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文举:忠恕一贯尽读经——谈老实大量之标准

冯文举 道中书院 2022-05-22

牟学班结业了。读牟著是为了探读经教育之本,牟学班后期,大家对本的认识出现了分歧,也很正常(是深度的学习暴露了分歧,不是产生了分歧),分歧也检验着我们是否把握了牟学灵魂。


读牟著,对我提升最大的,是颠覆了之前对心即理、良知教的认识,是实实在在的对人性光明的体认,内心有源源不绝的力量,不只是“但理”而已,是建立立体式、圆教的思考,让自己的心灵谨守第一义,同时层次分明。


如读经教育,怎样理解“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中“四标准”之下的“老实、大量”?王财贵教授提倡“老实、大量”的“本怀”(实)是什么?“老实、大量”是尽其可能,是个方向,属于超越性的指导原则呢?还是有一个客观化、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衡量标准,如每天读经八小时?当然,这两种理解可以共存、不冲突,但毕竟有主从、本末,到底该以哪一种理解为首出,或者哪一种理解为第一义?这实在是一个大大的问题。碰到了,不能回避;碰不到的,躲不过。


牟先生主张“心性合一”,但以心即理为首出、为判教。若以心即理来判,显然,尽其可能、作为超越性指导原则的“老实、大量”为第一义,是王教授的“读经本怀”,此标准是无法客观化的。


我想起了前不久王教授在白羊沟师资班的开学讲话:   

 

……圣贤是我们的榜样,希望我们这辈子也能朝着这个方向走,至于走到什么地步呢?请你先不要立个标准。如果所立的是真志,所谓即知即行,我们便自然会尽其所能。所谓“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所谓“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直到他竭尽所能处,“中道而废”。冉求说“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并不赞同冉求的感受,就跟他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现在我们一般引用“中道而废”这一句话,往往当劣义来用,意思说这个人走到一半,就放弃了。其实在《论语》中,孔子的原意是胜义,是好的意思。……什么是“中道”?……就是你一直努力地走,走到你不能走的时候,走到你不能再前进的地方,你才停下来,叫“中道而废”……曾子的“死而后已”,就是孔子的“中道而废”啊!(2014年11月7日《人生只有一件事》)



其实,“尽其可能”也是胜义啊,即“尽心成性”。具体来说,读经学堂6-10小时是老实大量,半体制的读经学校2-6小时是老实大量,体制学校内老师自觉的读经融入,哪怕二三十分钟也是老实大量,是在尽其可能为第一义下的“老实、大量”,“尽而不尽,当下即是”。有人说,若推广者提倡“尽其可能”,恐怕力道不够,实践者会有打折,还是立一个标准为好。若说此标准是个参考、附带的,则可,特别是在此时代、对于那些对读经教育尚不明究竟的实践者来说,在宣导时立个教法层面(有实质内容)的标准,确有必要,以手指月,智慧高者自能领悟此易简圆顿之教。如王龙溪虽倡良知四无说,但一生主要的教法(接引学者)还是四有。其实,不立亦可,若真明究竟的实践者,我们要相信他真的会“尽其可能”,绝不会“画地自限”。“不尽而尽,广大高远”,至于现实层面是否真的“尽”,取决于每个实践者的客观条件,更取决于他的主观认识是否具备客观性,后者则只有他自知了,旁人如何衡量呢?即使真的不够,也是他主观认识上不够,不是他不想“尽”,这是需要体贴、尊重、等待的。读经教育二十年了,谁敢说自己刚开始办学时就达到了客观标准,且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呢?故不能以一时一地的经验为客观标准,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苛责别人,更不能以结果、表现来论尽与不尽,这里只能论心不能论迹。我想,回到心即理的首出原则,回到“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这个超越性的指导原则,这是对读经教育实践者主体性的充分尊重和体贴。


王教授说,王龙溪良知四无说是非工夫的工夫、无工夫的工夫,若顺此接着讲,“四标准”之下的“老实、大量”,这个标准亦是非标准的标准、无标准的标准,此意义的标准才可以判教,才是第一义。


我的观察是,几乎每个读经教育的实践者都是本着自己的良知、理性做人做事(即使前后的办学形态有很大的转变),若认真体贴自己及他人的良知,“忠恕一贯尽读经”,所谓“忠于人性,体贴人情”,则“天下归仁焉”!(20150121初稿,20150410修订)


按:本文实为判摄,非为立异。相信经过先生讲阳明心学,会有更多人能明白此意。

附:老实大量之标准,当然是超越的原则,不能形式地看。


不过,这个超越的原则,当以“心即理”为本,就是尽心尽力之积极胜义,推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让事事物物归于正。


若考虑照顾那么多现实情况,表面上是灵活不死板,实则把人心看死了,已属外求他律,心力愈弱,胥溺失本。(20200506补记)

延伸阅读:

   1.冯文举:成人读经带班教学札记三则

   2.师范班开班仪式讲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这个地球

   3.冯文举:读经宣导问题三则

   4.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领导人的远见

   5.传统语文教育集中识字的现代意蕴

   6.冯文举:从孟子性善之旨浅谈中华文化复兴之基础在读经教育(在香港孟子学院成立典礼上的演讲)

   7.天时地利,在于人和——记“论语一百”上海营

   9.“道中书院”释名暨logo设计创意

   10.去病不去法——牟学心得

   11.朱子工夫“艰难”说别解

   12.心就是本,就是力量;读牟著,发现那个力量的源头

   13.最高明的实践——牟学心得

   14.若无所见,何以自立——略论仁智和圣贤

   15.道中书院冯文举牟学心得分享笔记(二次修订)

   16.冯文举:纯读经、只是读经,真的不够吗?到底谁把人生看死了?

   1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读经教育的“三好学生”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河南道中书院简介,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