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工普法】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小编给你支几招

严禁“大数据杀熟”;APP不得强制推送个性化广告;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信息拒绝服务……

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了,法律明确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对人脸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作出规制。

这是进一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法律保障,为公民上网安全、保护隐私、保障权益加上了一把“法律锁”。

个人信息保护法共8章74条。在有关法律的基础上,该法进一步细化、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和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确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义务边界,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体制机制。

下面,小编将带领大家一同了解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法》。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同学又如何通过保护个人信息从而防范诈骗呢?且由小编来给大家支几招:

妥善保管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泄露、贩卖等现象突出已成为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许多电信网络诈骗方式都以获取被害人隐私信息为先决条件和必经步骤,因此,同学们把好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一道关口,从源头杜绝隐私外泄对于避免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应对办法:①要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学校、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不将身份证照片或号码保存在手机中;②要保管好个人账户信息。在相关网站输入账号、手机号码、查询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要谨慎核实域名真实性,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连接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不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谨防钓鱼陷阱。

加强账户安全管理

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反映出部分同学银行账户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因此,提高银行账户安全性,给自己的账户上好“锁”,是风险防范的关键一环。   应对办法:①为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设置复杂程度较高的密码;②不在其他任何网站上设置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③不向任何人透露或转发短信验证码及其他形式的动态密码。

此外,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近期印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开立多个Ⅰ类户的,需进行清理;暂停涉案账户开户人名下所有账户的业务,经公安机关认定的用于开展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涉案账户,要中止业务往来等。

上述规定从银行支付端设置防线,大家应积极配合银行执行相关规定,保障自身财产安全权益免受侵害。

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被害人金融知识不足或风险意识薄弱是多数电信网络诈骗最终得逞的直接原因,因此,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是同学们防骗避损的核心应对之策。

特别是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的被害人群更加广泛,逐渐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向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人士蔓延,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已成为同学们的必修课。

应对办法:①同学们应密切关注媒体报道和网络曝光的诈骗案件,了解近期出现的作案手法;②对电信运营商通过短信推送的安全提示信息,以及公安机关通过网站、公众号不定期发布的风险防范要点,应认真研读并牢记。

另外,银行利用各渠道开展的金融知识宣教活动系统性、针对性强,对资金安全保护大有裨益,同学们应当予以关注。

培养良好的支付习惯

电信网络诈骗尽管无孔不入且真假难辨,但只要时刻保持警惕,养成良好支付习惯,把控住对外转账汇款的最后一道关口,仍可有效避免资金损失。   应对办法:①接到熟人通过短信、微信、微博、QQ、邮件、语音等形式发送的转账请求,或询问银行卡、网银密码等重要信息时,要通过电话核实确认;②陌生人或长期失联的“熟人”要求汇款时,须保持谨慎多方求证,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银行、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咨询;如确需向对方转账,应尽量选择次日到账方式并于事后再次核实,如有异常及时申请撤销;具有移动支付习惯的消费者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支付产品,并下载安装正版应用软件;避免在与移动支付软件绑定的银行卡中存放过多资金以便分散和锁定风险。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越多,保护个人信息越显得尤为重要。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期普法小课堂相应地掌握一些知识技巧,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为提供的个人信息加上一把“防护锁”。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公众号、知知校园公众号

审核:盛莉、刘丽

责编:杨郦晶

(总第3421期)

更多推荐

喜报!土木工程系团总支荣获贵州省2021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团队称号

点赞!土木工程分院付文同学获贵州省高校团支部“微团课”三等奖

【学工叮咛】@水院学子:这里有一份寒假安全温馨小提示请查收!

喜报!水利工程系团总支荣获贵州省2021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称号

聚焦课程改革,推进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 学院2021年课程改革进行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