访谈”“读懂生科”征文等系列活动,邀请学院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等老领导老教授老专家,讲述生科红色故事,厚植爱党爱校情怀,弘扬办学优良传统,共绘美好发展前景。


口述院史人物访谈

周末校友茶座

美格基因捐赠仪式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一系列小型座谈、深度交流、精彩纷呈、温馨有趣的院庆盛会,简约而温馨,精彩又难忘。不同领域不同届别的校友回校叙谈,探索了更多的合作项目,不断为学院发展、人才培养、社会声誉的提升积极贡献力量。


校友座谈会

校友会换届大会


承前启后

未来生科院

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展望未来,共创辉煌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阳成伟坦言:“学院所取得的成果,是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生物系和生科院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生科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同时也离不开生科校友们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


阳成伟对学院的未来寄予殷切期盼,衷心希望老师和同学们继续传承和发扬生科院的优良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按照“学科特色化、教学创新化、学术国际化、平台高端化、成果产业化、管理制度化”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强化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办学功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基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为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农业、生物技术、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利用等领域提供科技支撑、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努力建设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在全国师范类大学处于领先地位的生命科学学院。


展望未来

不忘初心

生科人必将继续奋发向前

再攀高峰

母校的发展需要大家支持请点击下方小程序进入“捐赠”界面一起助力吧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90周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回望发展历程、凝练华师精神、展现办学成就、汇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契机。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面向广大华师友人启动“90元庆90年”捐赠项目和持续推进“文博中心建设”捐赠项目,汇聚点滴爱心,传递爱校情谊,共襄校庆盛举。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往期回顾#  



采写丨李晓昕 王艺璇 詹硕
陈杉杉 朱银环 赖茗嘉 衣克拉木
摄影丨李徐 黄羽凡 王子谦
陈煜婷 吴伟佳 蔡泽鋆 万毅
供图丨生命科学学院
制图吴君悦
执行编辑丨李晓昕 王宣皓
余逸欣 吴雨凡 王慧妍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吴建国 卢嘉裕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辅修丨水电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