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伊里:衡量一个地区的社会组织,要看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马伊里 CFF2008 2021-10-10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长三角峰会5月18日在杭州举办,围绕“区域公益慈善的‘共’与‘通’”的主题,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和全国各地区的基金会从业者、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以及关心公益慈善的150多家机构200余位与会者展开深度交流。


本文为原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在峰会中的主旨演讲,题为“公益慈善组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角色和价值”。


▲ 本文经作者确认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很荣幸有机会出席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长三角峰会。主办方给我的题目叫做《公益慈善组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角色和价值》。我理解它的核心,第一是公益组织在新的议题当中如何去推动社会进步,第二是在推动社会进步当中,社会组织自身怎么进步。关于这两个进步的问题,我有一些粗浅的思考,与大家分享,请教各位。


01.

关于发展和进步的问题


四十年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早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意识。关于发展与进步的关系,回想起来,事实上有一个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一开始,我们认为发展就等于进步,那是一个以GDP论英雄的年代,我们埋头苦干,5+2、白+黑,以为只要发展了、有钱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是干着干着,我们发现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越来越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发展速度越快,贫富差距越大。20多年前我在浦东工作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问题,浦东GDP增长速度在全中国最快,每年以30个百分点朝上走,我们很快就发现,在那里最早突破了基尼系数的底线,很快就超过了0.4,所以这让我们很奇怪:经济发展了,怎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了呢?


这种差距后来在全国面上逐渐表现为地区的差别、城乡的差别,甚至职业的差别。还比如一些原本受人尊敬的职业,像教师、医生,当学校、医院都奔着钱去谋发展的时候,设备、技术越来越先进的时候,这些职业却不那么受人尊重了。甚至有一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不均衡的发展、不公平的发展、无底线的发展以及背离了初衷的发展,都不是进步的发展理念和进步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有时候会出现“有发展无进步”的现象。


*原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长三角峰会上作主旨演讲


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是在这么一个环境里面工作的,我们很迷茫,为什么发展不天然等于进步?还出现那么多我们原来没有碰到过的社会问题?中国的公益组织在那个阶段迅速发展,我认为是跟这个现象有关的,公益的使命就是要回应这一类问题的。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要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贫穷和落后,奔向小康和进步的话,前一百年我们基本摆脱了贫困。那么未来一百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就是要奔着小康和进步去的,就是要追求进步的发展理念和探索进步的发展模式,从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我们中华民族和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原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长三角峰会现场与十一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会长陈加元交流


我经常会想,我们这一代人,为这个国家的发展、摆脱贫困,确实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无愧于这个时代!可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做了多少对人类进步有贡献的东西呢?有哪些影响人类、影响全世界的进步理念是我们这一代人提出来的呢?想一想,好像还真的不太多。但是,在座的公益机构,尤其是我们的公益创始人,我们加入到公益领域来的初衷,不就是要来回应这些问题的吗?


什么叫进步?其实中央已经非常明确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很大的不同,就是要追求共同富裕。具体来讲,我认为就是要确立和追求更公平、更正义、更自主、更自然和更和谐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公益组织具有与生俱来的使命和更强的优势,我们就是干这个的,我们就是为这些议题而生的。


02.

关于现代性与现代化的问题


现在都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我觉得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两个维度,一是社会主义的现代性,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原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长三角峰会上作主旨演讲


社会主义的现代性,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追求的宗旨意识、价值观和意义属性,其中包括理念的现代性、伦理原则的现代性、价值观的现代性、功能的现代性等,它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要知道,我们这批人是为守住灵魂而来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包括各具体发展领域的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其中包括制度的现代化、组织的现代化、机制的现代化、技术的现代化、人才的现代化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等等。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比较重视现代化硬件的建设,而忽略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创新与实践。我想,这或许是我们陷入“有发展无进步”困境的根源所在。


03.

关于长三角公益慈善的生态建设


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已经列入国家战略。回想30年前,中央最早赋予浦东开发就是要辐射上海、乃至长三角的使命。习总书记当年在上海的时候,就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翻了翻我原来的工作笔记,有很多就是记录当年长三角一体化议题内容的,所以长三角一体化是中央谋划的一个长远战略。去年,习总书记在视察上海浦东时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生态”这个词,现在被广泛应用,我理解生态有这么几个要素是需要我们去把握的:第一,多样性;第二,复杂的关系结构生态肯定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东西,它是由不同生态位组成的结构体。高大的,承阳光普照,矮小的,汲雨露滋润,各得其所。第三,有内在互动机理,有自然生态,有社会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等,是非常多样的。


*原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出席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长三角峰会


所以,长三角一体化,如果用生态概念来说就是要保护多样性、多元关系结构又有内在互动机理的一体化我们这次的主题就是怎么共、怎么通,就是要去探索里面的互动机理到底是什么样的。原来的这种互动机制是被行政区划隔开了,被政府的科层隔开了,现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联结,这个联结当中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社会的。社会这块怎么做?公益组织有巨大的发展和探索的空间。未来长三角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最早启动是长三角,能量最大可能也是长三角,这是中央给长三角的任务。从社会视角来看,公益慈善生态建设是题中之义。


我在浦东工作的时候,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连续15年的研究,从1995年开始到2010年,每年出一本《浦东社会发展报告》,简称绿皮书,人民出版社出版。到了2010年,我们又把15年经济的轨迹和社会的轨迹做了一个比较研究,写了一本叫做《全生态和谐——以浦东开发20年为例》的书。在那两套书里,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衡量一个地区的进步程度,不仅要有经济指标,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系列社会生态的进步指标。什么是社会生态的进步指标呢?其中至少应该包括共同富裕、人民主体、公共意识、参与、共享、共治、自治、德治、法制等这几个要素。长三角地区应该在经济高质发展的同时,率先在这些方面跨入进步前列!


04.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

有诸多的公益议题


刚才陈省长讲了,中央要求我们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你不能低质量发展。低质量发展是什么?我们都经历过,抢土地,要优惠政策,免税等等,然后是污染,靠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捞金等等。我觉得长三角在“十四五”期间,还有未来的几十年里,它会以“三高”为目标,就是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在这“三高”当中,每一个“高”里面都有众多公益的议题。


就拿高品质生活来说吧,就有太多值得我们公益界去推动的进步的理念,否则我们又走向另外一边,走向我们初衷的反面。我们说要培养人才,然后就把家长们搞得这么焦虑、这么内卷,这是高品质的教育吗?想想,实在不是的,这是要误两代人的!什么是高品质生活?我认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内涵,从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从物质需要到精神需要,从单向度需要到多向度需要,无论是丰富丰裕的物质生活、民主自由的政治生活、共治共享的社会生活、高尚阳光的精神生活、青山绿水的生态生活,都是一个广度和深度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高品质生活,我觉得不应该是高成本、高消耗、高焦虑的生活,而是要提倡适度成本、低消耗、有节奏、积极、阳光、健康的生活,我觉得公益应该在这个领域去推动健康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


*原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长三角峰会上作主旨演讲


另外,高品质生活也不是恩赐得来的,不是单向给予的,而是需要共创、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很赞成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个人人”(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这里面就有关于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公益的议题和进步的理念。


关于高效能治理,我觉得也有很多公益议题。高效能治理在长三角这个领域,如果我们能够去推动协调、协商、协同,尤其是“协同”能成为政府的政绩,那就是一大进步。协调、协商、协同,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协”,我们现在只停留在协调,所以秘书长特别多。要从协调走到协商,还要走到协同,协同就是各自都知道对方有什么是我要的,我一定要跟对方主动地协同,当各地政府和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政府、市场、社会都把“协同”作为政绩的那一天,就是社会治理大大进步的那一日!我在上海市民政局任局长的时候,设了一个协同奖,每个处都特别看重,每年春节联欢会时发布,协同奖自己不能申报,一定是别的处提名,哪个处被提名的越多,就得到协同奖,可以挂一根红围巾。那个时候我们就己经意识到组织之间协同的重要性,如果把协同作为政绩了,那就是一个进步!


在社会治理这个议题下,基层怎么做?我也觉得,如果通过我们公益推动,让老百姓能够用自治的方法去回应身边问题的话,那也是一大进步。不要一说有问题就找政府,如果那样的话,政府就成了社会问题的抗生素,它确实能够一时搞定一些问题,但是,如同不能滥用抗生素那样,不能滥用政府资源。用多了,会让社会这个有机体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退弱,甚至更多去依赖政府。所以从高效能治理来说,公益组织有太多的议题可以去探索、去创新。


*原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长三角峰会上作主旨演讲


在高效能治理当中,还有一个,就是怎么样来推动社会影响力投资和企业社会责任。在社会治理当中,千万不要把企业撇开了,有很多让我们很焦虑的社会问题,是由企业无社会责任底线造成的。所以,公益界有责任和企业联手,去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企业诚信。


05.

公益组织的自身进步问题


我曾经担任过上海市第一任社团处处长,那是1989年的事情,我们见证了中国公益组织发展的起起伏伏。我觉得公益组织是最具社会创新意识和能量的组织。不要随便地去说政府创新,政府创新是要有巨大成本的,但是社会组织确实是一类创新解决社会问题的组织。近年来,我与不少公益组织讨论如何保持公益组织社会创新能力的问题。在长期观察的案例中发现,简单重复地规模扩张或许不是公益组织成功的标志,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回应模式的创新,进步理念、模式的倡导和示范以及对法律制度的影响力,才是值得公益组织去追求的更高、更进步、更可持续的目标。在这一点上,我可能跟一部分伙伴们的想法不一样,但我认为这可能是对的。


我们原来一直说,公益组织的活动空间是在政府不能、市场不为的情况下,公益组织有巨大的空间。但是这次的疫情让我对这么一个判断打了问号,美国怎么样?美国这次政府失灵,市场也失灵了,公益组织的表现也很弱,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目前观察到的情况。在中国的疫情应对过程中,公益领域有很多反思,也有很多考虑,我们怎么样在这么大的议题中不被边缘化,能够主动地和政府协同?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公益领域大家是有很多反思的。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长三角峰会现场


所以关于公益组织怎么发展,其实中央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我认为就是两个“初”和一个“基础作用”,但是目前在我们公益领域没有太多人去关注这些要求。第一个“初”:初步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什么是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有没有人去研究过?这是十九大提出来的。我认为至少包括社会组织的三个建设:公信力建设、创新力建设和影响力建设。第二个“初”:初步构建社会组织协商制度。什么是社会组织协商?在五中全会决议里面,它是跟政府协商、人大协商并列的叫作社会组织协商,但是我们的平台在哪里?我们的议题在哪里?我们的方法、机制有哪些?所以社会组织自身要清楚,中央给了我们巨大的空间,我们怎么来推进?还有一个“基础作用”: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包括激活社会内在的动力机制,成为组织群众有序参与的载体,提供直接的社会服务等等。我觉得这里面有巨大的空间,特别是两个“初”,我们有很多的议题。衡量一个地区的社会组织,不能再停留在捐钱的多少、组织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了,而是你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应该有这方面的进步指标。


06.

中国式的公益慈善

在变局中要创新发展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局的时代,疫情当前,全世界同做一张考卷,东方文明显示出强大的韧劲,让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切身感受到,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制度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西方文明一直引领世界,居高临下,包括他们那种强盗式的霸凌、丛林规则、零和逻辑,似乎都是难以抗拒的。


然而在严峻的疫情面前这些都失灵了,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人和”理念呼之欲出。在这样的变局中,中国式公益慈善将会面临巨大的国内和国际需求。我们希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能够成为人类进步更高境界的共识。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能够为推动这样的共识而努力感到万分荣幸!





主办机构



联合主办



承办机构



资助机构


整理 | 史成斌

排版 | 张珑玥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欢迎将基金会论坛公众号CFF2008设为“星标”,点亮“赞”和“在看”,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