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文举:纯读经、只是读经,真的不够吗?到底谁把人生看死了?

文宣部 道中书院 2022-05-22

   网友问:近几日,大陆媒体掀起一股批评读经运动的高潮,认为王的读经班培养的孩子,只是复读机式的背诵,不讲解,数年下来,很多孩子背了一二十万字,可实际上却跟现行教育体制脱轨,识字都成问题。请问朱老师,对此问题作何评论?您认为儿童读经应该怎么做?

  朱高正先生:早就该批评了。

   完全不以受教者本人的成长为目的,严重违反教育的基本理念。这种读经与古人的读经背道而驰荒唐的是,读经忌贪多,王就犯了贪多的毛病,从背五万字,而十万字、二十万字,还有包本的三十万字。三年前,他还亲口跟我说,他有一个更宏伟的计划,五十万字。当时我就劝他,不要走火入魔。

   其实,我不但不反对背诵经典,我还很赞成张载说的,“书须成诵”。书指儒家的经书。但记住,记诵的目的,是为了能随时随地细思、深思,精思含藏在经书中的义理,这是第二步。等到对经书中的义理,心领神会、心悦诚服,那就以经书的义理,作为我们立身行事的圭臬。如此,圣人的大道,才与我们融浑为一体,这才是读经的意义。背诵只是第一步,王应马上悬崖勒马、亡羊补牢,力弥前愆。(2016/08/30)

(以上来自网络)


冯文举:读中有解,读就是解——为“只是读经”增一解

    近期部分学院派学者批评王教授读经理论,朱高正先生此论颇具代表性。且朱先生有朱子理学背景,说理自比一般“知识学问之理”深刻得多,故而略为申述己见,就教方家。


    牟宗三先生《心体与性体》论心性之理,不但存有而且活动,心性不二。这是王教授老实读经理论核心义理的重要支撑。


    陆王心学所谓的“心”实乃本心良知(仁),主观当下能觉知、显发(逆觉体证)。此“主于身”之本心,有生发的力道(活动),仁心之不容自已,乃天德也,有客观超越义(性),亦是天地造化的根源(命),王阳明所谓“心也、性也、命也,一也”,此为圆教。落实下来,作为人生之道,人之道在于生(生生不已),是活生生的(不是死寂),活的就是能生、能发、能显,如此,生人之心性自有生发的意义。读经表面上看是死读(机械式复读机),但人生是活的,经书的知识是死的,但智慧是活的,活人吸收活智慧,一定能酝酿、活用,这是对人性有大信心,乃人性之洞见。


    朱子理学之“理”乃“性理”,首先是客观之超越义(存有),朱子的“心”是现实意义的心,朱子讲“心”活动,实在气动,不同于陆王之“心”是理动。因为朱子的“心”并不具备超越义,而心要渐磨为性,也可以说,心是死的、被动的,故没有活动义。在此,心性是二不是一。


    朱子重视读书,认为读经是最重要的格物,此朱高正先生所讲“背诵只是第一步”,还要有精思、笃行,貌似和王教授“读经、解经、行经”的主张一致,但其实有重大区别:


    第一、朱先生所讲三步走,本于朱子读书法“熟读精思”,故说“读经忌贪多”。严格意义来论,是向外看的、知识之理,只不过是有关道德的知识之理,非内省的本自具足的“道德之理”、智慧。这些固然有助于成德,但对成德是不透彻的,只能是辅助。而智慧是不需要知识辅助的,知识有时候甚至是障碍,即“所知障”。《中庸》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朱子注:此诚之之目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依思理来看,此为渐进式下学工夫。朱先生认为仅读经不够,还要精思、笃行,这样割裂看,是把读经看死了,人心是现实的,要上达天德、循序渐进,此似“纵贯横讲”。王教授主张“读就是解、读中有解”,是把人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特别是一个刚刚从天地而生的孩子,离道不远,经书又承载着活生生的智慧,则读经本身就能生能活,并且读经之“读”调动了五种“感官”,是心之能感应的管道,熟读经典自能打通生命之感应、启发心中本有的智慧,如此,仁者与天地万物感通为一体。这是人生智慧的核心,以此为基为本,“解经行经”才更有意义,进德修业可日臻圆满、止于至善。道是能创生的,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故,智慧打开,知识是比较容易成就的,且在智慧的笼罩下,而各得其所。我称之为“读经、解经、行经,一也”,这是纯道德、智慧的进路,是“纵贯纵讲”,是符合人生之道的意义和价值的。


    第二、朱先生可贵的主张是,教育“应以受教者本人的成长为目的”,读经应遵守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王教授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只不过,人生之路是漫长的,而一个人、一个生命是要继续活下去的,做教育,应该通盘考虑人生规划,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就是要有长远的眼光,就是要有见识,不要太计较眼前的需要,如此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儿童中心本位”。人生是有历程、有阶段的,王教授谓之“教育的时机”,而“读经、解经、行经”先后之分,正与之配合,读经切合幼稚期,解经行经切合成熟期,这也是切合人生之道的。看到这一点,教育“则近道矣”。


    陆象山讲“六经皆我注脚”,王阳明讲“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教育的目的在求道(人生之道、人之生道),而道在哪里?道本来就在吾人心中,读经是最容易唤醒吾心之道的最好方式,亦曰“见道之门”。


    王教授的主张,兼有深厚学理和教育之理,而朱高正先生是以“道德之学问知识”的和一般通行的教育观念来论。读经是求智慧,不是学知识,如果还拿一般知识之理、流行的教育观念来说读经,是不切题的。


    程子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孟子所谓‘知言’是也”。眼光见识不一样,看到的风景就不一样。不是要研究是非才能辨别是非,而是心中有道、唤醒良知,就能辨别是非。良知知是知非。良知为何?这不是一个概念。有人说良知是假大空、不给力,其实是以其个人主观上的不能体证来说客观上的没有,恰恰说明了其儒家体证工夫的不足。


    以上诸义,牟先生《心体与性体》辨之甚明。我不过是照着讲而已。但要看很懂,得有读经的基础,得熟稔王教授读经教育理论,亦要推原其教育哲学——牟先生新儒家义理。这三步走过,唤醒良知就比较容易,随之而来,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皆是难能可贵,否则,皆是无关痛痒、随人脚跟耳。(原题:“读经、解经、行经”分合皆有大道在)

            2016.9.1 郑州


另附旧文一篇,互相发明:朱子工夫“艰难”说别解

牟学入门精进班第一期图文

   1.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庆幸毕生遇此绝学,没有退缩,一直在道中

   2.刚来三小时,想出了无数个要逃跑的理由,而最后半小时的精彩梳理,让我彻底臣服

   3.虽然第一天我云里雾里地学不懂,但还是兴奋得晚上难以入眠,因为我醒了

  4.天下滔滔,吾何以往?根上用功,归宗牟学!道中书院首期牟学入门精进班圆满结业

延伸阅读:

   1.冯文举:成人读经带班教学札记三则

   2.师范班开班仪式讲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这个地球

   3.冯文举:读经宣导问题三则

   4.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领导人的远见

   5.传统语文教育集中识字的现代意蕴

   6.冯文举:从孟子性善之旨浅谈中华文化复兴之基础在读经教育(在香港孟子学院成立典礼上的演讲)

   7.天时地利,在于人和——记“论语一百”上海营

   8.冯文举:忠恕一贯尽读经——谈老实大量之标准

   9.“道中书院”释名暨logo设计创意

   10.去病不去法——牟学心得

   11.朱子工夫“艰难”说别解

   12.心就是本,就是力量;读牟著,发现那个力量的源头

   13.最高明的实践——牟学心得

   14.若无所见,何以自立——略论仁智和圣贤

   15.道中书院冯文举牟学心得分享笔记(二次修订)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河南道中书院简介,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