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转身就忘,当代青年的通病

鲁瑾瑜Calypso 身体密码破译局 2020-01-27

文学家纪伯伦说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现在看来,根本不需要走得太远,我们就很容易忘记自己要带什么、买什么、干什么。

· 聊到最喜欢的电影,突然忘记演员的名字

· 打开网页,忘记自己要搜索什么

· 刚离开停车场就忘记车在哪里

· 上一秒背过的单词,再次遇见毫无印象

· 闹钟响起,却不记得是要提醒自己做什么

· 去超市买牙膏,看见洗护用品在打折、零食也在促销,开心地抱着两大瓶洗发水和一堆薯片去结账。晚上睡前才幡然醒悟,用清水强行刷牙,同时可能发出懊悔的嚎叫……



多少人过着如此这般杂乱无章的生活。

为什么会突然忘记自己要说什么、做什么、找什么?为什么年纪轻轻却记忆力堪忧?今天,我们来解析一下转身就忘综合征。

转身就忘,当代青年的通病

“转身就忘”并不是一种被诊断出来的病症,而是一种状态。它的重点并不在于“转身”,而是在于“就忘”,往往表现为下一秒就不记得要说什么、找什么、做什么,人们的记忆逐渐变得微弱或彻底失效。

犹如中了《哈利波特》中

赫敏的“一忘皆空”咒

在转身就忘这件事上,当代年轻人可能比父母和爷爷奶奶还严重,只能靠手机备忘录和便签纸安稳度日。

有趋势统计数据表明,18-35岁的年轻人较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为健忘,不仅体现在钥匙遗忘率(前者14%,后者8%)等小事上,也体现在基本记忆事件中,比如有15%的年轻人不知道今夕何夕,而只有大约7%的中老年人会遗忘日期[1]

经常忘记事是因为小时候核桃吃少了,内存不够了吗?这样的忧虑真的是说笑了。人类大脑信息存储容量达到1帕字节,相当于13.3年时长的高清电视录像[2]。生活琐事永远不可能占满优秀的大脑内存。

转身就忘,是脑子不好使,

还是没把小事儿放心上?

多年前,就有科学家对这个现象进行过总结:突如其来的短暂失忆往往伴随注意力分散、注意力过度集中或是一些健康问题。所以,究竟有哪些原因会导致我们突然忘记?

  No.1 记不住,是因为心不在焉[3] 

瑞典的研究小组发现,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忘记“不必要的”事件[4],这是一种天然的机制,即使是表面上对你而言重要的事(比如倒垃圾、带公交卡、帮朋友寄快递),潜意识可能会告诉你“不做这些事,天也不会塌……忘掉吧……摒弃杂念……),至此,记忆放松、离开和关闭。所以,你不记得,是因为你根本就不在乎。

 No.2 马上忘,源于过分专注 

当我们沉迷于某件事时,外界环境很难对我们产生干扰。

本类现象多发生于天才人群、工作狂、学霸及网瘾少年。所谓一心不可二用,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过分专注,国外的相关研究称其为"Hyperfocus"—— 超聚焦模式时,当我们进入此状态时,会沉浸在任务中,忘记周围发生的一切

听起来仿佛没什么坏处,有利于我们进行高效的学习与工作,不再惧怕ddl,甚至可以因此创造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但如果长期沉浸在专注状态,可能会打破生活平衡,忘记点滴小事和一些重要的事件、错过会议和家庭时光、忽视身边人的感受、脱离现实。

No.3 环境干扰也会导致短暂的记忆空白 

老师经常说:“等我讲完再问问题”,十分巧妙的避免了转身就忘的惨案发生。

不过这样也经常引出另一个惨案,学生在听完所有内容后,完全忘记自己刚才要问什么问题……

发言被打断,背单词被打断,算钱被打断,聊天被打断,数数被打断……人在编码信息的过程中突然开始处理其他费脑力的事件,在那之前还没完成的事情就很容易的被忽略,甚至彻底遗忘。

最真实的例子:看完微信忘了回(再回已是陌生人……)。

No.4 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导致记忆功能下降 

“数码痴呆症”是德国顶级神经科学家曼弗雷德·斯皮策在2012年出版的同名书中创造的术语[5],严重依赖现代科技的个体可能会出现短期记忆功能障碍。

比如,聊到最喜欢的电影,突然忘记演员的名字,此时我们只需要百度一下即可,很少有人选择用脑子努力回忆;因为微信和手机通讯录,我们再也不需要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因为电子地图的存在,我们再也不用记路(此时路痴会心一笑)。科技让万物互联、生活便捷,但也因此,我们失去了使用大脑检索信息的锻炼机会。

脑子久了不用,可能就要生锈了。

 No.5 与失忆相关的一些疾病(希望这不要成为健忘的借口……) 

例如,顺行性遗忘症由于药物作用或大脑损伤,患上顺行性遗忘症的人,在保留过去记忆的同时,丧失了创造新记忆的能力,患者也许记得童年发生过的事情,但想不起来上顿饭吃了什么。

如若换上阿兹海默症、抑郁症、贫血等,同样会伴有记忆力衰退。

如何拯救“记不住事”的大脑?

忆理由千千万,“转身就忘”无数次把我们置于烦躁而又尴尬的处境中。

在各大搜索引擎中输入“如何避免遗忘”“怎样让自己有一个好记性”“如何避免丢东西”,得到的方法大同小异,无非是:设闹钟、记录日程表、用便利贴提示自己、让别人提醒自己、不拖延……但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

还有一些新一点的方式:不在忙碌时查看微信消息(避免忘记回复);不随便敷衍答应帮别人做事;遇到问题先过脑、再查手机。更重要的,也许还是要劳逸结合、偶尔放下手机、多感受一下脑子的存在。

运用国际公认的心理暗示法,相信自己:因为脑子内存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我都可以记住[6]

或者假装自己每天的早饭都是记忆面包……

[1].trending Machine national poll: thetrendingmachine.com

[2].Bartol Jr., T. M. et al. Nanoconnectomic upper bound on the variability of synaptic plasticity, eLife, 2015

[3].Schacter.D,Dodson.C. "Misattribution, false recognition and the sins of memor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356: 1385–1393. 2001

[4].Anders Rasmussen, Riccardo Zucca, Purkinje cell activity during classical conditioning with different conditional stimuli explains central tenet of Rescorla–Wagner model, [J] PNAS, 2015

[5].Overuse of Technology Can Lead to ‘Digital Dementia’, Alzheimers.net, 2013 

[6].L.L. Vasiliev, Experiments in Mental Suggestion (Studies in Consciousness), 2002



END

❖ 还 记 得 文 章 讲 的 是 什 么 吗 ❖

更多有趣的身体密码等你解锁

点击图片阅读

喜欢就关注一下呗,为你破译更多身体密码!

↓ ↓ ↓

在看点一点,记性好一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