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礼鸿旧藏签名本故事之一:唐圭璋

蒋遂 程门问学 2022-01-08

小引


2019年12月15日0时49分,相恋一生的内子郭敏琍与世长辞,享年63岁。痛彻心扉,痛彻心扉!敏琍逝世后,无所事事,把家藏书籍随意翻检,得父母亲所获友朋签赠书籍64本。其实这也许只是一部分。1995年父亲蒋礼鸿逝世时,根据他的遗愿,把他的书籍捐赠给杭州大学中文系汉语史暨文献专业教研室,整整五大三轮车。据母亲估计,父亲的书籍有7000余册。这些捐赠的书籍中也许还有友朋签赠书籍。


2006年母亲盛静霞逝世前,向我表示也要将她的书籍捐赠给杭州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我坚决不同意,我已经不是父母亲那个时代的学者,把奉献当作人生的信仰。虽然我和内子也传承父母亲为医学事业捐献遗体的行为,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而且内子逝世后,也与父母亲一样将遗体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


在这些签赠本中,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唐圭璋、夏承焘、王重民、姜亮夫、邓广铭、徐步奎等等,也有父母亲的同事、学生和相同专业的学者。这些签赠本,其实也折射出一些学者之间的故事,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唐圭璋先生



唐圭璋先生赠我父母亲的书,我所见到的有两本,分别是《词苑丛谈》和《宋词四考》。唐先生(1901—1990),字季特,满族。江苏南京人。词曲专家。著有《宋词四考》《词学论丛》等。我母亲在国立中央大学读书时,唐先生已经在那里任教,读书时母亲没有听过他的课。用母亲的话说两人的关系在“亦师亦友”之间。母亲最为敬佩的是唐先生的人品、对爱情的执着。唐先生年少时家贫,被岳母看中他的人品,资助他读书求学。唐先生终身感佩之。唐先生夫人年轻轻患病逝世,唐先生拿着冷馒头和长箫在夫人坟前整整吹了一天的箫,寄托对夫人的哀思。夫人逝世后,唐先生终身未娶,把三位爱女抚养成人。1949年以后新政权为加强东北地区的文化建设,把许多学者派往东北,唐先生也在此列。其时唐先生年事已高,受不得生活上的磨难。母亲感念而作《采桑子▪寄圭璋师东北》:

采桑子▪寄圭璋师东北

圭璋师在苏州学习后,被分配至长春师范大学任教。师素体弱,乃赴苦寒之地,极念之。

征车又向天涯去,何处长春?急雪迎人,都化丝丝鬓上银!       江南正是花如雪,一样消魂。难诉衷情,但寄离愁好伴君。


唐圭璋先生签赠之《词苑丛谈


唐先生在我父母1945年7月结婚时,有七绝《寄云从弢青》为贺诗:

寄云从弢青

唐圭璋

东风一夜绽红梅,谁道人间春未回。青鸟不传云外讯,白沙今日是蓬莱。


母亲双双作《答圭璋师》依韵作和

答圭璋师

盛静霞

一枝芳讯一枝梅,碧海春愁回未回?知否散仙厌迫仄,有人偷下小蓬莱。


前调·前题

蒋礼鸿

东风一夜绽红梅,欲唤祇林绮梦回。见说维摩心寂久,却从云里望蓬莱。


再用前韵

蒋礼鸿

做梅莫做下风梅,青来书云,打油只好拜下风也。忆着清芬便欲回。携手深山深顶礼,张默君曼殊大师墓上语也,引用恰合,但幽明有异,切莫误为一谈。又崔张之于唐六如,亦得相况,亦颇不囿于存殁之见也。为伊筑个小蓬莱! 


三迭前韵

蒋礼鸿

步屐同寻一径梅,清于驴背雪中回。较量才鬼犹堪作,“宁为才鬼,犹胜顽仙”《随园诗话》中语。消得先生点簿来。唐人诗有所谓“点鬼簿”,来诗“青鸟云外”是也。


蒋礼鸿盛静霞结婚照


父母亲长期在浙江工作,与夏瞿禅先生共事。夏先生享有“一代词宗”的美誉。在浙江学者眼里夏先生的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可是殊不知唐先生的成就也不在夏先生之下,当然这和地域有关。而我父母亲是跨域江浙两地的学者,所以眼界更高出一筹。晚年母亲常常与年轻学者何宗桓谈起唐先生,在书信中屡屡提到唐先生。

不过说汪东、唐圭璋都开词选,他们上课时,我已毕业,汪先生的课我听了,唐先生的课,我未听。(2001年2月6日


关于夏(承焘)、唐(圭璋)两位的风貌,我们《合集》中已有了。(2001年5月26日


我纪念唐先生的那首“定风波”有些人很欣赏,听说吴调公先生说是纪念词中的“压卷之作”,我不认识吴先生,但知道他的大名。(2001年9月15日


前些时写了关于唐圭璋先生的逸事,尚未写完,我就因病搁笔,好在过些时候,还会续写的。(2002年11月2日


我无大病,但衰老而已。唐先生逸事,至今尚未抄好,眼睛时时糊涂,奈何?(2002年11月18日


唐(圭璋)先生梦桐词,大概是出版社出的。(2003年7月11日


我不知道有人将唐(圭璋)先生和纳兰并比,但想想倒的确有相似处。两位都是词人,在爱情方面都很深沉专注。但纳兰太伤感,似是殉情而死,唐先生是能自拔的,成就也超过纳兰,这当然和时代、遭遇不同,不能强加评论的。(2005年6月20日


您抄给我的容若《沁园春》我这里《纳兰词》第四卷中有。您没有《纳兰词》吗?再则,我说纳兰几乎是“殉情”的,我是根据广播电视的介绍,后来电视中的形象和介绍又大相迳庭,纳兰最后竟是与准葛尔作战,阵亡。也不知历史上的纳兰,到底是如何死的?这可无法和唐先生比了。唐先生的女儿,在《人物》上发表了一篇介绍唐先生的,这本杂志我记得带来,一时又找不着了,再说,以在词的研究领域,唐居上。但仅以词的角度来说,似以纳兰为上。(2005年7月1日


我仿容若的词,本事在与云从相识前,写作则在后。唐先生是学者,容若是旷古奇才,单就词论,似容若更好。我是胡扯。(2005年7月13日


关于唐公和纳兰,居然我们“英雄”之见相同,使我大为欣慰!我背后还有一位“英雄”就是蒋云从,他虽未明说,但见解早和我们一致了!唐公的《梦桐词》是伉俪情深,中道分离,纳兰则是隐隐约约,无法说明,所以更加有难言之隐,也就更富于魅力!这就是特别有吸引力之故。我也是胡说一气,见笑了!(2005年7月16日


有些话想补充一下:唐公虽然也是深情的,夫人死后,他竟带了箫,冷馒头到坟上去吹了一天箫,36岁就守义不续娶,也难得了。但究竟还是正常的,而纳兰的感情是无法说明,也肯定是不正常的。他的一些词写得回肠荡气,简直就是生活在“无可奈何天”中,您说唐公的词能达到这一境界吗?(2005年7月20日


父亲与唐先生的交往,却多是学术上的。


唐圭璋先生签赠之《宋词四考》

母亲的那首《定风波▪为圭璋师执教六十五周年颂》被调公先生称颂为“压卷之作”,表达了她对唐先生的无限崇敬。

定风波·为圭璋师执教六十五周年颂

盛静霞

甲子绵延六五周,芬芳桃李遍神州。犹记曲中频顾盼,殷勤翻使学生愁。   词是《花间》人是佛,超忽,果然“蕴藉不风流”。杖履追陪师亦友,翘首,一尊遥献碧湖头。


在母亲《频伽室语业》中,写到唐先生的诗词还有《菩萨蛮▪和圭璋诗韵,云从同作》《浣溪沙▪敬和圭璋师近作》《浪淘沙▪吊圭璋师》,就不一一展示了。

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最终要表现作者的意境。单纯讨论诗词的艺术性,就会失去创作的意义。而现代社会写诗赋词的人,又有多少真正能“超忽”呢?

【相关阅读】

她的毕业论文是四十首诗——盛静霞《抗战组诗》始末

程千帆:圭翁杂忆

钟振振:从唐圭璋先生学词记

30年前,唐圭璋选了这14篇龙榆生的论文,给研究生参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