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ature子刊:超越单原子,完全暴露的原子团簇更高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催化开天地 Author 四毛&八毛



水活化产氢



C1化学转化
原位表征探究反应机制与动力学

成果介绍


金属纳米颗粒(NP)、金属团簇和孤立金属原子(或单原子,SA)由于其不同的纳米结构而表现出不同的多相催化性能。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原子效率和催化活性,需要从原子水平上进行构建结构-性能关系。

在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刘洪阳研究员、北京大学马丁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的王宁教授、蔡祥滨等人利用原子分散的Sn促进剂在缺陷的纳米金刚石@石墨烯(ND@G)上成功地制备了完全暴露的Pt3团簇,并将正丁烷直接脱氢(DDH)活性与Pt NP中Pt-Pt键的平均配位数(CN)关联起来。在原子水平上,理解Pt簇和Pt SA结构(尤其是亚纳米结构)对正丁烷DDH反应的影响。与在ND@G上负载的典型Pt NP和Pt SA催化剂相比,所制备的Pt3簇催化剂在450℃下对正丁烷DDH反应的转化率高达35.4%,其烯烃选择性达99.0%。DFT计算表明,充分暴露的Pt3团簇在DDH反应中具有良好的正丁烷脱氢活化垒和适中的丁烯解吸垒。相关工作以《Regulating coordination number in atomically dispersed Pt species on defect-rich graphene for n-butane dehydrogenation reaction》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

图文导读



图1 Pt1.7Sn/ND@G、Pt3.4Sn/ND@G和Pt6.8Sn/ND@G的微观特征
为制备ND@G负载型Pt3簇催化剂,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PtSn/ND@G系列催化剂,分别为:Pt0.85Sn/ND@G(Sn与Pt原子比为0.85)、Pt1.7Sn/ND@G(Sn与Pt原子比为1.7)、Pt3.4Sn/ND@G(Sn与Pt原子比为3.4)、Pt6.8Sn/ND@G(Sn与Pt原子比为6.8)。作为对照,采用相同的方法制备了不添加Sn的Pt/ND@G催化剂。由HAADF-STEM图像可知,由于对比度的差异,可以很容易地将负载的Pt原子与Sn原子进行区分开来,如图1所示。对于Pt1.7Sn/ND@G,如图1a-e所示,在ND@G载体上发现均匀分散的Pt团簇为紧密相连的“岛”,周围环绕着原子分散的Sn物种。图1f的线强度分布表明Pt团簇是单层结构,即表明没有Pt原子互相覆盖,所有的Pt原子完全暴露。
在Pt3.4Sn/ND@G和Pt6.8Sn/ND@G催化剂中,随着Sn的比例增加,Pt原子仍以不规则形状的微小Pt团簇形式进行高度分散。多个相邻的Pt集群聚集成“岛”,负载在ND@G载体上。线强度分布仍表明Pt团簇是单层结构。在Pt团簇周围可观察到高密度原子分散的Sn物种,这与其高的Sn负载量有关。这些结果表明,Pt物种的大小和结构与Sn原子的几何分配效应有关,表明单分散的Sn物种有利于原子分散的Pt团簇的形成。当Sn/Pt原子比大于1.7时,几乎所有的Pt以原子分散的团簇形式存在。

图2 催化剂的同步辐射XAFS测试

表1 Pt的L3边EXAFS谱图拟合结果

利用XAFS测试,对Pt和Sn物种的结构和局部环境进行分析。从XANES光谱中可以看出,所制备的催化剂的白线强度位于Pt箔之上,表明在缺陷丰富的ND@G载体上稳定形成了带轻微正电荷的Ptδ+物种。所有样品的EXAFS光谱如图2b所示。这些催化剂的详细EXAFS拟合参数如表1所示。对于Pt0.8Sn/ND@G催化剂,在1.7 Å、2.6 Å处的峰分别对应Pt-C/O和Pt-Pt键合,表明Pt NPs通过Pt-C键负载于ND@G载体上。Pt-C/O的平均CN为3.1,Pt-Pt的平均CN为3.2。对于Pt1.7Sn/ND@G、Pt3.4Sn/ND@G和Pt6.8Sn/ND@G样品,均表现出较强的Pt-C/O信号和较弱的Pt-Pt信号。对于Pt1.7Sn/ND@G催化剂,Pt-Pt的平均CN值为~2(2.3),验证了Pt3团簇的存在。
对于Pt3.4Sn/ND@G和Pt6.8Sn/ND@G催化剂,Pt-Pt的CN值分别为2.0和2.1,与Pt1.7Sn/ND@G相似,说明Pt3.4Sn/ND@G和Pt6.8Sn/ND@G中的Pt原子主要以Pt3团簇形式存在。而对于Pt/ND@G催化剂,Pt-Pt键的平均CN值为6,表明形成了较大的Pt NPs,与STEM结果吻合较好。小波变换(WT)在k和R空间都直观地显示了Pt物种的结构,进一步证实了Pt1.7Sn/ND@G催化剂中存在低CN的Pt团簇。为了进一步确定Pt团簇的局部配位环境,通过DFT计算得到的Pt3团簇的优化结构如图2d所示。一个三角形的Pt3簇通过Pt-C键负载在ND@G上。Pt-C和Pt-Pt键的平均键长分别为2.05 Å和2.56 Å,与实验中的EXAFS测试结果吻合较好。

图3 正丁烷DDH的催化性能
对样品催化正丁烷DDH反应的活性进行了评价,了解了在常压和450℃条件下Sn物种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这些催化剂上正丁烷的转化和对C4烯烃的选择性如图3a所示。Pt/ND@G催化剂的正丁烷转化率仅为0.373 mol·gPt−1·h−1,并在持续反应10 h后选择性大幅度下降,失活速率常数Kd为0.0421 h−1。总的来说,催化剂失活与Pt NPs的烧结有关,阻断了催化剂表面的Pt活性位点。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Sn的单分散,Pt0.8Sn/ND@G的催化性能显著提高。在持续反应10 h后,正丁烷转化率由25.9%降至20.8%。Pt1.7Sn/ND@G催化剂对正丁烷DDH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从图3a可以看出,其正丁烷转化率达到了35.4%,反应10 h后仍高达30.9%,Kd仅为0.0223 h−1
当进一步增大Sn比例时,在Pt3.4Sn/ND@G和Pt6.8Sn/ND@G催化剂上的转化率和反应速率明显降低,如图3a、b所示。但在Pt3.4Sn/ND@G和Pt6.8Sn/ND@G催化剂上,C4烯烃的选择性均接近于Pt1.7Sn/ND@G。因此,对于Pt3.4Sn/ND@G和Pt6.8Sn/ND@G,尽管原子分散的Pt3的结构基本完好,但过量的Sn物种会掩盖Pt3团簇,导致Pt的分散度从99.1%下降到5.6%,因而在反应过程中,只有小部分的Pt原子可供吸附。
从图3b中可以看出,随着Pt-Pt的CN值的降低,Pt0.8Sn/ND@G和Pt1.7Sn/ND@G的正丁烷转化率首先升高。当Sn与Pt的原子比为1.7时,此时Pt3团簇呈现高度分散且完全暴露,正丁烷转化率最佳。此外,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Pt1.7Sn/ND@G催化剂的丁烷转化率和选择性在反应50 h后仍保持在24%不变(图3c)。

图4 正丁烷DDH的催化性能及DFT计算
如图4所示,完全暴露的Pt3团簇对正丁烷DDH反应的催化性能优于Pt/ND@G和Pt1/ND@G。结果表明,Pt1.7Sn/ND@G的正丁烷DDH速率高于Pt/ND@G和Pt1/ND@G。图4b显示了催化活性与配位数的关系。一般来说,低CN的脱氢催化剂由于金属原子的高利用率而往往表现出高的转化率。但是,如图4b中所示,正丁烷转化率并没有随着Pt-Pt的CN的降低而增加。相反,Pt1.7Sn/ND@G具有最高的丁烷转化率。
为了更好地理解金属尺寸与其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DFT计算揭示了Pt/ND@G、Pt1.7Sn/ND@G和Pt1/ND@G在脱氢反应中的差异。采用Pt(111)表面、负载Pt SA的单层石墨烯(Pt1-Gr)和负载Pt3簇的单层石墨烯(Pt3-Gr)作为模型,其丁烷脱氢制2-丁烯的吉布斯自由能分布如图4c所示。结果表明,Pt3-Gr具有最低的丁烷脱氢的总势垒。这为实验中所观察到的Pt3-Gr的高催化活性和Pt1-Gr的低催化活性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文献信息


Regulating coordination number in atomically dispersed Pt species on defect-rich graphene for n-butane dehydrogenation reac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202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2948-w

本公众号现全面开放投稿,希望文章作者讲出自己的科研故事,分享自己论文的精华与亮点。

为了增加生物质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我们编辑部目前组建了生物质前沿微信交流群,欢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入群讨论,共同进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