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济”抗疫第二弹丨升级防护装备,与气溶胶传播say goodbye!

科学抗疫的 科济 2022-08-25


疫情封控的这些天

佩戴口罩出门已成家常便饭

而随着大家奉献社会与出门放风的热情日益高涨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志愿者

穿上“大白”为校园抗疫贡献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

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究竟藏身何方?

小小口罩应该怎么戴,才能成为防疫利器?

穿戴大白,有哪些注意事项?

 

《抗疫时期的校园生活指南》第二弹

科济为您倾情放送~



1

气溶胶传播相关知识及防范


在 2 月 8 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表示,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等人指出,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许多超级传播者事件,包括吉林省通化市去年1月份的“1传141”“钻石公主号”等疫情传播事件都有可能与气溶胶传播有关。

那么,相对于我们较为熟悉的直接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具有怎样的特性,又有怎样的预防手段呢?

                         

(视频来源:哔哩哔哩 南都N视频)

01

气溶胶传播是什么?

2021年12月, WHO确认了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并在官网上首次提及“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一词。空气传播与飞沫传播同属于传统的呼吸道相关传播途径,泛指易感者吸入含有病原体的微粒,因传播距离相对较远而界定。相较于一般的空气传播来说,气溶胶能悬浮得更久、飘得更远。

在狭义上,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较小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 而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气溶胶的认识,提出广义的气溶胶概念——悬浮在气体(如空气)中所有固体和液体颗粒(直径 0.001-100μm)的集合。

气溶胶传播即指气溶胶由产生到扩散,成为悬浮在空气中的小直径微粒,最后被易感者吸入的全过程。


1999年发表在《Aerosol Technology(气溶胶技术)》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小于1 ~ 2.5 μ m的颗粒在气管支气管和肺泡区沉积的比例较高,而较大的颗粒在上气道沉积比例较高。

Hinds WC. Aerosol Technology: Properties, Behavior,and Measurement of Airborne Particles. Hoboken, NJ:Wiley; 1999.

02

怎样预防气溶胶传播?

①降低室内呼出颗粒物形成的气溶胶浓度


人员设备运动与空调系统为影响室内气溶胶传播的重要因素。2020年发表的一项针对COVID-19气溶胶传播的研究中提到,在房间环境中,粒子从嘴或鼻子发射的速度受其初始速度的影响,但对于没有明显沉降的气溶胶来说,随着初始速度的消散,主要是室内的大气流控制着它的运动。在室内环境中,气流主要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一是设备和人员的热浮力的运动;另一种是加热、通风和空调(HVAC)系统的强制空气运动。对于气溶胶来说,这些机制大大增加了呼出颗粒物在室内传播的距离。在中国广州的一个记录案例中,Li等人30观察到,在通风不良的空间中,病毒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局部气流,这凸显了室内局部气流模式对COVID-19传播的重要性。

Kohanski MA,Lo LJ,Waring MS.Review of indoor aerosolGeneration,transport, and control in the context of COVID-19 Int Forum Allergy Rhinol,2020;10:1173–1179.

综上所述,为了降低气溶胶传播的影响,需要尽可能地在室内降低病毒颗粒的气溶胶浓度。根据疾控中心对于不同场所病毒气溶胶传播的风险等级与防护建议,具体而言有以下措施:

  • 在通风不良的空间,进行适当的通风与及时的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 75% 乙醇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关于室内与物品消毒更具体的相关步骤与注意事项,请关注科济推出的疫情时期的校园生活指南-第一弹;

  •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 由于现代集合住宅暖通与给排水系统的联通性,在室内放空气净化器、保持下水道不干涸等也是有效的手段。

②注意个人防护,阻隔病毒的气溶胶传播


由于气溶胶颗粒比较大,一般大于 10 微米,50 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医用口罩(或者防范雾霾的口罩)可以阻拦这种粒子。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半径小于 0.1 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随风飘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

对于我们周围的环境而言,一般医用口罩可以阻隔大部分的气溶胶颗粒,因此规范佩戴合适的口罩是预防气溶胶传播的重要手段。如果身处医疗机构中经常产生气溶胶的封闭环境,则需要佩戴符合安全标准和需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护目镜、医用或N95口罩、防水防护服等)。

极为细小的气溶胶质点能催化或摧毁病毒,因此害处不大。大直径的气溶胶质点,能吸附病毒,但只要佩戴合格口罩也能防控。在前述的研究中,研究者也指出COVID-19的远程空气传播风险仍存在争议。因此,对于气溶胶传播病毒,我们要重视,但不要恐慌。



2

口罩的原理与佩戴方法


01

口罩的分类


口罩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棉布口罩、无纺布口罩、高分子材料口罩、活性炭粉滤芯口罩、活性炭纤维毡垫口罩。按规格分为成人(18×9)、(儿童15×9)。按用途分为医用口罩和非医用口罩、民用卫生口罩。市场上口罩种类繁多,在选购时通过其标签和结构,确定其类型。以下列出常见的具备不同防护作用的口罩。

02

口罩的基本原理


口罩对气体的过滤,主要是靠纤维对颗粒的吸附, 而不是阻挡。因此, 纤维之间的空洞不一定要小于颗粒的直径, 反而纤维越细, 布面越蓬松, 吸附效果越好, 不但不影响产品滤效, 相反透气性越好, 产品性价越高。因此, 在纤维中加入静电并有效保持, 则利用静电吸附的原理, 可以大大提高熔喷材料的过滤效率。


表示口罩质量好坏的重要过滤指标包括穿透率(透过率)、过滤效率、压损容尘量等。

03

口罩的选用、佩戴及注意事项


口罩的正确使用、储存和清洁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以上四类口罩材质不够致密,预防感染的效果有限,非首选项。

对于公众,一般建议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并遵守以下规定:

①正确佩戴口罩,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



②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③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


④需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


⑤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


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处理;


⑦建议家庭存留少量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备用。

(视频来源于:视频号 南京日报)

3

大白套装的穿戴步骤与原理


每天都能看见大白们忙碌的身影,但你真的了解他们的装备吗?来康康!


01

大白套装的组成


防护服:

医用防护服是针对卫生保健行业中的工作人员特殊设计和制造的一类服装,由连帽上衣、裤子组成,可分为连身式结构分身式结构


防护服通过切断传播途径来隔绝自身衣物上的污染源或是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空气中的颗粒物、电磁辐射及化学物质,对控制医疗保健机构内部交叉感染和保护医生、护士、流行病学调查者、药剂师等卫生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意义重大。


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一次性医用手套:

医用橡胶手套由天然橡胶胶乳经机器加工制作而成,医学上用以保护手部不受伤害,防止医生与患者之间出现交叉感染的用品。

02

穿戴防护服步骤


步骤1:手卫生

按照七步洗手法,揉搓时间大于15秒。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指缝。详情可以参照抗疫时期的校园生活指南-第一弹


步骤2:戴一次性圆帽

由额前向脑后罩住头部,不让头发外露

 


步骤3:戴医用防护口罩

      1. 左手托住口罩,罩住口、鼻、下巴

      2. 右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至颈部,再将下方系带拉至头顶正中,带好后调节系带

      3. 双手指尖放于金属鼻夹部塑形

      4. 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呼气两次,检查口罩密合性





 


步骤4:穿内层鞋套

 


步骤5:穿防护服

      1. 选择合适防护服,检查有效期及完整性

      2. 打开防护服拉链

      3. 先穿下衣再穿上衣,戴帽,防护服帽子要完全遮住原貌,拉上拉链,密封拉链口

 


步骤6: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佩戴前检查是否有破损,将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置于眼部或头部合适位置,调节舒适度,并检查是否戴牢

 


步骤7:戴内层外科手套

 

步骤8:戴外层外科手套

选择合适型号,将手套反折部分套于防护服袖口

 


步骤9:检查


整体要求:穿防护服全过程符合操作原则,穿戴完毕应整洁无暴露,由专人再次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污染区进行各项操作

 (视频来源:视频号 上海科普)


推荐阅读



来源丨文案综合整理自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澎湃新闻、公众号(ID: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公众号(ID:丁香园)及相关学术论文,封面图@格格王_w,文中插图部分来自网络

编辑丨王    璐、黄佳妮

校审丨郭浩越、吴鸣涛、郭宇婷

责编丨孙羽捷、张绣宇



更多抗疫科普

请关注同济大学学生科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