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珂:智慧大语文——剖析语文教育玲珑迷局,开辟母语教育新愿景

宣导中心 道中书院 2022-05-22



01



杜珂:智慧大语文——剖析语文教育玲珑迷局,开辟母语教育新愿景


山东临沂杜珂老师2020年道中书院三场演讲精彩汇编版文字整理:王欢锋 李青泽(2020/10/11)修订:杜珂(2020/11/08)按:2020年7月29日暑期校长班8月1日暑期教师班演讲集锦:

【开场铺垫】

1.刚刚给各位校长和教师看了一个视频,视频是我们为了探寻语文教育真谛寻访了三十几位读过传统私塾的老先生,这是其中一位老先生在讲述他当年的私塾教育经历,给大家看这个视频目的是为了引出我们今天的话题《智慧大语文的探索与实践》。

  2.首先解释下什么叫“智慧大语文教育”。我们普通的语文教育通常是指以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的语文教学。对于绝大多数语文老师来说,上语文课就等于去处理语文教材。八十年代河北有一位张孝纯老师提出了“大语文教育”的概念,就是语文课堂要从语文课本中走出来,走向广度的阅读。2000年左右,我也做了些大语文教育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达不到我想要的理想的结果。后来接触读经教育,我认为这才从根本上解决了我的教育困惑。读经教育又叫做智慧教育,所以我就提出了“智慧语文教育”的概念,但我觉得仅仅叫“智慧语文”还不够,还不足以概括体制内语文教育的规律,所以我叫它叫做“智慧大语文教育”。


  3.这个概念是我今年面对道中书院各位校长和老师首次提出来的,它标志着“智慧大语文教育”理念正式出台。以前我的题目是《智慧大语文教育——让学校教育有意义》,今年改成了《智慧大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路径》。

4.为什么要改成这个副标题呢?我最近读了一本书——上海师范大学郭开平的《语文八论》,深受启发,我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建国几十年来,我们语文教育一直采用一种教外语的方法来教我们的母语,采用分析外语的方式来分析汉语并从中寻找出规律作为教学内容,我以为此法不可取,因为汉语作为母语有其特殊实践性。汉语属于孤立语,外语属于曲折语,非形态型语言,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外语教学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母语。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们首先要确立一个观念,就是语文教育首先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有母语教育的特点。所以我在这里进一步厘清“母语教育”和“语文教育”这两个概念,只有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走出“少慢差费”的怪圈,步入快车道。

  5.智慧大语文教育也可以称作读经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关于这个话题,教育部是有一个说法的,就是如何才能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典和现有语文课程的关系。虽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在学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原典如何和现有课程有机融合这个课题,在实践层面依然是个大难题。

6.问:“文中子是如何人?”    

先生曰:“文中子庶几‘具体而微’,惜其蚤死。”    

问:“如何却有读经之非?”    

曰:“读经亦未可尽非。”    

请问。良久,曰:“更觉‘良工心独苦’。”——《传习录》

以上是我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有所触动的几句话,后来写了一首打油诗表达我实践读经教育与语文教育融合教学的心境:

一夜寒蛩声不断,明窗秋雨梦缠绵。闲情若许瑶琴寄,露重更深难掩弦。

这是化用了岳飞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实际上实践读经教育有时候会有一种孤独感,到现在读经教育实践者依然是小众。

  7.最近读《孟子》有段话很有感受: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8.温州季谦先生“儒家心学传统与王阳明致良知教”讲学参学有感:

先生一恸为阳明,孽子孤臣叹零丁。五溺三变存骨血,圣学再传王者兴。

读经教育背后的义理其实就是儒家的阳明心学,前阵子有个老师问我说:“杜老师你读过那么多书,对你影响最大是哪一本书?”我说:“如果前期来看是苏霍姆利斯基的著作,现在我觉得是王阳明的《传习录》。”那个老师就问我,如何读《传习录》。我说你要先把《四书》读100遍,然后才有可能读懂《传习录》——这个懂不是懂它的字面意思,知识层面的懂,是切己体察的懂、智慧的懂。


9.一位家长的反省:反思这么多年,我们的所谓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我们对教育都是门外汉,只是我们本能地觉得不应该用绳索把孩子捆得太死。终于有机缘我们认识了一位良师,他建议我们和孩子在暑假里诵读儒家经典,精研传统文化,并开列了一个书单给孩子,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的心灵。暑假里儿子的出言不凡,让我感觉他确实有了深度的思考。

记得暑假里读《易经》时,孩子很气愤地对我说:为什么这么好的书不早让学生看呢?以前让他看书,不可能。但这个暑假,几乎每天自己早早起床读书。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以前真是太荒废时日了,太随波逐流了。我们都听得一愣一愣的。

10.2017届初中毕业生宋雅宁同学高考之后总结读经典给自己人生带来意义(该学生2020年高考总分582分,语文118分):

初中三年读的《论语》,对我来说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首先是在学习上,高中三年,我对文言文一直没有投入太大的精力。但靠着初中的底子,文言文一直都还不错。分科之后选了政史地,这表面上似乎和《论语》没什么关系,但我觉得其中有某种精神联系,感觉儒家的精神一直是贯穿在学习的始终。所以政史地三科,我觉得一直比别人有种优势在里面。

其次在培养人格方面,论语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也应该是学生具备的。比如我们高中一直在写的作文,文章的主题一般都是一些勤于劳动、热爱国家或者奉献社会。只有你思想先正确了,你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作文吧。而有的作文的主题,需要我们有正确的三观才能发现体会。

  以上都是铺垫,以下进入正题,为大家分享我的语文教学和读经教育融合实践之路。

【引言】

  11.我们都是老师,我们可以看到,从小学三四年级以后特别是到了中学,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学生们确实看起来无精打采、呆头呆脑。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要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做一个反思和剖析,找到它的症结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这就我要分享的——《智慧大语文的探索和实践》。


  12.河北张孝纯老师提出“大语文”概念,是希望语文能够走出以单纯的语文教材为载体的狭隘的空间,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和范围,实现语文教学的“举三返一”。我以“大语文”为题来分享,也是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大语文观念来破解当前语文教育面临种种难题。那前面为什么要加上智慧呢?中国人就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辜鸿铭称为是“世界上最尊贵的中国人”呢。而我提出的“智慧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读经”为核心的,因为经典是最有智慧的书。

【语文教育返本与开新——杜珂老师智慧大语文探索之路】

(一)、求学经历与教学探索

求学:灰暗的童年——与书为伴的小学

工作:对语文教学的怀疑与研究

生命:—个人发展的瓶颈与生命的困顿(平静的绝望)

探索:2006年开始(看了《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2012岁末北京白羊沟“论语一百”冬令营学习。2013年夏首师大中级吟诵班。2015年开始读季谦先生六五文集、牟宗三哲学著作、王阳明《传习录》——应用于语文教学。我的语文教育探索经历了艰辛的历程直到遇到读经教育才彻底找到了方向。


(二)教学之初和前十年的探索

理论基础之一、苏霍姆林斯基: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取决于良好的阅读。

理论基础之二、叶圣陶:我们想问题时,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是语言形成的过程。不是先有个空无依傍的想头,然后找些语言把它描写出来,是一边在想,一边在说话,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想的对头,说的也必然对头;说的有些不到家,就表示想的有些不到家。(王尚文教授在其《语感论》中,也有关丁聋哑人智力状況的观察的类似表述)

大语文实践效果及反思:

1、希望有高质量精神生活是人的天性——教育要遵循天性。

2、课外阅读在促进学生读书趣的转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对于初中生来说帮助不大。——教育时机要把握。

3、基本的阅读能力大约在1000万字(读20万的书50本左右。写作能力也要到2000万字以上方明显看出。——要有量的积累。


(三)第二个十年的探索和反思:

(1)第一阶段(2006——2009):课前五分钟——点缀法读经

2009届考上重点高中12人,平行班级考上18人。8年后,7人考研,一位全额奖金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新建学校,本届毕业生为建校以来第二届学生,生源较差。)

(2)第二阶段(2014——2017年)每周一节课——专课法,一本经典读完100遍后,适当进行移注。

2017届学生中考:语文100分以上一共5人,我的5班3人,6班1人,其他四个班共1人考了100分,我班占了五分之三,就读于一中物理奥赛班一人,也是我校唯一的。该生三年阅读量超百本。

这二个阶段读经效果总结:

一、大量高质量的阅读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非常明显——语言即思维。

二、《论语》等经典的诵读对学生心性修养作用不容忽视——语言即人本身。

十余年前我研究大量阅读时候,有一篇文章说,在美国,人们推崇那种善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老师,我知道,这便是中国语文学习未来的方向。

语文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大量阅读积累学生的语言,并且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中国目前学习西方,还只是停留在大量阅读的阶段,并没有意识到经典的重要性但是经典教育是不能忽视的,中国的经典起到了道德宗教的作用,类似于西方的基督教,主要是为了形成这个民族向上的精神生活和不绝的精神动力。

宗教和道德,是人精神生活的动力和文化发展的源泉,而中国的语文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大量阅读的层面,还是不能够解决一个民族精神层面的浅薄与堕落。好像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也具有非凡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生命,如果没有了精神层面的动力和生命方向的引导,他的生命将归于何处呢?

13.杜老师给即将升入高中学习同学们写的一封信:《谈谈儒家的形而上学与高中生的学习》——致临沂沂河实验学校初中部2017届5班的同学们

亲爱的同学们:

在过去三年的初中生活中,有些同学心性稳定,成绩稳步提高;有些同学读书量超过两百本,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年之后,你们肯定还会有上佳的表现……中考之后……在你们即将路入新的校门,开启新的征程之际,我再给你们啰嗦几句。

我曾听说中医讲过一件事:过去中医利用鱼腥草治疗小孩肺炎发烧见效很快,现在同样的药方往往延误病情。其原因是过去的鱼腥草长在没有污染的深山溪泉两边,现在则是由药农像种蔬菜一样在施过多年化肥农药的土地里种出来。由于土地环境不同,药性便大打折扣。


药田之于药性就像人的心田之于心性。多年的教育生涯使我确信:如果不善待你的心田,心性便不会稳定,心性不稳定,往生一生颠沛,事业无成。

现代社会的“王者农药”“娱乐化肥”已经侵蚀了绝大多数孩子的心田,又有社会、家庭甚至学校的不良教育方式,导致孩子们有的轻浮狂躁,有的急功近利……心性因人而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这“淫慢”与“险躁”就是不良的心性,最后必将导致“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的结果。


何善待我们的心田呢?《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要做到不受外物引诱,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外物所困,心田干干净净,无惑无忧无惧才会“心安”;“心安”才会做到“能虑”、“能得”,才会学有所成,人生无悔。

所以,同学们首先要以善待心田、涵养心性为第一要务。

近年来,临沂市的教育质量已有很大提升,我觉得这首先归功于社会、家长、学校和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虽然如此,目前临沂乃至全国的中小学课外阅读还存在着碎片化、浅表化和同质化的问题,不成体系,缺乏深度,偏重文学作品。

启发性语言引导人走向道德和智慧。超越现实的世界是一个理性的世界或形式的世界,由于它超越了现实生命的存在,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提升、润泽现实的生命,可以称之为生命的学问。但形而上的生命的学问非语言能够表达,需要启发人去追求形而上的体悟,促进心灵的成长。

我们需要知道:我直接感受和体会这个世界,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我们间接感受和体会这个世界,用语言。通过科学语言,我们了解以严密的逻辑阐述的科学知识;通过文学语言,我们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借助语言,我们可以抵达未曾经历的世界,完善我们的认知,丰富我们生命。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无论是“情感的”文学语言还是“直指式的”科学语言,所能抵达的是都只是有限的现实世界,而无限的超越的世界是语言抵达不到的,必须借助启发式的语言引人自悟;启发性语言是启发人追求形而上的世界的,这类语言属于宗教的、道德的语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生命的学问,在儒释道的经典中用启发式的语言记载着。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传承这种学问,开启我们的智慧。

所以同学们要博览群书,对文学语言作品和科学语言的作品的阅读不可偏废,同时还应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如《论语》等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书籍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如果你能藉此领悟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涵养心性,那就回归到我说的第一条建议了。

亲爱的同学们,未来的人生之路在你们每个人的脚下,心田的清净与否需要取决每个人自我的努力,是否具有深层次的心灵的需要和超越现实的追求,也是衡量青少年是否有志于学的重要依凭。

诸君须记: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陶渊明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第三个阶段(2017.9——2019.7)大量读经法。经过大量读经后孩子们写的作文,随机选两篇例文:

例文一:《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初中部2017级4班  吴清茹

“德为何物?”虽是短短四个字,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备感困惑。但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为我拨开了这层层迷雾,点燃一盏心灯,打开了一个七彩的世界。

似乎就是命运的必然,我何其有幸,遇上了他——一个备受争议的语文老师。我开始怀揣着一切,带着我的疑问和好奇,亦或是不安与困惑,走上了他给我指引的这条路。我的不安始于对生活的恐惧,我怕我所追求的、所渴望的将是我鄙夷和厌恶的;但又很向往那是崇高的、至上的、圣洁的居所。我很焦躁,又很迷茫,我冲不出这阻碍,却又不甘心被困在这里。

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有人说他像古人,也许那是文质彬彬的气质,也许是不凡的谈吐,总是像极了那些老先生。但与众不同的是,他这个人是风趣的,幽默感十足的。他总是在你最高兴的时候,似乎是不经意地揭示你潜藏的痼疾,提醒你莫要得意忘形,俨然一副严师做派。


每天最期特的,就是语文课中的读经时刻,一个个都端正了身子,他念一句,我们和跟着学一句,大体顺完一遍以后,便让我们自己读,我们便扯开嗓子大声朗读,他便背着手,围着教室,来回走动着,和我们一起读起来,倘若声音小了,他会抬高声音,我们便也眼着抬上去,但也有“不听话”的时候,他便吓唬我们:要不不读经了,做题!我们就赶紧又人声鼎沸。

他说他是极享受这种感觉的,我们也是,只不过是基于课本上任务基本完成的前提下,于是心照不宣的,我们的气氛温馨又融洽,十分有趣。也许你可以看见,调皮的学生在老师的背后扮鬼脸,搞小动作;认真学习的学生,不厌其烦地大声读了一遍又一遍;狡猾的学生,像模像样地对着口型,一副认真好学的样子。


就这样,读经慢慢成了习惯,每日不读它个五六遍,就觉得浑身难受,好像缺少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直到拿起《论语》时,才觉得无比心安,无比舒畅。因为在我的心中,它早已是我的精神依靠、精神寄托、精神的老师。我经常在日记中写我在读经时获得人生感悟,以此来提醒勉励自己。

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在模模糊糊的体悟中,我开始在若有若无中,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时不时地想想古人告诉我的道理,心便不觉开阔了许多。“只为求一份心安”,这是我目前最大的追寻,做一个道德的人的最开始的一步。

经,它是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宝藏,我生活道路上的阳光,是我学做一个人的追求至上道德的生命明珠。


例文二:《道法自然》   吴清茹

四月风清,天气暖融融的。因为老宅在家里,母亲嫌我懒散,驱我出去,我踱到家后的花园,和着花香鸟鸣悠然一下午。

这花千姿百态各有所好,诗作大家也为其常赋新词。可见对于花的喜爱,从古至今从未断绝。因而我便想,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会让这份喜爱在时间流逝中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得以长久地留存呢?是事物表象让人无法厌倦,还是它本身有什么特殊魅力?我试图在那些赞颂花草树木的文章诗作中探寻,也在百家论著中寻找缘由。最终,《老子》告诉我:道法自然。

在《知北游》篇中,东郭子请教庄子说:“你所谓的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处不在。”东郭子说:“一定要说个地方才可以。”庄子:“在蝼蚁之中。”东郭子:“为什么如此卑微呢?”庄子:“在杂草中。”对答:“为什么更加卑微呢?”庄子:“在瓦块中。”东郭子不出声了,他不敢再问了,因为庄子的回答越来越不堪,完全异乎于平常人想象的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就这一点指出:“这是科学家对万物一视同仁的无偏爱态度。”科学是为了求真,而庄子求真的目的不是为了深入了解每一样东西的细节,而是要将万物回溯到它的根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是要追求本。


我常常思考,为什么要万物一心。后来在《传习录》中读到: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方才明白原来是心之所向,原来不是春光明媚众生,而是众生温暖了整个春天;你赋予它新的生命,它还你心中安宁,这是人道与天道的增益。

万物的规律,我称作时间,而时间就是生命。你与万物共心,与时间同行,便是永恒。而当下即永恒。物无贵贱,人无完人,返璞归真,归于道中,得以保全;有无死生本为一体,生命本为一体,万物本为一体,道在其中矣。

此所谓“道法自然”。(写于2020年7月12日晚)

【百年语文教育发展历程及反思】

(一)清末禁八股(1901年)、废科举(1905年)、兴新学,标志着我国科举语文教育的终结(为功名)和古典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为生活、为实用——实发展为应试)的转型。

1.发展历程转型奠基期(1901-1949年):“以阅读为本位”教学范式逐渐形成——白话文教育开端基本面尚好,却以“没有成绩”告终。

2.曲折前进期(1949-1966年):“以阅读为本位” ——教学方式更加僵化和程式化。

3.困顿倒退期(1966-1976年):语文教育没有语文——“道”盛则“文”衰,走上“泛政治化”。

4.发展迷失期(1979-20世纪末):以考定教——教改有所进展,总体无大改观。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主笔者——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综述

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影响,建立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语文教育范式,提倡“求甚解”的阅读教学方法,注重文章形式的感受和探究,主要表现为四说(顾黄初):

1.凭借说——凭借国文教本

2.例子说——举一反三(提倡课外多看书籍),训练读写技能(韩军反对:举三反一)

3.目标说——探究语文形式,科学训练(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

4.扩展说——语文教材应把整本书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此说落空)

  总结:实用主义——百年语文教育思想根源


(三)张志公总结传统语文教育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集中识字阶段一一用三百千教材认识两到三千汉字。

第二阶段:诵读和阅读阶段。一般的做法是:开始教学生读《四书》、《经》;辅以阅读简短的散文故事和浅易的诗歌。

第三阶段:读写训练——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四)郭开平认为母语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区别

1、母语教育的主要特点:

(1)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方法——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从我们所采录的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先生来看,私塾的确是注重背诵基本不讲解。十五岁之前,恰是小学和初中学段,在这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段内,应该让孩子们去大量背诵、记忆,注重孩子幼年语言学习的“习得”规律,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接触”。

(2)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次序——难易无序,取法乎上

私塾教育的教材一般先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来集中正音识字(个别私塾还背诵《杂字》、《千家诗》等),随后开始背诵《四书》、《周易》、《诗经》等。私塾教育是混龄的,也有学生插班入学,便随年长的学生一起读同一本教材。可见私塾教育在教材的选择上并没有追求先易后难之序,而是难易无序,甚至先难后易,取法乎上。


(3)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举三反一,先用后理

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诵读中正音识字,背诵经典;八岁以后行开笔礼习大字,年岁稍长再开讲,集中写作。这个规律是背诵与理解不同步——先背后解,识字与习字不同步——先识后写,阅读和写作不同步——先读后写。在私塾入学的第三个年头,开始“属对”,从“一字”“二字”到“多字”。“属对”练习除了语音训练、词汇训练、语法训练之外,还有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作用。特别是逻辑训练是当前语文教育极度欠缺的。写作训练所用的“八股文”采用“模式化”写作,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先模仿,后创造”。

2、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语文教学教材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现在语文教育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教材顺序。所提倡的课外阅读也借鉴西方的分级阅读,引导学生依次阅读绘本、童书、改编版名著……教材编排和分级阅读貌似科学,却违反了母语学习 “习得”并无深浅难易之序的基本规律。

(2)当前语文教学教法问题:过度分析,举一反三

阅读教学曲解“例子说”,追求讲深讲透,将语文视为“技能”,试图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学好语文,结果培养出大批文字不通,语文水平极低的学生。语文学习必须举三反一,举一反三完全是误入歧途,南辕北辙。

(3)当前语文教学体系问题:读写同步,捆绑教学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识字与写字,读话与写话,差不多同步进行。到中学段,读记叙文写记叙文,读说明文写说明文,读议论文写议论文。这种“捆绑式”的结合貌似科学,实则违反了语文学习吸收在前表达在后的基本规律。

(五)教育目的——开发人性

读经教育,汲取中华传统教育之精髓,认为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针对人性,开发人性,使人性尽情地展露,使人成为一个人。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智慧大语文分进合击战略】

第一阶段(预备阶段):0-3岁(胎早教阶段)——听经典,阅名画,闪字卡。

第二阶段(启蒙阶段):3-6岁(幼儿园阶段)——熟读(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识不二字2235个。

第三阶段(分进阶段):6-13岁(一年级至初一)

一、熟读(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选)《周易》《诗经》,部分史传、古文、诗词、曲赋。

二、学习语文教材,少量阅读古今中外名著。

第四阶段(合击阶段):14-18岁(初二至高三)——移注解经,大量阅读,读写训练。


【智慧大语文操作路径——体制读经三板斧】

14.心性教育——教育的初始

初中生已经经历了十二年的家庭教育,包括三年的幼儿教育和六年的小学教育,已经是半成品,我发现他们几无可造之才。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缺乏感受力:他们的感官接近封闭,对外界事物几乎没有反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空洞、乏味和麻木不仁的状态。教授们说:大学生们也是这个状态,连北大清华的学生也都患了“空心病”了。


我们探究其原因:一是外界无聊信息占据了他们的感官,二是没有启发他们深层次的心灵需要。

第一个原因就是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反观今日社会,从家长到孩子,有谁不是为了口腹之欲、眼耳之乐等官能的刺激?过分追求物欲和神经官能的刺激,导致孩子丧失或部分丧失了感受世界万物的能力。

    15.感受力是一个人心灵愉悦的基础,是一个孩子受教育的基础。但让孩子的感官敏锐起来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的心保持活泼泼的状态,让他们体会到万事万物对于生命是有意义的,让他们明白生命的存在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生物体,更是要成为一个有内在精神的人。我们可以称做“体悟力”。

感受力是自然力,是生而知之的,可以自然形成;体悟力是文化力,是生而本有,需要学而知之,就是通过学习来启发心灵的体悟力。体悟力学习的渠道有两种,首先是通过启发式的语言——就是圣贤的经典来学得;然后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来习得。

要启发人的体悟力是不容易的,一般来说,心思越单纯,物欲越浅越好启发,就是所谓物欲深则天机浅。

16.早期的教育就像初春播下的种子,等到春暖花开之际,自会活泼泼地生长出来;等到春暖花开之际播下的种子,因为没有酝酿的时间,也许会比较委顿;等到夏季再去播撒种子,就要多耗一些工夫,否则大雨毒日会剥夺种子生长的机会。到了秋冬之际再去播种,除非心田纯净非常,否则没有生长的希望。

所以我们说:如果孩子在13岁之前还没有深度的心灵的需求,那么,孩子在13岁之后,就几乎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13岁前后是“教育终结”的年龄!(刘良华语)所以,教育的时机非常重要,和教育的时机同样重要的是心性的教育。要像保护眼睛,保护绿水蓝天一样,保护自己和孩子的心性。

总结,心性教育:简朴的生活,严格的管理,经典的浸润。

【儒家的形而上学与阅读教学】

1.语文形式分析之一:篇目与分析项

单篇一项,单篇多项,多篇一项,多篇多项

分析项:语言形式和文章(文学)形式

2.语文形式分析之二:语言形式分析项(记叙文,文学作品)

(一)修辞手法,(临沂中考说明列举常见的8种)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人物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三)句式:根据语气:陈述、疑问(反问)、祈使、感叹、特殊句式(倒装句、独词句、流水句)

(四)词语:词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语境义、主题义)、感情色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性(词类活用)

(五)标点符号:顿号、逗号、分号、句号、冒号、引号、问号、括号、破折号

3.语文形式分析之三:文章(文学)形式分析项(记叙文、文学作品)

标题,线索,视角

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夸张、讽刺、悬念、伏笔、照应、衬托、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现在语文教学是知识层面的、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学习的。逻辑思考所注意的是逻辑的形式,把一切看作是形式上的问题,当技术问题来处理。

现在的语文学习本质就是一种形式学习、技术学习。对形式和技术背后的生命的学问关注不够,甚至对语言学习的本质特点也不够关注,这是导致几十年来语文学习少慢差费的根源。这也是百年来母语全盘西化的必然结果。引发现象:母语学习的虚无主义。

4.语文形式分析的核心:

形式分析并不只注重表面,是要“透过形式接触真实”。这个真实,对我们则是“道德的主体” (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答王美奂问),而这个真实——“道德的主体”,恰是文章的核心。   

文学作品的主题或作者的写作意图背后是人、人心、心体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感及对读者道德的感召。

写文章是要教化天下的,文学的意义在于引导人走向审美与高尚。那么没有人文情怀就不可能读懂文章,没有文化的生命就不能体会高尚的情感和追求。天有天理,人有人道,都是常理常道,千古文章都在阐述这个常理常道。悖离常理常道的文章就是奇谈怪论、异端邪说。阐述常理常道的文章就是圣贤的言论,就是经典。所以不读经典就读不懂文章,因为经典和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人性的必然流露。所以,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就是要熟读经典,以立其本;博览群书,以开其用。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儒家的形而上学与应试阅读能力】

现在一线的语文教学,面向中高考的语文教学,已经发展到相对固定的纯技术操作,形成有固定模式的答题模板或答题规范,也被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所掌握。阅读理解的测试,题型相对固定,答题模式相对固定,教师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精准定位,进行模式化操作,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可获相对不错的分数。

学生阅读理解题目,首先是审题和定位,确定题目要求和题目类型,选择答题模板。现在的一线教师和辅导机构在这方面已做到了精益求精。但在另一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仅仅模式化的弊端导致学生只见毫厘不见舆薪。一线教师往往陷溺于技术操作中而不自觉,意识不到制约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还有语言水平和思维能力。

答题模板有空格,需要学生填充语言,语言贫乏的学生捉襟见肘,有的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但思维能力不足导致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其实,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都是用大量阅读来实现的。

用大量阅读方式进行语言积累,同时伴随思维能力的提高。文学语言对形象思维的形成有帮助,说理的语言对逻辑思维的形成有帮助。

有题型答题模板的答题技巧,有足够丰富的语言和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否就可以完胜中高考阅读理解呢?不能够,因为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探究。语言形式和文章(文学)形式都是意图的外在形式。王尚文说,“语感是语言意图感”。命题人和阅读者都朝作者的写作意图靠拢,即使不能完全重合,也追求相对靠拢,题目才有依据。但如何才能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呢?


一个不成熟的阅读者可以依据内容进行“贴标签式”解读,一个相对成熟的阅读者可以依靠语言形式(如词语的使用,句式的选择和修辞方法等语言形式)和文学(文章)形式进行猜谜游戏。更加成熟的阅读者根据西方阐释学的方法进行文本解读——这一般是指教授、专家和部分名师;但在一线教学中,绝大多数普通教师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应对。对于文本主题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成为猜谜游戏。所以,阅读理解最核心的能力培养就是如此艰难。只能指望学生海量阅读和深度阅读,成为专家型的阅读者才能成为阅读理解的高手。


现在有一个以简驭繁的办法可以应对这个问题:读经。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是人性共同的主题,如果读者和作者共心,共同对外物产生意动,便很容易地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

心从哪里来?从揭示人心人性的语言中来,这种语言就是圣贤的启发式语言。因为是启发心灵的语言,不是现象界的描述,所以这类语言不是明白易懂的,需要体悟。而文学语言是借助形象的,所以透过表象发现其内在的核心——作者的写作意图。

所谓千古文章是一家,千变万化的人、事、物都在表达作者对于生命的体悟,表达一个共同的人性,表达亘古不变的常理常道。而我们既然明白了这个常理常道,对于文本的解读就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了。

案例证明(一)什么原因让你对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经学子黄意诚答:我觉得可能跟读经有关系,而且因为我之前也读了很多非经典的书,后来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读书的品位。你对文学产生兴趣,这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学和艺术是一种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过程,你通过古人,还有外国的作家、艺术家,去欣赏他们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你能认识你生命中的很重要的部分,这个时候你觉得你跟这个人是心心相吸的,灵魂相契的,这个时候你就会对文学产生很浓厚的兴趣。

比如说我们历史上,杜甫他其实一读到庾信,就觉得庾信就是我,我就是庾信。其实之前并没有很多的人欣赏庾信,因为杜甫对庾信的称赞,所以庾信变得很有名。很多历史上作家对之前的作家有心灵的感应,我们作为普通的读者,如果你们产生这种感应的话你会对中文就会有很浓厚的兴趣。

案例证明(二)

她极少做应试训练,甚至语文作业都不怎么做,但酷爱阅读和练笔;在海量且高品质的阅读和数年每日不间断的练笔中,她轻松地觅到了高分之道。

特别是令大批考生头疼不已的阅读题,她就总结了四个字:含道映物。

“道”即作者的要表达的意旨,“物”则是表达意旨的载体,包括选取的物象和种种语言形式等。当你真正读懂了文章,弄清了“道”与“物”及其联系,无论命题怎样变化,都难不倒你。这哪里还需要那些教辅和“名师”总结的条条框框的技巧和无聊的操练?如此宝贵的时间,认认真真多读点好书好文章不行吗?——阅读题,最大的技巧不过是“读懂”而已。

按:2013年,北京考生孙婧妍以148分的成绩成为北京地区高考语文学科第一名。在《语文于我——一个高考学科状元的思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10期)一文中,她谈到了自己的经验。

考试秘笈:用心体贴:1.作者的写作意图:扫描式读书法(第一遍):内容和意图(写了什么)——形式分析(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2.命题者的命题意图(第二遍);3.阅卷者的阅卷意图(答题)

一个成熟的具有文化生命的阅读者,必然能够和作者共心;

一个深刻洞察命题规律的应试者,必然能够和命题人共心;

一个聪明的有良知的应试者,必然会和阅卷者共心。

附:智慧大语文自学辅导法(中学)之习惯态度养成(部分)

1.分析研究字形,2.随手记笔记,3.熟读成诵,4.养成每日必读书至少一小时(假期至少四小时),5.查阅书籍资料和字典,6.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7.用研究的态度学习语文,8.主动求知,对于学习的内容及时复习反思,发现疑点和疏漏,以达到理解并融会贯通,9.学习一个作家的作品拓展到其作家的其他作品,进而拓展到同时代的或相同风格的作家的作品……


编者按:以下为2020年3月10日“星光大道”直播课分享摘要,原题为《读经教育与中考作文》

(一)读经教育与中考作文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

案例分析:2019年中考备考作文(50分)

每个人都有一双眼,每双眼里都有一个世界。每个人都信赖自已的眼,以为自己眼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以为别人看到的也是一模一样的世界。

就是同一个世界,不同的人还是看到了全然不同的景象:朴实的人看到生计,精明的人看到机会;困窘的人看到绝望,浪漫的人看到希望;商人看到利益,官员看到愿景;……而你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世界,……

请以《不一样的世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作文解析:

两层学问——世界有两层:超越界与现实界

知有两层——德性之知(形而上)与见闻之知(形而下)

理性有两种: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

我看了一些这次中考作文的满分作文,大多是从多角度、多视角发现不一样的世界。而读经孩子怎么写?他们知道世界有两层:超越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古人谁会写的最好?当然是庄子了,因为他是逍遥,那是精神绝对的自由。读经孩子会用立体思维去看平面的世界,你在平面世界再怎么挖坑,那个坑也还是在平面世界里,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不一样。


例文一:不一样的世界一轮模拟考试成绩公布后,我趾高气扬地哼着小曲打开了家门,妈妈见到我也有点夸张地说:“儿子,你太棒了!”我装作不屑一顾:“不就是个第一嘛,下次……”“下次要小心……”爸爸喝着茶水慢悠悠地说。用同学的话说,我现在走路都有点横着走了……信息考试结束了,我竟然看错了好几道题意……我一下子懵了,一直到放五一假还没缓过神来。在懵懂中,爸妈把我带到了西岳华山。坐缆车上到了华山半山腰,我们向顶峰进发。石阶顺着山崖盘旋而上,耳边是呼啸的风,嶙峋的峭壁上布满了一片片青苔。山间的密林和近在咫尺的云构成了一幅水墨画,雾气在这画中回荡。人如同在虚无中穿梭,每走一阶,都会冲散一朵云。行至长空栈道,我几乎是背贴着山向前行进。远处的一座座大山尽收眼底,脚下是一棵棵青葱大树。站在南风极顶,莽莽苍苍,危峰兀立,仿佛一抬手就会会捅到天。云雾簇拥着我,众山匍匐在我脚下,仿佛有“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感觉……突然,我的目光停驻,在极峰中央,一泓潭水静陈于斯,清澈的水中略映着蓝天白云的倒影——仿佛盛着一方天地。我到过的名山大川,最高峰无不如尖刀般直插云霄,可只有这华山南峰的峰顶,是一方清潭,身处高峰却下凹……虽三米见方,历经寒暑,却不溢不涸,默然存在。这罕见的“仰天池”,必是观尽了山河变迁,朝晖夕阴,才盈则自亏,高则自下……正如老子所说:高则下,洼则盈!观华山仰天池,顿悟人间万事的道理:成败相依,物极必反,祸福为伴,盈虚消长,往复循环。细细体味这方池水在华山主峰长存的智慧,似乎骄矜的心沉静了下来,沮丧的情绪也平复了。下山路上,游人如织,雾气愈发浓郁,山路愈加艰险。我攥紧拳头,侧下身子,细细体会每一个向下的步伐:比上山时更要沉稳有力。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指向前方:山腰上,云雾散开,豁然开朗。一只雄鹰飞过,随我的心翱向更远的地方。闭上眼睛,沐浴在云雾中,默默倾听如万马奔腾般呼啸着的山籁风声。

例文二:生命之源                        

“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高山流水浑然一体,山因水而巍峨,水因山而清澈;山有状而水无形,山有头而水无穷;一山一水,一静一动,仿佛君子,仁智双彰。美丽的喀纳斯湖的倒影中,不只有云雾缭绕、层峦叠嶂,还有树木花草隐现,鸟兽虫鱼出没,生机盎然。湖边的小山村白哈巴,泥墙草顶掩映在红花绿树之中,流水潺湲其间。秋日的树林,枝繁叶茂,沐浴着晨光,笼罩在雾霭中。我曾经长时间在沂河边徘徊,不是沉迷于迷离的水色,而是羡慕水中的鱼儿:它们是自由自在的,而我仿佛被许多无形的绳索捆缚。终于有一天,妈妈发现了我的异常,爸爸也急忙从新疆赶来,给我请了假,来到了这里——只带了一本《瓦尔登湖》。面对喀纳斯湖,一种辽阔而宁静的心境随湖面一同打开,一切美得刚刚好,纯净得刚刚好,灵魂深处的污垢被涤荡得失去了踪迹。如同静心聆听《卡农》,快乐的时候会感到忧伤,沉沦的时候看到希望,当你静下心来,敞开心扉,认真地去感受自然,去感受万事万物,你就会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恬淡和愉悦,发现真正的自己。村落周围,溪水很清,总是有游鱼逆流而上,一次又一次被无情的水流打回原地,却总是不改初衷,尽管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它从不放弃!据说有些鱼儿一定要到上游去产卵,这得经历多么大的艰难险阻。“故善响者不于响于声,善影者不于影于形,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总是要回溯源头,总是要不忘初心,不为回声扰乱耳目,不为倒影迷惑心神。世间万象,变幻多端,若为万物的纷繁而牵绊,恐怕一刻也不得安宁。若是能够发现在万物的纷繁之中,有一个隐秘之所,它让你自知自省,重获宁静,“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保留一份生命的元气,自可无往不胜,无往不克。孟子说:“源泉滚滚,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在喀纳斯湖边的这一刻,我找到了生命的源泉。

我们老说孩子懂什么呀!你老拿低度的文化让他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却不知孩子精神上的需要,精神上的痛苦。曾经有一个读过《孟子》的高一学生说:当我读到《瓦尔登湖》中一句话:此生我将确定无疑地走向绝望。我流泪了。后来我读经时又一次流泪了,因为经典给我带来光明,此生我将确定无疑地奔向光明。


(二)中考作文之病——“虚”“寒”之症

“虚”症:内容空洞,缺乏实质内容,空泛抒情或议论。“寒”症:内心冷漠,缺乏真情实感,拼凑成文。

(三)作文导向

临沂历年中考作文题目:

2005年:1、以“感悟自然”为话题(心灵与自然的对话);2、“_______的瞬间”或“瞬间的_______”(心灵与经历的对话)

2006年:1、“我_______,因为我_______”(心灵与经历的对话);2、“坚守_______”或“放弃_______”(心灵的抉择)

2007年:以“每一种草都会开花”为话题(心灵与经历的对话)

2008年:“从_______中学习_______”(心灵与经历的对话)

2009年:“走出自我小天地”(心灵与外界的对话)

2010年:“不该丢失的_______”(心灵的抉择)

2011年:“守护诚信”(心灵的抉择)

2012年:“倾听”(心灵与外界的对话)

2013年:“走在路上”  (心灵与经历的对话)

2014年:那一段_______的时光(心灵与经历对话)

2015年:“那一支春天的歌”(心灵与经历对话)

2016年:1、“他(她、它)让我感到”(心灵与外界的对话);2、“我们一起来”(心灵与经历对话)

2017:以“借我一双慧眼”为话题(心灵的发现)

2018:以“生活中的小事蕴含道理”为开头(心灵与经历对话)

2019:不一样的世界(心灵的发现)

2020:做好自己(心灵与经历对话)

总结,临沂历年中考作文提炼:成长的体验、内心的感悟、心灵的成长。


例文分析其一:2016中考备考作文《我们一起来》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日复一日的作业,日复一日的听课,我就像一只被上紧了发条的陀螺,日日转个不停,疲倦不堪,直到遇见他——那个八年级时转来的同学。

(一)

初三第一次测引体向上,我像个大钟挂在那里,任我怎么摇摆也一动不动。他也一样。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别灰心,我们一起练。”体育课上,我们仔细听体育老师讲解,互相加油鼓劲。原本柔软的手掌上磨出了厚茧,肩头也慢慢变硬。“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从只能拉一个,到了能拉七个,拉九个。虽然进步明显,但还不够。之后,我们每天都刻苦练习,那个曾不可一世的单杠,一次次被我征服。终于,在体育中考中,我们拉到了二十五个。老子有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不奋斗,不拼搏,你永远不知道你到底有多强。走一步,再走一步,怎能让失败蹉跎了梦想,再走一步就可铸就辉煌。

(二)

“昨天作业可真多!”我揉着眼睛,把历史作业摊在桌上。他看着我的作业,笑了起来,然后拿过他的作业给我看:每道题目后面只有几个要点。“这么简单?”“会的不用写。”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果真,每次老师提问他的时候,他都口若悬河,每有创见,让老师都赞叹不已。其实我很不服气——直到我见到他的书房……

他的书房里有一个大大的书橱。文学、科学、哲学、历史各种门类都有。每个周末,我们都用最快的速度写完作业,然后就沉浸在这浩瀚的书海里。《万历十五年》带我们领略明朝的历史兴衰,《理想国》引我们走进古希腊哲学,《平行宇宙》让我们了解宇宙的奥秘……要说最喜欢的,还是《孟子》。我们把书中的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它让我们学会坚强,学会变通,学会生活。等到几十年后,再想起其中的几句话时,便会有不同的体会吧。

我们走进了书籍的海洋,走进了文化的神圣殿堂。我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三)

书斋里的生活并不让人厌倦,但美好的春光岂能荒废?我们一起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的芬芳。特别是一场柔雨过后,青草更青,银杏树下,火红的花正热烈地开放。温暖的阳光泼洒,布谷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眼前一切是那样的活泼,那样的令人神往。

《瓦尔登湖》告诉我们:“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春光)便光明起来。”

不是春光唤醒了我们,是我们唤醒了春光。当一切景物都活泼起来,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活力。

我们走进了自然,打开了封闭的心灵,“一切事物都必须生活在光芒之下(《瓦尔登湖》)”,包括我们自己。

好像一切都那么自然,但又那么不可思议;好像就是一个瞬间,但又恍若重生。

就像凤凰,不曾浴火,却已涅槃。

这篇文章的主题,在题记中引用《中庸》的句子已经揭示:人的改变不来自外力,而是内在自我的改变。需要浴火才能重生,那是需有依凭的,据《中庸》所说的人用本心的善根善性来改变自己,那是以简驭繁的。学生对性善的体会,让作文呈现了不同的风貌。

例文分析其二:临沂市2017年中考作文

写作表达(50分):一位作家到一所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播放了迪士尼推出一个生态记录片。片中成千上万的旅鼠跟着前面的旅鼠往前冲,经过沼泽、树丛,最后奔到一处悬崖,悬崖下面是大海。前面的旅鼠跳下悬崖,后面也跟着全部跳下。

看完片子,作家问孩子们有何启示,孩子们回答说“不要盲从”。可接下来,作家告诉孩子们那个片子是假的。孩子们顿时目瞪口呆……

生活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总有些现象难辨真伪,总有些事情出乎意料,总有些人难识真面……对此,需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

请以“借我一双慧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例文一:兰  宋雅宁

三年前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一份优秀的成绩,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每天只是重复的生活,对于那时的我来说,看着窗外发呆一下午。也远比在教室里听课有趣得多。

直到我遇见了那个小院,那片花,那位老人。

她是我们村里的一位怪老太太,别人家的老太太总喜欢到各家去串门,反复“咀嚼”着自己或他人的家事。她却不,她只是寻一处安静的地方绘画,或是在自家的小院里侍弄花草。许是因为她身上总带有一股淡淡的香气的缘故,我对这位“怪老太太”总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一天下午,我路过她家的院子时,看见老太太正在给几株“草”浇水,耐不住心里的疑惑,不禁出声道:“草还要给浇水吗?”老太太听见了我的声音,没有斥责我的无礼,只是笑着朝我招了招手,示意我过去,和蔼地对我说:“这可不是什么野草,这是兰花,也叫兰草。是花中四君子之呢!”“哦?它是花吗?”我又问道。“当然了,古人对它的评价可是很高的,《珍珠船》里说‘世称三友,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唯兰独并有之’兰的地位可是很高的。”“它也有香气吗?”“当然啦,古人也曾说过‘兰之香,盖一国’,兰的香就是国香啊,在所有花中,它的香最妙。”老太太一脸骄傲地说着,仿佛自己就是那些兰草似的。听着老太太的话我对这小小的兰草,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接下来,老太太又给我讲了好些关于兰草的故事,经过一下午的相处我不禁喜欢上了这可爱的老太太。

后来妈妈告诉我,老太太本来是一位美术教授,儿子丈夫都因病去世了。老太太退休后,决定到农村里来安度晚年。


我问过老太太,为何如此偏爱兰草?老太太只是笑着说:“因为兰草是美丽的象征啊,它初长的时候,像极了一株野草,别人也以为它是,但它自己知道它不是。它明白自己是高贵的君子之花,能开花,有王者之香。就为此坚守,不忘初心。老太太我也想做个像兰草一样的君子,坚守初心。小丫头也要努力啊!”    

听着老太太的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行为。既为自己的虚度光阴而后悔,又渴望成为一个像老太太像兰草一般的人。

现在的我,早已不是三年前的模样了。心怀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进,努力的做一个像老太太一般,像兰草一般的人。

每当我看到窗边的兰草时,总能想起老太太对我的教诲。是的,心若兰兮长不改,气若兰兮终不移。我相信终于一天,我也能成为一个拥有王者之香的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下午的相处,我不禁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老太太。 

教师点评:初心即是本心。发现人生的本来面目,发现本心具有的内在的追求。该生中考语文103分,本校最高分。2020年语文高考111分,总分583,超一本分数线50分。“慧眼”一般的学生就理解为不要受骗,而对于读经的孩子就是用慧眼来发现内心。学生作文要过“三关”:语言关,材料关,心灵成长关。而第三关不好过,别人教不出来,只有通过读经,靠自己去体悟成长。

例文二:开在心中的花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三毛

每次上学,总要走过那条微黄的土路。清晨,可以闻见大地散发出清新的泥土气息,看见院落中嬉戏的孩童……最期盼的,还是那株总是安静而迅速地如约盛开的玉兰树。

去年冬天,奶奶骨折,妈妈每天忙里忙外,也顾不上面临考试的我。我也和周围的同学一样,面对未可预知的未来,陷入了迷茫。

日子在浑浑噩噩里过去,倒春寒的这几天,我瑟缩在羽绒服里走在路上,忽然闻到一阵熟悉的清香。

那株玉兰树,长在一个农家院落的门口,枝丫光秃秃的,花却极为惊艳,一树洁白,像不施粉黛的少女,素雅干净;微风吹来,花朵轻颤,暗香浮动,“螓首不言披晓雪,麝脐无主任春风。”


我站在树下,呆呆地注视着玉兰花绰约的身姿,玲珑似白玉雕就,鹤翅般的花瓣已绽开几分。我不经意向院落中看去,大门里一位男子杵着一只拐杖,帮农妇把袋子提起,放到三轮车里去。一个小女孩在院子里拿着风车跑来跑去,开心地玩耍着。农妇看到我,冲我笑笑。我说:“这花每年都在春天最冷的时候开。”“是呀,”她一边提袋子一边说,“我嫁过来那年孩儿他爹种的,因为我的名字就叫玉兰。”院内那位男子抬起头,憨厚地冲我点头微笑。“这棵树从栽上那年就开花,每年都攒足了劲儿地开……”她爱惜地摸了摸玉兰的树干,仰脸看花,黑红的脸庞洋溢着幸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即使不如桃花鲜艳缤纷,即使就如玉兰素朴无暇,年年如约开放,如诗如画,不曾有丝毫褪色和懈怠,不曾减弱当初馥郁的芳馨。

看着门前的玉兰树和幸福的一家人,我不禁生出对这个春天最真切的爱慕。

一个普通的农妇,命运不曾眷顾她,可是她依然乐观,依然骄傲,爱意满满,恰似那芬芳盛开的玉兰,无改最初的承诺和期许。想起对未来迷茫又恐惧的我,其实也不过是怕自己以后像玉兰的花期,匆匆开花又匆匆凋零。想起“如此高花白如雪,年年偏是斗风开”,愿此后玉兰在心中开放。“我投射我自己的影子在我的路上,因为我有一盏还没有燃点起来的明灯。”泰戈尔如是说。

大千世界,万千生命,我们每个人都平凡如沙,微小如尘。但只要内心骄傲着,也能在平凡的灵魂中开出美丽的花。


链接经典: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朱熹集注: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中庸第四章》去生活,既不作为天使也不作为禽兽,而是作为本性的、普通的、理性的人类存在。(辜鸿铭)
点评:这个学生读了《中庸》,挖掘出了深刻的主题。有学生认为“华山仰天池”那篇引用了《老子》中的话,很高明,而我认为这篇有内涵。道家的高明只有高明,而儒家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我们不做“智者过之”的天使,就是别人打你的的左脸,你再把右脸给他;也不做对“道”理解不了也做不到的“愚者”,而是只作为本性的、普通的、理性的人的存在。平凡的夫妇虽然普通,但却能在平凡的灵魂中开出美丽的花,她乐观、充满爱,这难道不是我们向往的生活吗?文中夫妇很普通,作者却从中挖掘出了深意,没有经典的启发是做不到的。

附:2019年河南中考作文题目

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时钟对指南针说:“什么时候你都指向南方,真是太固执了!”

指南针微笑着回答:“如果我像你一样不时地指向不同的方向,早就被人当垃圾扔掉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构思提纲:时钟与指南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变与不变—→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前赤壁赋》)—→变化的是万事万物,不变的是恒久的天道。—→瞬间即是永恒——当下即是—→人生至乐是体道,人间至味是清欢。


(四)高中作文案例:

山东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例文一:且念初心  烟台二中高2013级11班 王心诚“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小孩想要分辨两者不同,却扯断了枝条,然作为食物,茎叶纠结又有何大碍呢?既然当初种植之时是为取其实而啖,那么在生长过程中就该不忘初心,顺其自然,不应因现状复杂变化而改变人生前行的方向。且念初心迎浮世。如果曾点不能念初心,而是在乱世中易志与其他弟子一同去佐君治世,那么又怎会有让孔夫子也不禁赞叹向往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境?如果庄周不能念初心,而是弃竿濮水岌岌乎追随两位大夫投奔楚王,那么又怎会有曳尾于涂中的乌龟在清风夜唳中欣赏孤月的妩媚?我想,我面前的人生之路上也必然充满着劳苦与诱惑,而我愿自己也能不忘初心,顺其自然,铭记着曾与上帝约定过的那一方晴好,坚定着信念不改的脚步,执着于终将到达的彼岸,如瓦尔登湖之于梭罗,如悠然南山之于陶潜。且念初心看人生。林清玄曾说,一尘不染不是没有尘埃,而是尘埃任它飞扬,我自做我的阳光。我想,我也该是如此,不是处处企盼着一份完美的生活,而是在尘埃累累中亦能不忘初心,双眸清亮,无论春雨夏雷秋霜冬雪,都能认得清我所选择的道路,然后掷地有声地走下去。因为我能清楚地听到那春风十里,因为我能清楚地看到那陌上花开。且念初心守信念。世界飞速运转,人人都恨不得自己能一个劈成两个用,我却听闻“内联升”纳的布鞋底子九十多道工序至今一道未省。教育大业,应试机制,我们不得不承认分数依然是一项衡量标,然我亦听说四川某状元不想做“普通人”却不知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而沦为街头流浪汉的故事。我想到了我们身处的世界,这个日益浮躁而喧嚣的世界。也许,最初我们只是想在闲暇时静静读些书记录些心灵感触,可是看到微信朋友圈里各种疯转的晒旅游照片晒美食等就按捺不住想要一起跟风;也许,最初我们只是想轻轻握着心爱之人温暖的手并肩躺在浅夜清香柔软的草地上一起看繁星点点,可是拿起智能手机时又禁不住放下她的手开始专心刷动态……我想,我真的该守住初心,不应因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当心际杂乱之时便抬头望一眼窗外那永远永远春绿冬白的老榆树,轻吟木心的《从前慢》,诚诚恳恳,心无旁骛,顺其自然,初心不负。且念初心,瓜藤豆须依然纠缠着慢慢生长,一切本就是最美好的模样。“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梵天世界最精美的作品。”——《瓦尔登湖》

    例文二:道法自然  

当庭院中的儿子纠结于“丝瓜藤还是肉豆须,这是一个问题”的争论而扯断了茎叶时,父亲用简单的话语道破天机:无所谓种类,照顾、采摘即可。看似平凡的故事却自有一番深意——顺其自然方为意义本色,揠苗助长得到的不是麦穗,而是后悔与哀叹。天道自然,万物有真:春去秋来,夏冬往复,鸿雁南飞,弦月摇树……正是由于自然的规律我们的双眼方才有幸体味这一世的繁华与落寞、盛放和凋零。我们的心海,也因此多了向往而抹去空白的存在。无论是“任外界狂风骤雨,我自岿然不动”、赋予人宁静遐想的风暴眼,还是普罗旺斯那片可与璀璨星辰媲美的薰衣草海洋,亦或是磅礴壮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它们无一不是自然演化的产物。“无心插柳柳成荫”,顺其自然可造浩瀚盛景,将腐朽化为神奇,将倾盆绎成磅礴,将那平凡,渲染出永恒的礼赞。
梭罗曾云:“一株植物若不按照天性生长,便会死亡,人也是一样。”红尘万丈、物欲横流的时代更需要一份“顺其自然”的平和。也许你会看到将慈善当做儿戏、泡在冰块和热水的混合物里只为炒作的陈光标,也许还有为了所谓“清洁和科技含量”远涉日本购买马桶盖的游客,或者是微信朋友圈里发布谣言的不切实际的公众号……但请依然相信,那些出格的行为有违本心的准则,留一份淡定、于无奈时叹一句顺其自然才是纯真。纵然烟雨迷蒙,也要让双眼清亮;纵然人生终无法纤尘不染,但心却可以清澈透明。如此和尘世保持一段足以产生美的距离,便可轻触到妥贴在烟火中的那份暖。不禁又想到一个故事: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小和尚着急撒籽。“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草籽边撒边飘。小和尚遗憾草籽的飘落。“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撒完草籽,飞来几只小鸟啄食,小和尚急得跳脚。“没关系!”师父说,“随遇!”半夜一阵骤雨,一大早小和尚感慨草籽被冲走。“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后来,光秃的地面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手舞足蹈。师父点点头:“随喜。”
“随时、随性、随遇、随喜”是顺其自然的最高境界,它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感悟:世间万物,须有血有肉,有浓有淡,有远有近,方为美;人生,需有悲有喜,有高有低,有苦有乐,方为全。不追逐,不强求,不失落,这些不是全部。最最重要的,是换一种方式对待事物,用“顺其自然”的箴言磨砺心海菩提,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时再去琢磨世间,之后你便会发现,粗茶淡饭或是擦肩而过的笑靥,都是真诚质朴无比自然的幸福。

这两篇作文我称为“一儒、一道、一梭罗”。不读经是挖掘不深刻的。

例文三:草原   临沂市沂河实验学校初中部 张一鸣  

广阔的大草原,有多少虚假和真实!在“咩咩”声的天地间,在那奔腾的身影中,“我们的人性难道还要狗来看护吗?我们是龙的子孙,还是狼的后代?”

广阔的天空下,白云朵朵,我的心儿似乎也在其中飞扬了。看那洁白的蒙古包旁,有一位老婆婆,她的马儿在槽中安静地吃着草,羊儿也乐在其中,这是幸福的安宁,还是灾难的前兆?我想,我们应该去看一看。

从远处的荒漠中,疾疾地奔来一个骑马的身影,马儿在烈日下,显得有些瘦弱,那个蒙古人,该是死里逃生吧? 没错,他是一个逃亡者。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去想,但要看他奔向何处。

老婆婆有一个儿子,也许是生了病,不能再像正常人一样劳作。家中的一切,只能由这位老婆婆料理。这位年迈的老太太,还奉着当年“一代天骄”所赠的金牌。几代人,都没有遗忘他的恩泽。


那位不速之客到了。他的脸色煞白,形同死人,只有口中还透着活的气息。老婆婆急急忙忙把他从那匹瘦马上拖下来。半日后,他活了过来。老婆婆的儿子拿来食物,虽然他走起来趔趔趄趄,但那种属于蒙古人的豪放、热情和好客,促使他去好好地招待这位并不相识的人。

几天过去了,这位陌生者慢慢地恢复了元气。但他却贼心不死,趁着老婆婆和她的儿子离开的档口儿,急匆匆地逃离了!当老婆婆发现自己祖传的金牌也消失不见时,恍然大悟,只好深深地叹了口气。

他在奔跑,仿佛害怕那位老婆婆和她病残的儿子追上来。身为蒙古草原的一份子,他当然知道他们娘俩的生活之艰难。他跑着跑着,突然一股负罪感的泪水,从眼睛里流了出来。他想起了母子二人对他的百般照顾,他怎么能这么无耻、这么忘恩负义。他停下脚步,猛地转回头来,向着那个蒙古包的方向,走去……


那蓝天下,依旧是老婆婆的身影,当她再次看到那位陌生人时,惊讶万分。而那位陌生人,满脸泪水,走向老婆婆,如同罪人那样跪倒在她面前,双手颤抖着,将原物奉还。但是,老婆婆并没有伸手去拿,而是急急地转身跑进蒙古包,把新鲜的马奶和刚做好的干粮包了起来,递给他。那浪迹天涯的人呀,不知该说什么,只是满脸泪水,呆呆地跪在那里,双手颤颤抖抖地接了过来。在他的心中,只剩下了自责与感激。

野马奔千里,终有家可安。那如天空般清澈的心灵,又是多么的伟大!(本文写于2008年,连同以下的创作心得一起发表在《作文指导报》头版头条)

【创作心得】情由心生

自然,是生活之美,我们就因为缺少那自然的恬静,才变得更拘泥于社会这定格的空间里。

既然是出于内心的表达,我想,就应如美酒一样令人陶醉,如鲜花一样色彩缤纷。这样的表达,又何须去刻意的修饰?只有它带给我们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将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用爱去感悟,然后描述出来,让它给人带来温馨、舒畅,我认为,这才是作文的真谛!

每寸土地都寄托着我们的所思所想,每一段落都为下一步做好精心的铺垫,你的心血就筑就了这一个个四四方方的梦想,让思绪在其中飘扬。紧皱的眉头上刻着你深深的思索,在不断的碰壁中寻找自己真正的出路,这是为使我们的结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篇作文,为了使它在娓娓的叙述中包含真正的含义,就一定要细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就像书中所说,“不是没有题材,而是没有语言”。不管你身处何处,只要想写,就一定能写出来,但关键是要用心观察体会我们的生活!

语言的平凡决不代表思想的平庸,或许在现代这个匆忙与浮躁的世界里,没有一个能吸引人的亮点,是无法让人们注意到的,因此,我们的语言就成了一个最基本的发射点。故而去追求,但这样又会出现语言生动而内涵不足的问题。因此我想,一篇真正的好文章,全在于内心的真情流露,是真情的具体写照,有感而发!


人是经不起时间的冲击的,从单纯到狡诈,从愉快到烦闷,从理想到现实……我们还能忍心丢弃多少值得我们期待的东西?会不会连善良也只能在《论语》里才能找到?

生活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生活又是困难的。但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就能做到,只不过,我们缺少信念和内心而已!

一篇好文章,要有神性。有高远的道理、理想和追求,就称之为神性。

例文四:爱·木香花   王薪程

它顺着墙长上去,沿着花架遮了半个院子。每逢花期,上面开满了雪白的花。高处新生的枝条因花过多,从上面垂下来,把低处的枝条压得更低了。

妈妈爱花。每逢春夏之交,她都要剪下几枝,插到花瓶里,香盈满屋。幽香中有一种让人难以割舍的味道,这味道是我熟悉也是我喜欢的。

我不是一个令人省心的孩子。九上期末考试考砸了,妈妈气得用家法惩罚我,忽然晕倒在床上。接着,她被送去了医院。

第二天,我去医院看望我妈妈。我推开病房的门,走过去,偎依在妈妈身旁。妈妈道:“还疼吗?”我抬起头,望着妈妈。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的留下了一道道深沟,在她的黑发中夹杂着几缕白发。我鼻头一酸,摇了摇头,没有说一句话。妈妈说道:“儿子啊,莫怪妈妈狠。自古慈母多败儿,妈要不对你严厉,你不成器,妈还不如早早闭眼。”我透过模糊的双眼,发现妈妈的严厉闪着泪花。妈妈又道:“咱娘俩相依为命。妈什么都没有,就只有你了,你就是妈妈的全部。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有用的人。”我实在忍不住,扑到妈妈怀里,哭了。

妈妈的身体恢复的很快,不就就出院了。那天,我在那儿写作业,妈妈执意要坐在我旁边,看我写作业。我看见妈妈那张苍白的脸,想起医院中的一幕幕,眼球不由得湿润了。我对妈妈说:“妈妈,你上床休息吧,我自己写作业。”妈妈笑了,抚摸着我的头,笑了,道:“我儿子终于长大了,不用妈妈管了。”她笑着,泪水不由得流了下来。

今年的木香花开得特别艳,灼灼其华。我想起一首诗:我是木香花,只在夜晚绽放的绝唱,用长久的香气等你回头,给你一抹温柔。

妈妈,今生木香花的香气会永远为我留驻,我会给您一生的花季和满满的温柔。

  点评:用良知体贴母爱,发现母爱的特质。为人母莫不有爱,只是高下深浅各有不同,天下事物皆然。此文中“我”承受不住母爱的压力而产生退缩畏难的想法,却又因发现妈妈是用生命爱孩子而终于醒悟。


    例文五:书生  杭州第二中学高三学生李豪逸

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此三者,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读书者可称书生,而凡世间之人,或多或寡,必读此三书,故世间之人皆为书生也。有字之书,文章著述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录。往圣先贤著经典,而后人传习之;诗仙词圣书佳句,而后人吟咏之。有字之书,乃作文章者之见闻经历、所思所想,付诸于文。孔夫子所著之《春秋》,太史公所著之《史记》,皆属有字之书也。李太白狂歌之《将进酒》,杜子美哀叹之《石壕吏》,亦属有字之书也。以文章传道义,以诗篇记良辰,此有字书之真谛也。无字之书,生活经历也。以一字概之,是为行。劳心柴米油盐,远游名山大川,皆读无字之书也。无字之书是为行万里路,如古徐霞客之游览,如马可波罗之远渡。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造物之书。鬼斧神工,最美之书乃天成。无字之书亦是平日生活,秋风卷屋,五斗折腰,利锁名缰,虚苦劳神。于困顿失意之时,读泪湿汗浸之书。披荆斩棘,最重之书乃人生。 心灵之书,思想精神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己。人即心,心即道,道即天,天人合一。人以心观宇宙,观宇宙亦是观心。陆九渊曾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灵之书包罗万象,可绝非万象本身也。康德、柏拉图之思考,于此二人乃心灵之书,而其著述非心灵之书,故此书无法外借也。心灵之书乃思想本身,发于人,终于人。凡世间之人皆有心灵之书,而此中玄奥不可言传。
文人以有字之书录无字之书,圣人以有字之书传心灵之书;学者以无字之书习有字之书,行者以无字之书证心灵之书;贤者以心灵之书衍有字之书,哲人以心灵之书明无字之书。此三书连环相扣,缺一不可。书生在世,读尽经典,而读此三书断不可厚此薄彼,需雨露均沾,相辅相成。失有字之书,则文明难以传承发展;略无字之书,则学问皆如纸上谈兵;缺心灵之书,则人生浑若傀儡木偶。幸上苍非悭吝之辈,播此三书于人间。是故世人尽能读此三书,行此三书,传此三书,故世人皆能成书生也。综合评述:中国的学问,以儒学为主流,儒家以内圣、心性之学为主流。明亡以后,风气一转,向外开,讲外王,讲经世致用,清朝三百年试图从考据的途径外开,只剩下考据;从民国到现在,讲科学,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牟宗三 《人文讲习录》

启发:现在的语文学习,讲科学的结果就是技术主义盛行,条分缕析,只见毫厘,不见舆薪,丢了大本,此谓“失其道”也。

所以,读经是固本培元,读经是返璞归真,读经让语文学习有生命的温度!

结语:经典开发人性,涵泳体悟道心;智慧活转心灵,德性光耀人生。

按:杜珂,山东省临沂市沂河实验学校教师,山东省中语会会员,临沂市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临沂市教学能手,临沂市传统文化兼职教研员和核心组成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多篇,入选临沂市哲学和社会科学专家库。

文字整理:王欢锋 李青泽
编辑:(文宣部)王宏薇
审 核:道中书院教研室

相关链接

 1.公办中学读经教育的资深实践者——记山东杜珂老师11年的读经实践

      2.杜珂:对真正的学霸来说,语文才是拉分王;不读经,语文学习没有源头活水

      3.信阳彭玲:我们班语文及格率平均分优秀率均居全县第一,这是三年以来老实大量诵读经典的结果

      4.张晓云:都是压缩语文课堂,不同的是:韩兴娥读白话文,陈琴读小古文,我融合了二者而读经典

      5.【星光大道·简报6】语文真不是老师教出来,语文是从小让孩子读书读出来的

      6.经典诵读明师种子培育计划·2021年冬令营特招进阶和特招宣导班(1.22-2.26)公告  

      7.一般学校转型读经,该如何推进?步骤如何?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杜珂老师参与授课的道中书院·“经典诵读进课堂”校长教师培训往期信息汇总,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