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女生揭校园性侵盛行,老师视而不见!

虹鲤 2021-05-18
英国校园性侵问题严重,一名女生成立「Everyone's Invited」(人人获邀)网站(www.everyonesinvited.uk),让同学匿名举报性骚扰经历,现已有超过1.35万份证言。
当中有举报指事件发生在小学,有人讲述经常在学校被男同学非礼老师却视而不见,有人被男同学在派对后强奸,也有人被拍下裸照威逼,有人曾被同学尝试将铅笔或手指伸入裙内,也有人表示被当众扯下半截裙,收到阳具或性暗示图片是经常发生的事。

当地传媒亦指出,性骚扰事件可发生在年幼女生身上,有家长发现13岁女儿在校内被同学非礼,令她深感忧虑。有刚移民英国的香港家长对此表示惊讶,称会提高警惕。有英国升学顾问指出,家长安排子女入读英国学校时,可先了解英国《儿童保护法案》及《保护儿童政策》下,如何处理强奸或欺凌等的问题,如不幸遇害要立刻通报。
年前美国好莱坞女星相继公开被性侵经历,带起「Metoo」大势,及后世界各地不同界别的女性亦有响应,「Everyone's Invited」现被视为英国学校版「Metoo」。加上33岁女子埃弗拉德(Sarah Everard)上月初夜归时遭警员绑架杀害,引发连场示威及对性侵议题的关注,「Everyone's Invited」亦收到更多举报。网站创办人是22岁的大学生萨拉(Soma Sara),成立时间是去年6月,网站简介指萨拉起初在社交网站Instagram讲述有关「强暴文化」(Rape Culture)的个人经历,想不到及后收到很多人的回应,表示有同感,更加有回应详述自己受骚扰、性侵的经过,数量多达一周收到超过300个匿名回覆,有1万人看过帖文,驱使萨拉希望以行动带来改变。
受害女生纷纷诉说自己的经历,在校园内经常被男同学触摸非礼,黄色笑话、诋毁言论、色情照片及短讯泛滥,在学校以外,又有人在派对上喝醉后被强奸性侵。也有不少人被拍下裸照,或穿有衣服的身体特写,被男同学在群组内广传,羞辱她们或者威胁她们。
有人在网页上写道︰「我经常在学校遭男同学性骚扰或非礼,就在老师眼前,但老师们都视而不见。其中一个男孩性侵我,另一人强奸我,我从没举报过,因为我感到羞耻。」
「Everyone's Invited」上的证言指性骚扰事件在小学校园都有出现,例如有人详述多年前在「富勒姆小学」(Fulham Preparatory School)发生的事,「在4年级时,我要转校,因为一位7年级的男生在校巴上骚扰我……后来他尝试给我『哈瑞宝(Haribo糖果)』,向我道歉,数周后我告诉母亲。」事件中,当事人大约8岁,被一名大约11岁的男生骚扰,她指学校收到家长的投诉后没有积极跟进,而她也认为自己「太年幼,不明白状况,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他喜欢我,因为他觉得我可爱……太幼稚了」「富勒姆小学」是座落西伦敦,一年学费为2.2万英镑(22万港元)的名校。校方指没有此案的纪录,而且现时的管理层并不知悉事件。
另外有曾就读于「罗马天主教小学」(Roman Catholic primary school)的学生指,曾经有男生「尝试将铅笔和手指伸入」她的裙内;一人表示曾就读设菲尔德(Sheffield)「梅尔斯布鲁克小学」(Meersbrook Bank Primary School),在5至10岁期间经历「多年的性侵」,所指的包括「亲吻、触碰私处和受操纵」,涉事的多数是较年长的男生,但她从没有举报,因为不想被人说「打小报告」。「梅尔斯布鲁克小学」校长指会严肃正视指控,呼吁该名旧生向校方举报,以作跟进。
很多人表示,在6岁左右已经会感到压力,担心会被同学扯下半截裙,也有人在操场被同学扯下裙子。「Everyone's Invited」解释,将性暴力淡化为常态、小事一椿的思想、行为或态度就已形成「强暴文化」,加上还有各方倾向谴责受害人的态度,令性暴力持续出现。网站目的是唤起有关单位正视问题,希望根除校园内的「强暴文化」。
《观察家报》(The Observer)访问一名来自德文郡,女儿就读于公立学校的妈妈,她指「我的13岁女儿被同年男同学不恰当地触碰」,「那是轻微的触碰,在背部和肩膀……这是不受欢迎的,她有表示不喜欢,但他没有停下」,家长威胁报警后,校方才开始跟进。然而,她得悉其他女生告诉女儿︰「这就是他对你做的事?他曾经对我做的更过份。」 一位来自苏格兰的妈妈发现,有人将阳具照片传给十几岁的女儿,还有开价5英镑(53港元)要求口交的图片,这类图片是经「AirDrop」接收,即是由身邉的人近距离传送,事发在公立学校范围,但她找不到是谁传过来,「我感到震惊,但女儿似乎觉得见怪惯不怪,继续向前行」,女儿还表示「每个人都有这类经历分享」,于是她关掉女儿电话的「AirDrop」功能,并通知家长朋友,虽然她对女儿说「这并非正常的行为,可能你习以为常,但不应该如此」并考虑举报,但女儿竟回应指没有需要,因为没有证据,而且她不想「小事化大」,那位妈妈甚感忧虑。

来源:美联社/英国《卫报》/《每日电讯报》


//  主编:狸 | 责编:猕  //  编辑:鹿 | 排版: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