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章新新:公开和透明,才能够为慈善赢得公信力

CFF2008 2024-06-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Author 章新新

  导读: 


2月18日上午,民政部召开部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会上提出,“慈善工作,要扭住慈善组织公信力这个‘牛鼻子’”。这一提法,显示出加强慈善事业公信力建设,已经成为构建现代慈善发展新格局中最紧要的任务。


公信力,是指“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如何让公众更加信任、理解慈善事业,让慈善这面旗帜真正发挥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今日分享中国新闻社原社长、中国慈善联合会传播委员会主任委员章新新在影响力慈善论坛上发表的演讲实录,他指出,面向公众的慈善认知问卷调查显示,“有近半的受访者会关注‘慈善组织的资金使用和透明度情况’。……公开和透明,才能够为慈善赢得公信力。


从哪些方面着手慈善传播,能够促进公众对慈善事业的理解?希望本文能带给您一些思路。


▲本文转载自“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公众号,原标题为《章新新:理解慈善,以传播增进公众认知》。


一年一度来到年度慈善盛典,来到影响力慈善论坛,非常高兴能看到来自慈善公益、媒体、科技、艺术等各领域关注慈善公益的人才齐聚一堂。


以慈善为帜,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契合了本次论坛的主题——慈善要破界,慈善亦无边界。


*中国新闻社原社长、中国慈善联合会传播委员会主任委员章新新在演讲中


01

公众对于慈善信息的

日常关注度很高


“慈善无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慈善浸润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但要人人有感知、人人有行动,离不开传播的推动,离不开慈善传播从0到1的建设。


中国慈善联合会传播委员会自2023年4月份成立以来,提出了“构建中国慈善传播的共同体和话语体系”的期待,推出了“好事传千里”的公益传播品牌。时近2023年岁末,传播委员会又开展了面向公众的慈善认知问卷调查(调查报告将在春节后正式发布),我在这里先分享几个观察。


一、公众对于慈善信息的日常关注度很高。在本次调研中,超过六成的公众日常会关注慈善的相关信息,其中20%的受访者经常关注慈善的相关信息。


*公众对慈善传播内容的日常关注程度


二、公众获取了解慈善传播内容的渠道前五名,分别是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线下慈善活动和官方慈善平台。我们也发现,公众对短视频平台的信赖度相对低于官方慈善平台和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


*慈善传播内容了解渠道


三、普通人看慈善,到底关注什么内容?有近半(48%)受访者会关注“慈善组织的资金使用和透明度情况”,其次是会关注慈善组织的筹款活动和募捐渠道、受助对象的故事、援助案例和明星名人参与的公益活动。


*慈善传播公众关注的内容


四、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当前慈善传播内容整体上呈现正面情感偏向。


*慈善传播内容情感偏向


希望这些观察可以帮助我们重视慈善发展的阶段变化,更好地做好公众沟通,直面慈善“关注度高、容忍度低”的现实


02

理解慈善,我们需要

“好事传千里”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但我们反其道而行,努力致力于“好事传千里”2023年8月,传播委员会举办“好事传千里”联合路演,第一次把几家互联网公益平台聚合在一起,腾讯、阿里、支付宝、字节、微博、联劝、B站共同为“好事传千里”发声。


可以预计,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将在2024年的慈善传播中大展身手。2023年,主题主线短视频精品大量涌现,泛知识类型短视频内容生产不断拓展,微短剧出现井喷。


现在,微博每天都有近两亿活跃用户,据统计,40岁以下用户占95%,其中16岁到22岁的在校学生超过了20%。同时,Al进入慈善传播的时代正在走来。可以预期,更多更新的传播方式方法将在慈善传播中,在“好事传千里”中一试身手。 


*2023年9月,传播委员会共同推动“好事传千里”公益传播月


03

理解慈善,我们需要

“公开透明”


甘肃积石山发生地震之后,有的基金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筹集到九千万元的善款。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是非常值得观察的社会慈善现象。


在地震之初,就有人热衷于第一时间号召捐物捐款,却不是到灾区救人,公众难免会有担忧,这些善款能否送到受灾人群的手中?慈善组织需要及时地通过官方渠道、短视频等公布捐款明细,有后续的救助方案等等。


我前面分享的调研结果中就体现,有近半(48%)的受访者会关注“慈善组织的资金使用和透明度情况”,这依然是关乎社会信任的核心。公开和透明,才能够为慈善赢得公信力。


尽管仍然有人会发出质疑,有时候我们也会感叹做好人太难了,但我们必须看到,只有公开透明才能重建公信力。公开透明是慈善事业、慈善传播的一块基石。只要公开了,透明了,有了公信力,好事才可能传颂千里。


*积石山地震发生后,各方救援力量紧急驰援(图/甘肃消防)


04

理解慈善,我们需要

“法治天下”


2023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慈善法(修正案)》。这标志着“以法促善”,鼓励发展与严格监管并行的慈善法制格局正在形成。


这是中国慈善法制的重大进步。它弥补了应急慈善、社区慈善、个人求助平台的法则缺失,细化了慈善组织、慈善信托、公开募捐、信息公开、法律责任的规制,进一步明确了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增强了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下一步,关键是怎么样落实慈善法修正案。我们期待,相关部门加快制定慈善组织登记、社区慈善、个人求助平台的具体政策。公众也需要对慈善法修正案有更多认知,特别是慈善参与主体、包括慈善传播主体,要努力做到“知法、懂法、用法”。


*2023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慈善法(修正案)》


05

理解慈善,我们需要

“做一些呐喊”


著名法学家江平先生讲过一段话:“我现在所能为社会做的还是呐喊,我现在的社会使命就是呐喊。在我力所能及的时间内、范围内、影响力的度上,我尽量为中国现代应该有的法律观念和法律做一些呐喊。呐喊总是能起一些作用。


虽然江平先生走了,但他的话语历尽沧桑,他的呐喊并没有远去,仍然给予我们很多的教益。2023年,光明与黑暗并存。《中国慈善家》、《中国新闻周刊》对大凉山假公益直播、儿慈会千万善款被卷事件做出公开报道,这不仅仅是一篇篇新闻报道,也是一声声呐喊,是对假借慈善公益之名行骗的公开宣战。


慈善有的时候涉及金钱、利益,但从根本上说,慈善只关乎人、关乎人心、关乎社会整体利益。没有了“人”,慈善的一切都将归于“零”。为了“人”的重建,我们必须从悲悯之心发出,我们必须发出呐喊。


*儿慈会千万救命钱被卷封面报道(《中国慈善家》2023年第五期)


06

理解慈善,我们需要

“长期主义”


在当下,我们常常抱怨社会风气的浮躁与喧嚣,常常感叹社会情绪的下沉,也常常被短期利益所裏胁。而在生命里,那些真正足以改变人生的事情,都需要长期坚持。


同样,慈善传播中有些看似寻常的事情,坚持越久意义越大。“长期主义”的价值,是从更长的时间维度认知慈善,认知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为我们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可持续的动力。向善利他的努力,不是为了感动谁,而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和我们的社会可以葆有选择“人人向善”的权利。


只有长期建设,才能使慈善成为我们的信念。这不禁让我想到张桂梅老师,她用了整整40年的努力,让2000个女孩走上大学之路。“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视平庸的沟壑”,张桂梅老师和她学生的誓言,足以震撼人们的心灵。


*张桂梅拿着喇叭指挥学生做课间操


无论慈善的梦想多么遥远、多么艰辛,只要长期建设、长期奋斗,一切皆有可能。



END



排版:季拓

审核:史成斌


说明:本文转载自“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公众号,原标题为《章新新:理解慈善,以传播增进公众认知》。


 🔥 CFF热点推荐 🔥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欢迎将基金会论坛公众号CFF2008设为“星标”,点亮“赞”和“在看”,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