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经实践者,当以“方以智”的精神,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更好撑起“圆而神”的智慧

文宣部 道中书院 2022-05-22

首期牟学进阶班学习心得选























张嫣妮  山东 临沂

近两日,观看了牟先生的“新外王三书”之上册。什么感觉呢?真的是“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读到此等书,便想象其为人,这是一种何等的生命境界?至此,好像才渐渐地开始认识牟先生:清晰的架构,整密的思考,敏锐的心灵,学问贯穿古今中外,引领我完全进入另外一个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新世界。

书中很多内容大都像雾里看花一样,每个字都认识,可当字连成了句,居然就读不懂了,但是心底总有种力量在若隐若见,莫显忽隐莫显忽微,就如同海底涌红轮一般,我知道这股力量始终都在心底,等待它灵光乍现的那一天。

感受最深的便是书中最后提到的:生命与理性之统一。人要自觉地从习惯中、自然生命中、浑浊中超拔出来,从自然生命的原始价值进入精神生命之德性的价值,其间还要有批判的眼光及架构的表现来充盈、丰富其理性之生命,最后便是理性之实现,完成理性与生命之统一。英雄之气虽以小情欲全力赴之,为天下之所欲牺牲一切在所不惜,但这未必有仁义在其中,非自然情欲生命之真实德性生命去开扩的,方才是真仁义!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






















王语善  河南 西平

《新外王上》读书心得

初读牟著,兴趣满满,很是好奇,没想到刚看了两页就被泼了一头冷水,好难!

看书的时候不仅要凝聚全部心神,还得不停地和瞌睡作斗争。我想,正是因为从小看的都是浅显、没有深度的文章,大脑的思考能力是很迟钝的,猛一下接触到牟先生的文章,脑子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只好硬逼自己看下去,但看着看着,竟然感到很过瘾,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充实感与成就感。有些文章里的一些具体的名相,我可能不知道它的含义,但将它置于文章整体的思路下也能大概领会其意思。

这本书里,我所见到最多的应该就是“理性”一词。其他所有的内容都由这个词开出来。整本书看下来,内容很多、信息量很大,虽然也记住了很多,但在脑子里是一团乱麻,总理不出来个头绪。尽管这样,我还是能隐约感受的到,书里的很多内容都体现了一种本与末的辩证关系,就像内容与外延,综合与分解,道德判断与历史判断等等。这里的本和末不一定是涵盖的关系,有的也是并列的关系。从“本”可以开出“末”,而“末”又可以让“本”更加圆满。同时“末”必须要以“本”来作为根基。我这种想法可能也并不恰当,但大体给我的是这样的感觉。

除此之外,我还被牟先生的责任感与文化使命感深深的地感动了。在我之前的印象里,所谓哲学家,就只是做学问,冷冰冰的,但在牟先生这里,我看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热忱与良心。牟先生不仅是极尽思辩理性的哲学家,更是新时代的儒者。

总之,这第一部牟著就在迷迷糊糊中看完了,虽然还是有些懵懂的,但无形之中也锻炼了我的思考能力。而在看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心灵深处的触动与感悟,以及对我个人生命的提振,我想这是我看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常思远  河南 南阳

哲学终归生命

看牟先生的书是一件悦乐的事。初接触会感觉晦涩难懂,很多名相术语,但一直看下去,接触得多了,便有所熟悉,并越来越明了。牟先生是一个明白的人,他的学问是明白的学问,他的文章是明白的文章,文章当中的语句都是清楚明白的。所以,读牟先生的书,看懂得少便是少的明白,看懂得多便是多的明白,总之都是明明白白的。

从牟学入门四书“到“新外王三书”,虽然论述的内容、角度不同,但它们背后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即是辨析东西方文化之异同,相同的怎么个共通法,不同的怎么个不同法,并且判断哪一种更高明。总括地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学问——“生命的学问”与“知识的学问”,用康德的话说是:理性之实践之运用与理性之思辩之运用,这两者之中呢,“实践理性具有优先性”。牟先生清楚明白地论述了中华民族核心文化,即儒家学问的优势与重要,建立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继而提出“三统”之说,即道统之肯定——挺立道德主体,学统之开出——转出知性主体,政统之继承——真正的民主政治。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礼治——基于道德的教化)

哲学是明白的学问,但这种学问与个人生命有何关系呢?于国家而言,要以德治为本,法治(基于现实的规约)为辅,国民才能安居乐业,国运才能恒久不衰,于企业而言,要有一个道德的价值目标,还要有一套合理的制度,这个制度不是企业用来压榨员工的手段,而是让每个人各安其位、各尽其心的原则,这样这个企业才能屹立不倒。于个人而言,既要挺立道德主体,有修养,又要在行为举止上有规范,这样这个人才能远离纷扰。无论是大的国家,亦或是小的个人,背后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正所谓“统体一太极,物物一太极”,而哲学便是详明这种道理的学问。所以哲学来源于生命又高于生命,哲学指导生命又归于生命。






















张雨婷  江苏 南通

 刚开始看这本书时,内心最大的念头就是:像达摩一样,对着壁坐几年,好好读一读经典,但时不再来,虽然很多内容看不懂,但我用自己的生命去体贴这本书,体贴这条历史的河流,也有些许明白之处。

 我们中国文化是综合的尽理之精神,也就是理性之运用表现,而中国人讲理即在眼前,当下既是,本该如此。而理性之运用表现是生活、是智慧、亦是德性。才情性理一起都表现在内,而这种表现说好是通达圆融,智慧高、境界高;说坏,则混沌,拖泥带水,而且易于混假成真,导致落于情识而自以为是妙道,离禽兽不远而自以为得性情之真。所以象山云:“这里是刀锯鼎镬的学问。”所以我们所做的远远是不够的,不经一番艰难工夫,难得至此。是以中国文化一方面有很高的境界,一方面又空荡荡的,因为光有境界气象,而无架构表现以充实之,这便成一缺憾。

 所以我们需通过内圣,从运用表现转出架构表现。是以我们要由内圣开出外王,从内圣到外王,其中有一种转折上的突变,而不是直接推理。所以从运用表现转为架构表现则需要我们去“逆”,需要我们做复性的工夫~良知坎陷,从客观方面,去做理性的架构,而开出外王的前提,是内圣。内圣是为根本,若不入,则根不能深,体不能用。但既入矣,亦应复出。若不出,则用不能广,枝叶不能茂。而近代中国人,只知研究外在的对象为学问,并不认生命处亦有学问,所以我们想开出外王,必须从内圣上下功夫。故牟先生云:“我是以康德充实中国哲学,使中国哲学更为结实丰富;而以中国哲学提升康德境界,使康德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周 敏  贵州 毕节

读《政道与治道》有感

翻开此书第一页,牟先生便说:“吾人看历史,需将自己放在历史里面。把自己个人的生命与历史生命通于一起,是在一条流里面才能承续着。”可见牟先生对待历史的看法是不一般的,这是一种综合的尽理之精神,态度非常中正,一路跟随牟先生看历史的视角,多半觉得雾里看花都谈不上,不懂,因为多是文言。初入看时心情就如胡老师说的:“真想找个地方多读几年经典。”看完合上书,啥也不记得,但听完胡老师和范老师以及同学们的梳理后,却觉得,大脑又是一片新天地。并不是全都不懂,总是有那么几个点是可以与自己生命有感通,互相契合的。如看到《政道与治道》这里,牟先生讲了儒家的常道性格。儒家从古至今发展了几千年,一直延续到今天,即说明他是一个常道,可是这个常道在今天却是若有若无,几乎被后人忘却、抛弃了,感觉心很痛。

读经本来就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做人本该如此。可是在今天王教授及读经圈的贤能义士们还要大声疾呼,到处宣导读经,却被别人认为是“不正常”的人,真的感觉不是“经典”病了,而是这个社会生病了,需要用经典来医治。就像牟先生说的:“在以往,从小即读四书五经,而在今天的读书人是愈越往上读,离开四书五经愈远”。愿这个社会早日恢复正常,大家都一起读经吧!






















夏子明  湖北 咸宁

看完《新外王三书》上册,感觉这本书比牟学四入门还要难懂、看不懂。胡小芳老师说:“天下没有难懂的道理,只是陌生而已。”其实陌生也不完全陌生,只是有一种模糊的感觉。牟先生看历史的角度与一般人不一样,先生说:“看历史,需将自己放在历史里面。把个人的生命与历史生命通于一起。”以前在书本里看到的历史都是一个一个被分解的历史故事,看不到它背后的那个精神的生命历史,他是有血有肉的。我们在历史当中吸取精神能量与经验教训,才能有今天的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生命,生生不息。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是因为人是有动物性驳杂的。但人的本愿又总是向上、向善的。正是因为有人的光明性在与动物性与之作斗争,才有历史的曲折。所以看历史是要把它当做一个整全的生命,要溯其本源。牟先生让我看清了很多事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自己的力去做。他写这本书《历史哲学》就是让我们对历史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价值的判断、全面的思考。也同时说来了中国在以前政道上是不足的,因为我们有更高意义上的治道。正德利用厚生来安顿百姓的生命。像尧舜圣王时期,能做到“百姓日用而不知”,无为而治。但理性的架构、综合的分解精神不多。内圣强,外王也不同于西方的那种政道。对于政道的这种意识比较弱,所以我们也需要弥补自己的不足。

看完了这本书,在自己这能留下的东西很少,只是一种默默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却使我有学习的动力,心灵的某一处被触动。



编辑:范琳

审核:文宣部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书院·牟学研习班往期信息汇总,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