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审团大奖:奔跑,拥抱,流泪,为失去的亲密朋友致敬

耐观影 耐观影 2022-06-28


“想象你是一只很小的鸭子,你刚从蛋壳里钻出来,你睁开眼睛看世界,大家都是黄色的,你也是黄色的,但你很漂亮,很特殊;有一天你遇到一只蜥蜴,它的颜色很奇怪,但是和你一样特殊,于是你们一起离开……”



5月26日戛纳卢米埃尔大厅,比利时导演卢卡斯·德霍特(Lukas Dhont)的第二部长片《亲密》(Close)全球首映结束后,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并持续了二十分钟,在第二第三天的重映现场,也常在身边听到激烈的掌声,甚至哽咽抽泣之声。德霍特在《女孩》(Girl)之后又一次征服了戛纳的观众,并且最终拿下戛纳评审团大奖。
《亲密》主创团队在戛纳首映现场
卢卡斯·德霍特在一份关于亲密关系的研究里注意到了有趣的现象:
当采访一些年轻男孩时,他们都提到自己最好的朋友,仿佛那是他们的全部世界;而数年过后当同样的受访者变成青少年后,他们开始装作很酷,这是因为他们害怕被视为女性化或同性恋。
有个孩子说他感觉自己不属于男生也不属于女生。他远离想接近自己的朋友,以逃离那些标签。

《亲密》就建立在这份研究之上,这是一个关于亲密关系的故事。
少年Leo和Remi本是形影不离的好友,他们一起嬉闹玩乐,穿梭在花丛里,然后一起度过夜晚。直到中学里的流言蜚语让Leo决定远离他的好朋友,一个不可预见的事件进而将他们永远隔开……Leo不得不独自面对新的孤独世界,在悲伤与挣扎中成长
《亲密》剧照
在《亲密》的故事里,我们跟随少年的身影,探索了青春里最隐秘的回忆。
「亲密,接近,结束」
影片正如其名Close一样,所表现的一切关系和情感都仿佛在无限接近一个极点,所有人,所有事物都在一个模糊的界限上摇摇欲坠。青少年的友情和爱情的界限,校园里八卦和霸凌的界限,关系的亲密程度的界限……所有人物都站在这一边,望向另一边,他们或许知道一旦过于接近,一旦越界,便会改变一切,但是又无力阻止事件的发生。于是所有情感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一个跨越,但是我们很难找到那一具体的时刻。
和《女孩》一样,德霍特依旧关注于细节,因此故事情节很少出现大悲大喜的离奇转折,人物也不会都个个表现出极其夸张的情绪,而是非常隐忍,更贴近生活。他试图用外在的生活变化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波折和转变,在《女孩》里,他构建出一个看似足够宽容温柔的社会,利用一些细小的隐性歧视,社会性歧视来表现女主内心感受到的压力;在《亲密》中,他试图用平凡的生活细节来搭建两个少年的完整世界:有彼此,有花丛,有游戏,有父母,当然也有逐渐无法消弭的隔阂。
《女孩》剧照
于是影片中出现了大量重复的情节,少年奔跑,骑车,耕种,打冰球,一起嬉闹,一起睡觉……这些看似重复扁平的生活化的片段实际上用最简单清楚的方式构造出少年Leo的日常,而当Remi离去,他依旧要继续自己的生活,在不断的重复中度日,他试图维护自己生活的平衡,仿佛在重复中,一切都没有改变,但事实上所有事情都不一样了
《亲密》剧照
德霍特再一次选择了新人演员,也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他的指导下,两个少年的表演完美体现了其情感关系和状态的变化。他用大量的运动镜头捕捉少年的生活,有时又将荧幕完全交给演员,让他们用眼神,用表情来传递文本之下的内容。床榻上身边的凝视,来自舞台下的仰望,含着眼泪的关注,和朋友母亲间一来一回的注视,花丛里的回眸……不言之中,我们已经听到了角色的心声
德霍特试图让观众窥见Leo的生活细节,这是“变成青少年时,第一次以自己的视角看待世界“的独特体验。他想要在荧幕上展现少见的“两个男孩之间身体上的,亲密的、融洽的友情”,当然更是“不得不远离朋友,而失去了朋友的痛苦”。所以,他认为这是一部非常私人化的电影,它是紧张而美丽的
《亲密》剧照
「女孩/男孩,亲密/远离?」
比起电影本身,德霍特作品的魅力更多在于他对于少数群体的关注
与《女孩》直面跨儿群体的压力不同,《亲密》在讲述少年故事的同时,从侧面展现了少数群体面对歧视的困境,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对少数群体本身的伤害,也感受到一种更有普遍意义的,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荼毒。
恐惧“女性化”,恐惧被贴上“同性恋”的标签,其根源并不是对误解的恐惧,而是对“女性”和“少数群体”的恐惧,是对所谓男性阳刚之气,对墨守成规的社会的屈服。《女孩》中,作为跨性别已经得到很好照顾的女主角,也不得不纠结自己能否更像“女人”,这不只是单纯对女性气质的崇拜,而是来源于社会已经为女性形象画上的枷锁。
《亲密》里因为同学善意的提问和恶意的嘲讽选择放弃友情的男孩,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来自同学的误解,而是整个社会的压力。我们很难去界定两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他们自己还没有作出任何决定,在懵懂之中,就因为顽固的社会层面的凝视而感到害怕,正是这种恐惧令Leo做出了远离朋友的决定,也正是这种恐惧,让我们失去了自己童年的亲密好友
《亲密》剧照
因此,《亲密》作为对失去的朋友的致敬,注定是悲伤的。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我们是否也在阴差阳错之间丢掉了许多友情,甚至丢掉了自我的一部分?我们尝试维护生活的平衡,和往常一样交流,争论,行走,在花海里奔跑,假装成长和青春大抵只能如此。
突然间,踅身回首,是否会想起曾经陪伴过的人,是否会因为身后的空虚而感到片刻的忧愁?



作者:凡不烦
排版:凡不烦审稿:Xavier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