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摆地摊的马云任正非柳传志宗庆后刘强东



地摊,是一个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因为它能给城市增添烟火气,有效缓解就业和经济压力,深受江湖的推崇。


地摊经济最火的时代,应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年代摆摊的人里面,也是卧虎藏龙。哪个大佬没在创业之初摆过摊呢?


任正非摆摊:


华为创始人,44岁的时候还负债累累,身无分文;最后是在地下室创立的华为,初期为了给几个员工发工资;任正非就去摆卖保健品、减肥药。


宗庆后摆摊:


娃哈哈老总宗庆后42岁的时候才开始创业,借了14万和两个小学老师合伙接手连年亏损的校办工厂,创业之初,为了销量,宗庆后蹬着平板车走街串巷,叫卖棒冰、文具。


马云摆摊:


1991年,马云第一次创业,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创业初期没什么客户,结果第一个月收入是700元,房租是2000元。

为了维持运营,马云就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去义乌、广州进货,然后摆地摊卖小礼品,卖鲜花,卖书,卖衣服,卖手电筒等各种物品,还曾经销售过一年的医药,推销对象上至医院,下至赤脚医生。


凭借着这些利润丰厚的地摊外快,马云的海博翻译社得以生存下去。后在海博翻译社盈利之后,马云投身互联网,创办了“中国网页”。


彼时,马云即是总经理,也是推销员,白天在写字楼群里乱蹿,敲了这家公司门,又接着下一家的推销。晚上混迹在各个大排档店铺里,喝到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帮人神侃瞎聊互联网。


柳传志摆摊:


1984年柳传志拉着一辆平板车,在北京中科院的门前摆起了摊,卖的是电子表,后来还批发过旱冰鞋、运动裤衩和家用电器。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


柳传志和马云摆地摊是为了养活公司,两人最终看重的还是科技和互联网。


林炳生摆摊:

22岁的林炳生刚从基隆海事学院毕业,本来要当海员,但因为家里的船意外沉没,没能如愿。为了赚钱,他进入美国胜家公司台湾分公司(缝纫机公司)做销售员,白天推销缝纫机,晚上坚持开出租车,另外他还曾做过房屋中介、摆过地摊,3年下来小有积蓄。


1985年他听说台北市区有一家豆浆店要转让,于是他拿出所有积蓄,又凑了些钱,花60万新台币买下了这家店,以及一个注册商标“永和豆浆”。


刘强东摆摊:


1998年,刚在北京人民大学毕业不久的刘强东,经历了开饭店失败教训后,刘强东也去了中关村,带着积攒的12000块钱人民币租用了一个不到四平方米的柜台,售卖刻录机和光碟。这个不起眼的小柜台就是京东商城的前身,名叫:“京东多媒体”。


刘强东的店面销售额也很不错。但一年后,刘强东就遇到了一个骗子公司。他们以支票付款的形式和刘买货,第一次买了1台刻录机,给了张支票。刘让财务当场到银行查票,没问题,第三天到账。第二次对方又买了5台,还是以同样的方式。


到了第三次,对方定了100台刻录机。


刘强东以为终于碰上了一笔大单子,带着员工蹬着三轮,一趟一趟给对方送货,结果到了第三天,支票跳票,骗子的公司也早已人去楼空。这一次被骗,刘损失了30多万元巨款,是他这次创业以来所有的积蓄。


摆摊是一个短期过程,想要把生意做大,还是得变成“正规军”,成立公司,做出品牌。想要做成长久的生意,也不能蜻蜓点水般的占个摊位就行。




深度分析请扫码👆关注本公众号

更多精彩:美国骚乱背后的经济原因

人民币国际结算份额为何大降?

欧美央行负利率能有效刺激经济吗

谁最需要摆地摊谋生 ?

疫情加骚乱,你还敢送孩子留学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