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济”周报 | 聚焦科技抗疫;关注校内外科研成果

科济 2022-08-25

►►►

2022年3月28日-4月3日刊


1

科技助力抗疫


及早使用新冠抗体治疗covid19

可减少70%住院治疗风险

单克隆抗体(单抗)是天然免疫分子的合成版本,可以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防止它们入侵细胞,是为数不多的成功治疗COVID-19的药物之一。

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在感染新冠后,单抗的使用时间越早越有效。作者估计,早期治疗可以减少70% 左右的住院风险。对于Omicron变异毒株,有两种单抗仍然有效:imdevimab和sotrovimab,减少住院的风险分别为60%和63%。更加具有特异性,有效率更高的单抗仍然在开发中。

(来源:Nature News)


带你解读抗原自测“全家捅”

近日#上海在非重点区域开展抗原检测#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全家捅”成了热门话题。对于抗原检测你了解多少呢?


首先区别核酸检测和抗原自测:核酸检测是将检测部位的合算与病毒核酸序列进行比对,从而判断是否感染;而抗原检测是检测采样部位是否含有病毒的外壳即蛋白质,这属于抗原检测。

接着介绍未来如何居家开展抗原自测: 

1、使用一次性医用棉签等在鼻腔或咽喉处取微量样本

2、尽快将样本放入已装有特制抗体的试剂盒中

3、等待时间过后看结果,显示两条杠则为阳性,只有C区一条杠则为阴性。

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误测偶发性,但相较于核酸检测,胜在方便、快速、能大大减少接触。

(来源:公众号“上海科技”)


上海首个抗原检测产品获批

2022年4月1日,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超)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获医疗器械注册证(国械注准20223400426)。成为上海首个获证的新冠抗原检测产品,让沪研、沪产的新冠抗原检测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这款名为“芯赛新”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采用鼻拭子采样,加样10-20分钟内判读结果,可用于个人居家自测,并经国内外大量样本验证,灵敏度和特异性优异。芯超面对突发疫情,快速响应,应急转化。2020年4月,芯超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通过国家药监局(NMPA)应急审批(上海唯一),同年芯超新冠核酸、抗体、抗原及中和抗体检测试剂盒均获欧盟CE认证,并进入中国医保商会出口白名单。

(来源:公众号“上海科技”)


北大魏文胜团队开发新疫苗

成功诱导omicron的有效抗体

北大魏文胜团队的研究中报告了一种环状 RNA (circRNA) 疫苗,该疫苗通过表达病毒刺突蛋白的三聚体 RBD 来引发机体产生有效的中和抗体和 T 细胞反应,从而为小鼠和恒河猴提供了针对新冠病毒的强大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的 mRNA 疫苗相比,circRNA 疫苗能够产生更高和更持久的抗原,并引发更高比例的中和抗体和明显的 Th1 偏态免疫反应。重要的是,该研究发现 circRNARBD-Omicron 疫苗诱导了针对 Omicron的有效中和抗体,进一步的验证之后,有希望得到推广和应用。

(来源:iNature)


辉瑞新冠药物已进入我国8省市

定价每盒2300元并加入医保

辉瑞抗病毒药物 Paxlovid 已被国家卫健委纳入最新的《第九版新冠诊疗方案》,适用人群为发病 5 天以内的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定价2300元/盒。

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教授表示,Paxlovid 是目前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能加快病毒转阴速度,最好在发病 5 天内尽快使用。辉瑞于2021年12月公布的药物临床III期结果显示,发病 5天内服药,与安慰剂相比,住院/死亡风险减少 88%,病毒载量下降约10倍。

(来源:科研圈日报)


2

校内成果突破


我校科研团队提出肿瘤非药物疗法

并发表权威刊物

北京时间4月1日凌晨,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杜建忠/范震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以“Intracellular Self-Assembly of Peptides to Induce Apoptosis against Drug-Resistant Melanoma”为题,作为增选封面(Supplementary Cover)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该方法通过胞内多肽自组装,以阻断微管抑制细胞增殖、限供能量促进细胞凋亡的方式,来有效治疗耐药肿瘤。这种双管齐下的“非药物疗法”为临床晚期肿瘤和耐药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动物体内实验也证明了“非药物疗法”可有效逆转肿瘤耐药性。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系博士研究生孙敏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杜建忠教授和范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资助。

(来源:同济大学新闻网)


超高选择性反渗透膜实现重大突破

促进水回用以及海水淡化

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志伟教授团队联合范德堡大学林士弘教授与香港大学汤初阳教授,针对水回用与海水淡化中典型小分子污染物——硼与二甲基亚硝胺(NDMA)传统反渗透(RO)膜去除率低的瓶颈问题,创新性地基于油水自由界面纳米片自组装传热传质同步调控,研制了一种新型超高选择性聚酰胺RO膜,实现了水中硼与NDMA的高效去除(>90%)。相关成果近日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题为“Metal Organic Framework Enabled Ultra-Selective Polyamide Membrane for Desalination and Water Reuse”。

RO膜分离是海水淡化、污/废水深度处理以及水回用中的重要技术。该研究制备了具有超高选择性的聚酰胺RO膜,极大程度地提高了RO膜对高毒性小分子污染物硼与NDMA的去除率。

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纳米片对MARIP RO膜渗透/选择性提升的主要机理。研究为海水淡化、污/废水深度处理和水回用中RO膜技术效能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文越博士和戴若彬助理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论文合作作者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雪松副研究员、张星冉博士、吴志超教授以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兴忠研究员,范德堡大学林士弘教授、香港大学汤初阳教授和我校王志伟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与重点项目的支持。

来源:同济大学新闻网)


3

国际科研前线


德科学家研制可极度压缩光量子气体

通常的情况是:气体密度越大,就越难压缩。堵塞的气泵也是如此:起初活塞可以很容易地被往下推,但到一定程度,即使施加很大的力,它也很难再进一步移动。

但德国伯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首次在实验中证明了利用光量子在高密度状态下的位置重叠性可实现极度压缩的效果。

为了创造一种具有可变粒子数和明确温度的气体,研究人员使用了“热浴”:将分子插入镜盒中,以吸收光子。随后,它们发出新的光子,这些光子的温度略低于300开尔文(26.85摄氏度),大约是室温温度。光子气体的密度通常不均匀,某些地方的粒子比其他地方多得多。为了克服这一障碍,研究人员在一个平底镜盒中捕捉光子,从而首次创造出均匀的光子气体。

(来源:科技日报)


4

趣味科技速递


我校退休教授用实验科普非牛顿流体

你见过非牛顿流体吗?你了解过非牛顿流体吗?你有想过用口香糖把椰子砸开一个口吗?同济大学物理学院退休教授吴於人为拍短视频亲自写脚本、设计实验,自制“教具”、平均每周更新3条物理科普视频,凭借推广全民物理的坚定决心和毅力,走红网络,深受大众的喜爱。本周就让她用通俗易懂的实验设计带我们探索神奇非牛顿流体的奥义!

(来源:同济大学物理学院退休教授吴於人视频号“不刷题的吴姥姥”

以上就是

本期科济周报的全部内容

锁定下期科济周报

科济带给你

更多新鲜科研科普资讯




来源 | 综合整理自科技日报(ID: kjrbwx)、上海科技(ID:sh_stcsm)、科研圈(ID:keyanquan)、iNature(ID:Plant_ihuman)、Nature News、同济大学新闻网、@不刷题的吴姥姥、

文案 | 林   可、苏雅兰

编辑 | 苏雅兰

校审 | 郭宇婷、程雁翔

责编 | 孙羽捷、张绣宇

科“济”周报定期发布

请锁定同济大学学生科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