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祖古乌金仁波切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作者:祖古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作者 祖古金仁波切(Tulku Urgyen Rinpoche 1920-1996)是一位卓越的大圆满瑜伽士,在藏佛教的宁玛派与噶派中,更是极重要的承上师,第十五世大宝法王噶玛巴认证他为转世上师祖古乌金仁波切的祖母贡秋巴炯(K6 nchok Paldron)为大伏藏师秋吉林巴(Chokgyur Lingpa)之女,他的前世是师二十五位成就弟子中,以神通著称的桑杰耶喜(Sangye Yeshe)在宁玛派的统中,祖古乌金仁波切持有秋吉林巴、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与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 Taye)三位伟大上师的完整教法此外他并拥有秋吉林巴重新取出的“新伏藏”(Chokling Tersar:“秋林岩藏”)近承,此汇编了莲花生大士教法的所有灌顶与口教导祖古金仁波切也是确吉尼玛(Chokyi Nyima)仁波切慈克秋林(Tsikey Chokling)仁波切竹旺措尼(Drubwang Tsoknyi)仁波切与给明就(Yongey Mingyur)仁波切等四位祖古的父亲

 

祖古乌金仁波切不论授何种法教,他都试图把它带回到佛教的修持核心“心性”之上他认为“认出心性”是一件容易且与生俱来的事而总是以简单又充满信心的方式例如手势通用的语言与事例,给予求法者直指心性的教授他一次次地复直指窍,从每个角度为人揭露心性,许多人因而在他面前品了本觉的滋味,实证了自己的心性

 

 

认出心性的第一个刹那就已足够,

它好极了!

所有的念头都已断除,

你看见“没有什可看的”,

这是你唯一需要去看的。

 

关于本书

 

立断是直接、立即地斩断,不是藕断丝连的“慢断”。认出本觉,要如你瞬间抬起目光那般地立即,愈快愈好。

 

本觉是什?它无可想像、无可造作,在你认出是谁在思惟的刹那,念头便消融入你的自性之中,它如在水面上作画,瞬间自现自解脱,你毫无散乱地安落于本觉之中。这是所有“见”、“修”、“行”的核心。

 

本书是祖古乌金仁波切在尼泊尔的纳吉寺,于十四年中为所有求法者所描绘的一张修行地图,它涵盖“立断”之道的所有关键要点。首先,祖古乌金仁波切指出,本觉即是存在于一切众生之内的佛性,而这本觉正是普贤王如来。接,他教导立断的前行——“区分轮涅”,我们区分自己平凡的身、语、意是源自正觉状态的身、语、意。在此不共的前行之中,“身”的前行是金刚杵姿;“语”的前行是“吽”字语瑜伽;“意”的前行是探察念头的“生、住、灭”,我们由此发现念头无生亦无灭,而看见空性。此外,还有不共的奢摩他(安落于真如)与毘婆奢那(保任于本然),前者是透过心的探究而平等地安住于被认出的心性,后者则是指将那份“认出”带入日常活动之中,并且不失其相续性。

 

“椎击三要”的法教则是正行,这“三要”分别是:“直指本来面目”、“唯于此中决断”、“对于解脱得把握”。我们应该先认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佛性;接,决断一切诸佛的三身尽在真如之中;最后,明了念头生起即解脱,而对解脱生起信心。

 

乌金仁波切一再地强调认出本觉应该是立即的。如果你注视自己的鼻子,那是奢摩他。如果你抬起目光、往上注视,在那个刹那,只有赤裸的本觉,别无其他。

 

请放下、安落于本然如是之中。

 

精华撷要 

 

从一开始它就是这个样子 大圆满的法教把显相与空性的双运称为“本净”与“任成”的双运。从一开始它就是这个样子,并非由我们所造作。经由立断,你了解本净的见地;经由顿超,你了悟到任成是自显的,而本净与任成两者都不具任何自性。你无法抓住本尊,不论你多么用力地用一根棍子击打本尊,他们都不会感觉到任何痛楚。

 

念头自现且自解脱 在安落于真如的时候,你所生起的念头是自现且自解脱的,它们是本觉的妙力。当你认出这些从心中生起的念头时,它们就解脱了,并且消融而回到本觉的虚空之内,这是相续不息且自生的自解脱。

 

未涉及三时之念头的刹那,即是本觉 在过去已经息灭、未来尚未到来的当下刹那,切勿追随或延续当下的念头。你该怎么做呢?你既不接纳,也不排拒,如此一来,“当下”也消失了。这其中了无分别,而这个未涉及三时念头的刹那,即是赤裸的状态,即是本觉。在那个刹那,了无三时念头的包裹覆盖,只有心性本身,别无其他。

 

秋季的天空清朗通透,最适合从事修持 心与虚空彻底地相融,了无丝毫的执取,犹如一片无云的晴空。在从事修持时,有一片清朗的天空是重要的。就四季而言,秋天是比较适合从事修持的季节。过了夏季,在下了一场雨之后,灰尘被洗尽,秋季的天空如水晶般清朗通透,最适合从事修持。

 

认出三身为你的自性 本空、本净的体性是法身,任成自性是报身,本净体性与任成自性之无别是大悲力用,是化身。体性与自性之双运,是三身能够无碍地生起的基础。这三身是你的自性,而“认出三身为你的自性”则是自性身。上师直指出自性身,当它被指出且被你认出时,即是所谓的“明心见性”。

 

 

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你不必掌控外在的虚空,

你也不必掌控内在的虚空,

只要完完全全地放下外虚空、内虚空、秘密虚空三者即可,

因为它们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它们无需被融合。


 三虚空会合瑜伽


认出心的体性,三虚空就结合为一

 

外虚空、内虚空与秘密虚空

 

这个修持被称为“融合三虚空”(mingling the three skies)。“三虚空”是什么?就外在而言,外虚空是空的虚空,也就是你面前的通透无碍;内虚空是心的空性;秘密虚空是觉空。“外虚空”、“内虚空”、“秘密虚空”是三个不同的语词,但其实是同一个意义,因此,“融合”一词意味着它们三者结合为一。

 

外虚空之所以被称为“虚空”,是因为它畅通无阻,不像一面墙或某件事物。外虚空是空的,也是通透无碍的。

 

内虚空是空的心,这是一切众生皆拥有的,否则,心就会像一块木头或一颗石子。由于心是有情、有知觉的,所以这个心是内虚空的空心所指的心。

 

秘密虚空是觉空,那是心的体性。一旦你认出心的体性,三虚空就结合为一;否则,若未认出心性,你将只会有二虚空结合为一,而非三虚空结合为一。

 

看向心性

 

本觉被理解、被定义为心的体性。为了了解什么是本觉或什么是心的体性,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身体为例。位于身体躯干内的心脏犹如本觉,双臂或双腿则仿如心。

 

从某个观点来看,这(本觉与心)是同一件事物,但是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则有两件事物。为了看见本觉,你必须注意身体的躯干,如果你分心散,想着别的事情,你就偏离了身体而往外看。你已散乱到别的地方去了,因而无法遇见心性。如果你注视心的起源,这就有如在看手臂与躯干接合之处,你回到心性,心脏是位于身体的躯干内。

 

所以,这是为什么会有“众生往别处看,佛陀则看向(心性)”的说法。本觉是身体的躯干,二元心则象是一个附肢。如果你从手臂再往外看到手的方向,你会看见自己的心脏吗?不会。这是往别处看与看向心性之间的差异。如果我想要看见心脏,但同时又愈来愈看向别处,那么我将会看到心脏吗?

 

我们不透过二元心来看。如果你看向心性,你将会触及心性的心脏;这是例子。如果你修持三虚空融合法,你必须认出本觉,否则,它就会变成一个融合二虚空的教导。融合二虚空,这是一切众生做的事情,他们执取外在的虚空,内在则有心。但是,在认出本觉的刹那,三虚空就会自动地融合在一起。因为在那个刹那,了无对外在对境的固着,了无对心(感知者)的执取,也了无二元的显相。你可以轻易地教导关于“融合三虚空”的种种,但是它可能只会变成融合二虚空的修持。

 

三虚空无须被融合

 

认出本觉,三虚空自动融合

 

再次地,在融合三虚空的修特之中,外虚空是虚空,内虚空是空的心,秘密虚空是觉空。在本觉的秘密虚空之内,执取与固着两者都消失了。当你已经认出本觉时,三虚空就会自动地融合在一起。如果你是在尚未认出本觉的情况下修持三虚空瑜伽,你就是在试图造作出融合的三虚空。

 

只要你试图去造作,它就不是“让炯”(藏rang byung);“让炯”意指自生的本觉。自生智是融合三虚空的基础。它之所以是自生的,是因为它不必被造作出来,它之所以是光明直透的,是因为它具有明性。在未认出本觉的情况下,它变成未起(nonarisen;藏ma byung ba)与无明(unknowing;藏ma rig pa)。

 

在认出本觉的刹那,你不必融合三虚空,因为它们会自动地自行融合。否则,我们通常会有虚空在那里,而我们在这里观看的分别;我们有这种二元分别的习性。但是,在认出本觉的刹那,这固着就瓦解了。二元心与本觉之间的差异在于二元心有固着,本觉则无。

 

简而言之,它是这样子的:你不必掌控外在的虚空,也不必掌控内在的虚空,只要完完全全地放下外虚空、内虚空、本觉的秘密虚空三者即可,因为它们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它们无须被融合。

 

请把双眼导向虚空

 

你的双眼不要注视着地面,反而必须与虚空连结;请把你的目光导向虚空。当然,心一定是空的,让这个空的心留在本觉之内,这被称为“已经融合三虚空”。于是,你就有了离于固着的可能性。

 

试图去融合三虚空的任何企图,皆是固着。如果你想着外虚空与内虚空,接着思惟:“我应该融合这两者,然后加入本觉”,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把这种企图称为“融合三虚空”,反而应该称它为“融合三种分别”。如果我们把“三种分别”称为本觉的状态,这会使“分别”变得比“本觉”更重要。

 

我们为什么应该从事这个修持?因为虚空是全然清净、空虚且无碍的,它了无中心与边缘,也了无任何一方的边界。把你的目光导向虚空的中央,这有助于让本觉任其自然地变得无碍且周遍。

 

外在的虚空超越生、住、灭,这是一个例子。本觉犹如虚空般周遍、空虚且无尽头,则是究竟的实义。在方便与智慧的脉络之中,这个修持是方便。只要任本觉留在无碍的外在虚空之中即可,没有什么要去安立的。在这个状态之内,有闪烁的光团与某种移动的事物,注视那个光团,这是有助益的。

 

归根究底地说,如果你已轻认出本觉,三虚空就会自助地融合在一起。但是,如果你勉强地去融合它们,就会变得相当困难。你想着:“首先,有虚空,接着有我的心,最后有本觉”,它会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分别”打断了这融合。

 

“外虚空”的虚空无方向的限制

 

必须先认出心性

 

“认出心性”是起点,当我们谈论“认出心性”时,所谈的是直指心性,而非指出心。没有人对上师说“请指出心”,我们说“请指出心性”,而不说“请指出心”。这是其中的差异,而我们应该了解它(直指心性)的意义。我们不必指出心,因为每个人都已经拥有心。如果某个人是众生,他(她)就自动拥有一个二元心,弟子向一位殊胜的上师提出请求:“请指出心性。”心性是本觉,而什么是本觉呢?它是自生智,心则是非实有的迷妄无明。

 

为了修持融合三虚空之法,你必须先认出心性,接着才有可能修持融合三虚空。在未认出心性的情况下,我大可以透过语言、文字来告诉你,外在的天空是空的虚空,它离于任何能够障蔽它或阻碍它的事物,例如,薄雾、烟尘或云朵。这是外虚空的例子。

 

选择无所缘的虚空进行修持

 

空虚的天空了无所缘,也没有一个目光的焦点。无所缘的虚空没有任何参考点,可以让我们作为集中的焦点。若有一个参考点,那么它就是奢摩他。

 

无所缘的虚空会彻底摧毁了奢摩他的感受,这是为什么无所缘的虚空会极具利益的原因。在从事这个修持时,天空是最佳的选择,其次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你可以前往海边,望向海洋,这是次佳的选择。

 

虚空基本上是彻底的通透无碍。“虚空”并不是指我们可以往上看的那个蓝色的东西,这个我们能够看见的蓝色,被称为“天空的严饰”。根据经典的说法,天空与海洋之所以显现为蓝色,是因为阳光从须弥山(由蓝宝石所构成)的南麓反射出来的缘故。然而,如果你位于更高、更高之处,就会发现天空不具有任何颜色,它漆黑一片。

 

但是,如果你一路往上直飞,你将找不到任何能够让你碰触到东西的地方。天空无边无际,不论你飞翔了多少万亿劫或无数劫,天空都了无尽头。

 

同样地,如果你往下飞而穿透地底,飞到所谓的“黄金地基”(Golden Base),你将会永无止境地飞越,找不到任何尽头。倘若无上无下那么怎么会有东、南、西、北呢?

 

为了修持这个法门,你应该去体验“虚空”究竟意味着什么——无上、无下,也无东、南、西、北等方向的限制。不论什么方向,虚空都完全地了无任何限制。当你开始修持三虚空瑜伽时,这是你专注的焦点,这说明了“外虚空”。

 

“内虚空”的空心无生、住、灭

 

现在,让我们谈论“内虚空”的空心。在任何时候,心是否有一个来处、住处或去处?我们发现心没有来处、住处与去处。

 

外虚空是空的,内虚空(空的心)也是空的。如果诸法具有生、住、灭之处,它就不会是空的。由于心了无任何生、住,灭,所以它必定是空的。这是第二个虚空。

 

“觉空”的秘密虚空了无三时的念头

 

就“觉空”的秘密虚空而言,我们应该先了解心性是什么,以及心性何以是非和合而成的?

 

二元心有念头,藏语“mam rtog”(音“南拓”,二元分别的念头)是由“nram pa”(音“南巴”)与“rtog pa”(音“拓巴”)所构成,“nram pa”意指显相——五密的显相,而“rtog pa”意味着对显相起分别,并且执着于它,那即是念头。

 

但是,在本觉的秘密虚空之内,则了无任何念头。在离于念头的同时,它的体性是空,它的自性是明或光明,它的大悲力用是周遍无碍的。

 

二元心以念头、二元分别的思惟为装饰。念头并非某件独处的事物,它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起、消失,生起又消失,所有的迷惑都是因此而起。我们这些众生追逐每一个生起的念头,而这正是我们忘失心性的原因。

 

在觉空的秘密虚空之中,即使它了无任何分别念,其中仍然有本智。二元心是以分别念为装饰,本觉则是以本智为严饰。二元心落入三时的控制,本觉则否。二元心总是陷入过去、现在、未来的念头之中,本觉则了无三时的念头。

 

二元心与本觉之间的差异在于,尽管二元心是空且明的,它却未觉知到它的自性,它尚未认持住这个明空。这犹如不去找出心脏的位置,反而去身体以外的地方寻找。由于众生尚未认出这明空,所以累生的心被称为“带着无明的明空双运”。另一方面,瑜伽士与修行者的心是含有本觉藏的明空双运。

 

二元心与本觉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知道如何去观看,犹如看向自己的心脏,或看向一个手臂外的地方去寻找心脏。如果你认出心脏的位置,你就遇见了心脏,遇见了心性或本觉,而这本觉是体性、自性与大悲力用。相反地,如果你往心脏以外的地方看,心性就演变成为三毒或五毒,你因而在轮回之中流转。

 

没有什么可被看见

 

诸位都相当聪明,能够了解这个重点。归根究底,这个重点是如这个例子所说的,认出你的心脏。“认出心性”是每一个法教的重点,不论这法教是关于“轮回”、“涅槃”或“法道”。如果你边看边说:“我试图去找我的心脏”,但是你却从手臂往下看到手之外的地方,你将永远无法找到心脏。

 

最后,聪明人会往正确的方向看,并且说:“喔,它在这里。”这是例子。正如同心脏是身体最重要的部分,心性是法、轮回、涅槃、法道最重要的要点。你藉由正确地去看,并与其连接而找到心性,找到心脏。在这么做时,你其实什么也没看见,也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然而,一切诸法仍然被清晰地看见。有道是,这心性具有体性、自性与大悲力用三本智。事实上,我们要看见的事物,并非是看见(心性)这个东西;我们所要看见的,其实应该是“没有什么可被看见”。

 

无为的刹那即能摧毁三毒

 

噶举派的法教说道:“什么都没有,但是万法皆从它(这什么都没有)之中生起。”“什么都没有”是指空性,而万法从这空性之中生起,则是明性。宁玛派所使用的术语,如“空性”、“本智”;“明性”、“本智”等等,也表达了相同的意义。心性是空、明与无碍的,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重点。

 

“无为”意味着离于分别

 

有道是,在初始,修行者应该触及那应该被触及或被连结的事情。然而,在此处,却没有什么要去连接,也没有什么是可取得、可企及的,因为我们无法抓住或碰触心性。如果你想要抓住某件事物,那么,有一大堆念头可以让你抓住。不碰触、不触及某件事物被称为“无为”(nonaction),它意味着“离于分别”。话说,一刹那的无为胜过所有的事业,因为这个无为的刹那能够摧毁三毒。

 

事实上,能够净除三毒者,莫过于这个无为的刹那。三毒总是追随分别念,倘若打从一开始就没有分别念,就不会有追随分别念的三毒。因此,才有“一个刹那的无为胜过所有的事业或作为”的说法。

 

我们无法禁止三毒,也无法掩理、焚烧、洗去或冲走三毒,甚至连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无法应付三毒。如果你试图去压制这三种心毒,它们只会再度复发;它们是不可能被压制的。当然,你可以试着保特安忍,但是安忍也无法根除三毒。

 

唯有空性与本智能够彻底歼灭三毒。藏语“yeshe”(本智)是什么意思?它的字根是“shes pa”,意指“明了”——其中完全没有失念或无明。尽管它离于作为与分别,它仍然明了所有需要明了之事,心性就是如此。

 

心性染净皆离

 

如果你认为:“喔,心性是什么都没有,它只是一个空愣愣的状态,象是被一根棍子打昏一般”,那你就错了。心性完全不是如此,心性是无碍的,是彻底的空,它在空的同时又有明,在明的同时又是空。我们不必去造作它,它是自动、自成的。无论如何,人们无法造作心性。

 

正如同一盏酥油灯的火焰一般,心性染净皆离(beyond being cleared and obscured;藏gsal sgrib kun bral;离于净与不净),它犹如一条河川的水流般无间断。然而,分别念这些盗贼俘虏了心性,并且用尘境与识把它捆绑起来。在过去,我们无止境地徘徊于轮回之中,如果我们还不认出心性,轮回将会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没有什么比认出心性更必要、更重要的了。

 

把“认出心性”付诸实修,这么做能够发挥犹如一颗如意宝般的功效,因为当我们死亡时,不会有任何自由意志。如果我们熟悉于本觉,这意味着我们离于三毒的固着;这三毒的固着是我们继续身陷轮回的基础。一旦我们能够稳固地认出心性,那么,置身轮回三界就犹如游戏一般。

 

在无参考点的虚空中,彻底地放下

 

三虚空瑜伽是究竞的颇瓦法

 

让我们重温上述的三虚空瑜伽。就外虚空而言,有空的虚空,这外虚空意味着了无所缘,了无参考点,也了无专注的对境;这是外虚空——外在的虚空。内虚空是空的心,是心的空性。秘密虚空是已经被认出的觉空,即空心之智。这三虚空融合为一。如果你修持这三虚空瑜伽有成,那么,当你死亡时,将会融入本净之中。对于大圆满的修行者而言,三虚空瑜伽是究竟的颇瓦法。

 

在修持三虚空瑜伽时,你坐着,把目光导向半空中,却不把目光焦点集中于任何事物,同时也不想着内在的虚空。有道是:“在无所缘的虚空之中,安落于无固着的本觉。”不要想着虚空,并且让内在的心保持了无固着,切勿造作出“我正在注视着虚空”等诸如此类的念头。

 

明了这空性,即是本觉的秘密虚空。切勿把心导向外,反而要认出心性,这即是所谓的本觉的秘密虚空。如此一来,你自然而然地让外、内、密三虚空变成无别的,这被称为“融合”。在不想着外虚空,同时不在心中造作出任何念头的情况下,你自动地融合了三虚空。

 

眼望虚空,心向本觉

 

第一个关键要点是认出心性——本觉,一旦你认出心性之后,短时间且多次地重复那“认出”,这是融合三虚空的真实之道。当你坐在户外时,把目光对向虚空,这意味着你的眼睛望向开阔的天空。你的眼晴望向外在的虚空,但是你的心却面对着觉空。倘若你尚未认出本觉,那么,你就会把外虚空当作客体,二元心当作主体,因而造作出这二元分别。但是,在认出本觉之后,你就不会有这样的二元分别。

 

坐在户外,让眼睛望向开阔的天空,内在的心则面对着本觉。这并非意味着你必须坐在那里,持守这三虚空的融合。你只要注视一次,接着彻底地松坦、放下即可。三虚空会自然而然地融合,圆满的融合自行且自然而然地发生。

 

换句话说,“虚空”意味着了无参考点。没有什么要去注视的,对不对?在虚空之中,是否有任何可以我们集中焦点的事物?请把焦点集中在无所缘、无参考点之上。在了无参考点的虚空之中,彻底地放下。

 

问答

 

问:在修持融合三虚空法时,是否先长时间地专注于远方的虚空?

 

仁波切:首先,你往外看(虚空),接着你往自己的方向(内心)看,然后它就会变成是周遍的。但是,它们(三虚空)其实是相同的。在不固着于外的情况下,你可以立刻专注于外虚空,并且在如此地保任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地向内观看。你的目光所在之处,不论是远、近或介于远近之间,皆是相同的虚空。

 

如果你一直注视着外虚空(而不往内观看),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分别境(conceptual object)。但是,一旦你往内注视,内与外就是相同、无别的。其中没有差别,只有远近的问题而已。这是一个方法,但是如果你不用这个方法也无妨,远是虚空,近也是虚空。

 

把虚空拉向自己(内心)的唯一理由,是为了避免坐在那里,把虚空看成是一个位在那边的焦点。切勿缘显相而住,反而应该安歇于本觉之中。

 

 

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目录

 

推荐序 与虚空同在 明就仁波切

序言 寻找你自己的心性 措尼仁波切

前言 完美无瑕的密续修行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导言 在心之内,一切皆圆满

 

第一章  基

佛与众生都在“基”的任成之中

符号、实义与徵相

一切法在本觉的虚空中显现

本觉虚空无增无减,就是这样

掌握普贤王如来的状态

 

第二章  立断的前行

“区分轮涅”——区分轮与涅槃

大圆满的不共前行

注视自心,认出心性

让疲劳的心性休息

问答

 

第三章  大圆满的奢摩他与毘婆奢那

大圆满教导不共的奢摩他与毘婆奢那

现证诸法皆空

安落于真如

保任于本然

处于本觉,显空双运

问答

 

第四章  语言与文字犹如糙糠

共的奢摩他带著一丝贪执

善念与恶念于本觉中解脱

本觉是自生的

本觉具有自明的正念

真正的见地超越二元分别

大圆满与大手印的“正念”

觉察散乱,离于轮

念头消融于本觉的虚空

 

第五章  大手印与大圆满的比较

唯一不同之处

修持的对境

显相与本觉是双运的

把修持带上法道

与任成

充满本觉的明空双运

 

第六章  椎击三要

第一要:直指本来面目

第二要:唯于此中决断

第三要:对于解脱得把握

看见“没有什可看的”

决心要离于念头

“杀死”迷妄,唯有三要

我们从未与本具的心性分离

认出、修持与证得稳固

问答

 

第七章  直指赤裸的本觉

构成自生本觉的三个面向

决断法教的两种方式

指出赤裸的本觉,即身证悟

 

第八章  直指

直指本来面目

认出“无时”的第四时

如何认出本觉智?

两种指出心性的基本方式

决断“这就是了!”

本觉就在那

 

第九章  增盛那分“认出”

无修、无散乱地保持本然

念头自现自解不间断

念头从自性生,消融于自性

心才是真正的感知者

以一座桥跨越汇流的百川

 

第十章  二元心与本觉的特

遍基、遍基识、意识与末那识

遍基与本觉的差异

问答

 

第十一章  区分二元心与本觉

放下的刹那,就只有心性

如电光闪照般的凝视

只管“认出”就好

二元心与本觉的差异

没有什要去禅修的

当下的心即是本觉

问答

 

第十二章  观看者与被观看者

观看者与被观看者是无二的

“呸”!驱散观看者与被观看者

实证本然的状态

心是显空双运的

非造作的本然——这就是了!

问答

 

第十三章  本觉的功德

心与虚空融合,如无云晴空

本觉的意义

诸法从本觉的妙力之中生起

问答

 

第十四章  解脱的法门

生起即解脱

水中作画,不留痕迹

认出本觉时,一切都解脱

问答

 

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认出心的体性,三虚空就结合为一

三虚空无须被融合

“外空”的虚空无方向的限制

“内空”的空心无生、住、灭

“觉空”的空了无三时的念头

没有什可被看见

无为的刹那即能摧毁三毒

在无参考点的虚空中,彻底地放下

问答

 

第十六章  入于四时佛平等

四时修持不息法性的续流

等同于一切佛的状态

入于四时佛平等

于黄昏自然地集摄诸根

于午夜使识入宝瓶

于黎明自然地明现本觉

于白昼封印显相

日日夜夜保持无散乱

 

第十七章  正念

正念是成就“无散乱”的法门

念智与念知

本智没有二元执取

自生智离于束缚,也离于解脱

问答

 

第十八章  座上修与座下修

融入日常活动之中

座下修即是座上修

问答

 

第十九章  归根结就是见地

生起真实的自信

对境是显相,不具实有

正解空性,万法无咎

 

第二十章  立断与顿超双运

认出三身为你的自性

五身与五智是无别的

念头从本觉之中现起

离于固,不执取诸法

问答

 

第二十一章  修持的徵相

觉受仅仅只是觉受

在慈心的刹那,空性显露

虔敬心与悲心是无上的法门

充满悲心的空性

 

第二十二章  《离戏之究竟上师成就法》

 

第二十三章  《离戏之究竟上师成就法》释论

 

第二十四章  《中阴直指祈愿文》

 

第二十五章  《中阴直指祈愿文》释论

 

附录 《甘露点滴》(Drop of Nectar) 纽修堪仁波切

 


8 大圆满金刚萨埵修持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7 大圆满空乐明禅定法要《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6 大圆满心髓黑关修持法阐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5大幻化网彻却与脱噶修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胜慧彻却与脱噶修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满心髓引导释要(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满心髓引导释要(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密海寻珍记(代序)《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敦珠仁波切对大圆满禅修的私人指导

修持大圆满心髓彻却、脱噶之体验(附:根造上师简传)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十 光明圆融《大手印精义》

九、浊净幻身《大手印精义》


八、观空捷径《大手印精义》


七、气融八兆《大手印精义》


五、证量检别 ▎六、拙火燃融《大手印精义》


三、明体分际 ▎四、四瑜伽析《大手印精义》


一 大印种类 ▎二、白教传承《大手印精义》


第七章(下) 吉凶祸福与西藏的W卜S算《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七章(上) 吉凶祸福与西藏的W卜S算《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六章 吐蕃本教巫咒的力量(下)《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六章 吐蕃本教巫咒的力量(中)《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六章 吐蕃本教巫咒的力量(上)《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五章 藏密瑜伽神咒大修士《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四章 神咒与密宗高级瑜伽术《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三章 密宗修持中的神咒《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二章 莲花生与《中阴度亡经》《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一章 玛尔巴与藏密转世秘咒《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十三章 金刚乘《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十二章 心灵导师的角色《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十一章 心性《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十章 施受法《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九章 西方人的难处《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附:佛陀 十不信(修行信任的原则)


第八章 觉照力(下)《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八章 觉照力(下)《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八章 觉照力(上)《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七章 毗婆舍那——观《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六章 奢摩他——止《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五章 女性与修道《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四章 六道《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三章 戒与三学《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二章 动机与修行《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一章 西方女瑜伽士《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藏传佛教故事:忍辱波罗蜜 ▎跃空试徒 ▎洞察秋毫的悲心 ▎格西班行窃 ▎老狗


藏传佛教故事:放生 ▎腾空转经者 ▎顶礼开悟的流浪汉 ▎妙悟空性

藏传佛教故事:兴起萨迦的预言 ▎捉龙入罐者 ▎炖皮浆糊 ▎化身入佛像


藏传佛教故事:渡河到彼岸 ▎神奇的牙齿 ▎佛像开口 ▎刹那证悟之法


藏传佛教故事:嘛呢老叟 ▎来自天上的玄祕神物 ▎米拉日巴最后的话 ▎反求诸已


推荐书籍:《天才与巨匠:漫画大师蔡志忠的传奇人生》▎自序:梦想成真


推荐书籍:《疫苗的史诗: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


推荐书籍:《隐性疲劳:即使休息也无法消除疲惫感的真面目》(附:疲劳的6个信号、5个错误的疲劳恢复法)


推荐书籍《好的焦虑》:焦虑的意义(推荐序)


推荐书籍《睡觉》:导论 入睡与觉醒


推荐书籍《万智有灵:超出想象的动物智慧》:序言 附目录


推荐书籍《植物比你想的更聪明——植物智能的探索之旅》推荐序:植物,也许正窃笑着 ▎植物的拿手好戏 导论 附 目录


推荐书籍《我的学密历程》附:自序 ▎“乘着本尊的翅膀”(节选)


推荐书籍:《大自然的社交网络——一场万物循环链的礼赞》附:序 ▎第一章 为什么狼拯救了森林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