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线上买买买的时代,逛市集让我有“活生生”的感觉!|lol创斯坦电台

lol创斯坦编辑部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 2021-09-05

欢迎点击小程序收听播客~


🥳本期嘉宾阵容

INNOVA-STEIN RADIO


嘉宾


常天乐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


嘉宾


张一芃 大小咖啡联合创始人

特邀

创斯坦电台街采小记者

INNOVA-STEIN RADIO



王昱 中央戏剧学院
电影电视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班 19级



📖编辑话

INNOVA-STEIN RADIO

本期编辑

郑园北京ONE艺术共创项目运营主管1+27研究院 研究员

      今年,特别是疫情后,一股“市集”风潮复苏了不少城市的元气,也回应着人们在真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的渴望。而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也让我们思考,在这个线上买买买的时代,市集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市集所带来的“活生生”的感觉是怎么来的?从传统集市和菜市场到今天的市集文化,我们的审美、消费需求和城市生活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在谁引领市集的风潮……

对于上面的问题你怎么想呢?
你还有哪些关于「市集」的有趣经历和新鲜想法,
听完节目一起交流起来吧!
欢迎加入创创社区参与我们的热烈讨论😎

 👇👇👇
「扫码即可加入🙉」

分享两个听众的反馈👏👏👏



🎙️本期聊了什么

INNOVA-STEIN RADIO

8:38-15:54 
大小咖啡和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分别在做什么?

16:00-24:08 
菜市场的消逝、传统集市的衰落和今天的市集文化

24:11-27:05 
农夫市集如何营造有感情和共识的社群?

27:13-37:22 
线上主宰的时代,我们为什么爱市集?
连结感?主动权?缓解焦虑?

37:57-41:44 
什么是设计感?
为什么说今天的市集美感/设计感是重要的?

42:16-45:30 
市集的公共属性是什么?
如何营造超越物理距离的“社区”

55:44-1:01 
从纽约、南非、香港的市集发展
看市集精英化vs为人民办的市集
未来会是谁引领市集的风潮?

1:01:43-1:12:21
市集达人芳、
自然生活品牌Luonnoli主理人于晨、
肥吞拿发酵实验室主理人May,
她们在古今中外“发现”的有趣的市集长什么样?

✦✦✦  ✦✦✦  ✦✦✦  ✦✦✦  ✦✦✦✦✦✦  ✦✦✦  ✦✦✦  ✦✦✦  ✦✦✦

(摘录)



 01 

大小咖啡怎么把文化做得有声有色?

:大小做的很多事情,我自己其实也参加了蛮多的,前一阵你们北锣鼓巷那边的胡同美术节我也有去玩!今年特别巧,大小有家新店开在了我工作地方旁边那条胡同,所以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27院儿和大小一起搞了很多事情,大小的咖啡师还和我们的阿姨一起去切磋手冲咖啡,特别好玩,就感觉在地的居民和社区里面新鲜出现的小商业玩在一起了。

2020年在大小咖啡北锣鼓巷店举办的胡同美术界现场,这里聚集了在北京的许多独立艺术家和有特色的手作、美食小品牌。图片@BigSmallCoffee

2020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在内务部街27号院,大小咖啡的咖啡师和内务社区的杨阿姨切磋手冲咖啡。这个活动的灵感来自27院儿和艺术小组吃的reallywant合作的“老好使”艺术项目

大小咖啡是在北京的一个精品咖啡馆品牌,以精品咖啡、南非如意宝茶、精品巧克力等产品为载体,想要做一个消费和文化的一个小组织,除了在坐店坐商之外,我们也会参加非常多的市集活动,就怕别人找不着我们,所以要主动出击。

:大小咖啡不只是卖东西的,吸引我的是它的文化社群。特别是去店里的时候,胡同店有胡同的氛围,北锣的那边有社区的氛围,这是自然形成的吗?

在一个商业化运作的浪潮里,我们选择了适合我们自己的方式。尤其是在文化层面,我们有“太小地方”这样的一个品牌,起源就是因为北锣鼓巷,我们有一间房子,如果把它当是个经营空间或消费场所,太顺理成章了。后来我们和当时的建筑团队余留地讨论,决定干脆做一个小的艺术空间,只要艺术家申请,我们初步看一下作品,就会免费提供使用。现在北锣鼓巷的“太小地方”是最大的,最小的在演乐胡同,只有一个完整的橱窗,每两三个星期换一次插画。几乎每次换展邻居都会在那个地方看展。

在大小北锣店,大小咖啡和酷儿合唱团合作的皮影剧工作坊 图片@BigSmallCoffee

演乐胡同的“太小地方”有最新的展览,“不孤独派对” 图片@BigSmallCoffee

邻居在看“怪兽公园”的展览 图片@BigSmallCoffee


 02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在做什么? 
菜市场的消逝、传统集市的衰落和今天的市集文化

园:你们做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我也知道很久了,我姐姐在你们那里工作,她经常说“我吃的是哪家的豆腐,哪家的花生”,都是有来头的。我偶尔也会去你们那里花园的市集买菜,然后你们事情煎饼真的很好吃,每次吃完都觉得好满足!

在三里屯“那里花园”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现场的煎饼摊 图片@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乐:我们农夫市集是从2010年开始办的,到今年其实是第10年了。我们对于所有的来参加的农夫有一个非常严格的筛选,Ta们的产品必须要做到有机的底线,就不用农药、化肥、抗生素、激素添加剂等,所以我们市集跟其他的主打消费文化的还不太一样,有点像个特殊一点的临时性的菜市场。
 
图片@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说到市集的发展…我觉得当我们说市集的时候,不要忘了它是最古老和历史最长的一种交易方式。原来的市集,北方叫“集”,南方叫“墟”,都是在乡村在城市里面自然形成的…你去任何稍微远点的地方,大家都知道这里是初八还是初十,有一个“墟”或集,又买东西又卖东西,这是市集最初的形式。

西安的西仓市集 图片来自网络

“那是一个偌大的民间交易场所,主要的营生是家养动物珍禽、花鸟虫鱼,还包括器皿盛具、饲养辅品之类。赶场的男女老幼及闲人游皮趋之若鹜,挎包摇篮,户限为穿,使几百米长的场地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一个热闹繁华。”
——贾平凹《废都》

我们10年在北京开始办市集的时候,还能找到很多艺术空间去做,把它做得很有意思。后来发现这些艺术空间没有资质去办这样的商业活动了…我们慢慢只能退回到纯商业空间,就像商场、商街这种。所以一方面我们不要忘记菜市场和传统市集的消失、一些经营场所在减少。另外一方面,像大小咖啡这样的独立小品牌又能够出现在很多生活方式的市集里面,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在消失,一个可见度在增长。

所以我们到底要拥抱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市集它本身是一个生活方式多样化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无论在哪里,它都是一个让小的生意人,小的商业体有一个去试错的地方。

芃:我其实蛮遗憾的,就好像现在餐饮行业都在强调标准化,但标准化会不会让人性变得越来越弱?比如说你为什么会在很多市集看见“大小”,还不是因为我们有餐饮执照?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样的人能够参与到市集里来,因为这群人才是真正的最原始的创意的来源,如果他们失去了这种生存的空间,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那些已经存在的品牌,那些看上去好像有一套体系的东西,但是这对于多样化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


 03 

农夫市集如何搭建农友和城市消费者间的桥梁、营造有感情和共识的社群?

乐:我们最擅长的是找到好的农友,他们生产出来特别棒的食材,然后吸引到对这些食材有追求和需求的人,慢慢也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社区,比方说我们的社区会对环保这件事情就特别在乎,我们有一个叫“市集绿主张”的环保小品牌,倡导大家尽量少用一次性的东西。在北京做垃圾分类之前,我们就在市集上做垃圾分类了…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和奥北环保合作,鼓励消费者带来自家的可回收物品,在现场做细分。图片@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你会发现它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社群,人们之间是有共同点和真正的感情上的链接。特别明显的是今年疫情的时候,我们就通过一个社区店来做共同购买。2月份北京还下雪,农户下雪天送菜来店里,消费者是在雪地里面,隔着安全距离在外面排队等我们的菜。2、3月份时候,我们的共同购买可能是全北京最安全的买菜方式之一,因为你这个过程当中所有接触的人都可追溯。

疫情期间,农夫市集的一些农友亲自把菜送到城里 图片@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04 

 线上主宰的时代,我们为什么爱市集?

园:今天李佳琦让我们买各种各样的品牌,但那个品牌是别人推给你的品牌,并不是你一开始自己去认知……(乐:很可能那些面膜就那几个工厂生产的,贴着不同的牌子)

芃:我觉得很有意思,之所以强调标准化是试图帮人们做决定,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他让人在做选择的时候更焦虑了……实际上这个社会它限制了你的选择了。

园:其实市集带给了很多人一种主动权和安全感……我每次去市集前我大概知道它是个什么氛围,我会遇到什么样子的人,就很有安全感。

乐:你不是去超市或者去星巴克更有安全感,因为它特别标准?

芃:我觉得你说的安全感是在人群里头获得的。我已经很久没有去超市了,就是我不知道该不该排队。这个是我的焦虑,干脆我就不去了。

园:还有一种疏离感,就是我为什么说不是星巴克和超市那种“标准”,因为你不需要跟那里的人产生任何实质的关系和连结,它设定在那只是一个场景。

你知道市集或者这种小生意还跟大买卖有什么不一样吗?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作为创始人或者主理人是想把你自己做的喜欢的东西传递给更多人,但一个东西一旦做大了,做成标准化的连锁了,在那里工作的人其实是“社畜”或“打工人”,他可能不一定认同这个东西。我是上海人,有个店卖葱油拌面,我说这个东西无论如何它不是葱油拌面应该有的样子,它从面到酱汁到面的熟的程度到味道都不一样,我很生气,我就跟做面条的人说,“你怎么能做出这样一个东西?”他说“这个面就是这样的!”,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葱油拌面应该是什么样子……

芃:Ta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煮面条的机器……

乐:我们市集结束的时候,农户会互相交换菜,你多久没见到这种互惠行为了?所以后来有农友说我为什么愿意赶集,是因为跟人聊天也很重要。很多农户其实线上生意不小,自己开车好几个小时可能就卖1000多块钱,不一定经济上划的来,但对Ta来讲,来这里我是见朋友,我跟农友是朋友,我跟有些顾客也是朋友…这个也是Ta生活的一部分。

图片@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芃:所以说你看市集充当了一个连接人跟人之间关系的这样一个角色。


 05 

什么是设计感?
为什么说今天的市集美感/设计感是重要的?


芃:我认为审美对于现在的市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我能理解,但是这个也是让我们特别困惑的一点……农民是不是怎么弄都不可能比一个有审美意识和设计感的品牌主理人去做的更好?

我觉得菜市场它就应该是有烟火气的,但是设计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也不要把它想得过于高大上,设计在我的脑子里头,它是一种空间和整体的感觉,有时不一定非得涉及到设计本身。比如说菜市场里头的菜是怎么摆设的,比找一个设计师设计个海报意义要大得多。今天的市集确实跟过去赶大集不一样了,我们在市集上传递的美感对公众会是一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大小开第一家店在小小胡同,当时我们把老房顶变成了玻璃的房顶,很多老百姓路过的时候,经常说一句话,“我家也想这么改造”,(在我看来)这才是设计感,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对老百姓生活的感染。


 06 

 市集的公共和社会属性是什么?
 如何营造超越物理距离的社区


园:其实市集不只是买卖或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公共文化。

乐:现在中国真正的公共空间在衰减,哪怕是跟商业体结合的很紧密的市集,也有可能是最后的、开放的公共空间的一种可能性。

芃:我忽然意识到,其实过去几年人们强调“社区”。但恰恰是因为我们做的什么太小地方、大小电台、咖啡、乒乓球大赛、胡同美术节等等,把它们放在一起,才成了一个社区。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了社会意义和公共属性,集是不存在或成立的。如果没有,市集一定是办着办着就变成商业的工具。现在有很多To B的产品,甲方给一些钱让办一些带动地产活力的东西,我其实最想告诉地产商们:“把钱给多一点!把具有社会属性的内容加进去,而不要给那么少的钱,做一些形式化的东西!”

大小咖啡北锣店的“日常”图片@BigSmallCoffee

大小咖啡北锣店的“日常” 图片@Yuan

园:项飙老师前阵不是提到“附近的消失”嘛,成为了一个公共话题,然后他其实就强调这种社区感,你是不是知道你附近在发生什么……但今天这个关系网络确实是那种散点式的,他会形成一个物理加精神上的社区,它是一个社群社区。

乐:我觉得在二环三环里面物理上大家还比较近的,我现在住在五环外,只能靠精神社区来支持。我们家对面有个特别大的商场叫“昌平人民的巴黎”,我意识到很多中产阶级有小孩的家庭,周末休闲的方式就是去商场里待一天,我就想这小孩是在商场里长大的?北京还有几个著名的溜娃胜地!

园:其实我会在不同的市集里面看到小孩,家长带Ta们去玩,同时在做亲子教育或自然教育。

图片@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做的“小小农夫食育课堂”图片@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芃:孩子现在太缺少这样的平台去接触自然也好,哪怕是接触更多的人。

园:我在想市集有没有可能在社会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农夫市集它可能真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很多人有机食物的认知,或者是本地小农的发展,胡同美术节或者“大小”,它在推动社区的文化或者更多的独立艺术家的发声。

乐: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一开始办的时候,吸引大家的是觉得这里能买到安全的食物,我很坦率的讲,大部分消费者是为了自己,但是来了以后,无论是主办方还是农户,透露出来的信息其实是你只有关心社区,关心环境,你才可能获取好的食物。因为在市集上东西也不便宜,农户会去跟消费者解释:当你环保生产,尊重农户的生计,才会看到食物真正的价格。你照顾我了,我才有能力生产出好的食物给到你。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消费者也慢慢地理解我的消费行为对自然的责任,对生产者的责任。消费者也给农户很多的信心。这是一个彼此影响、慢慢发展的社会过程,就是相互学习、共同学习。

园:它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在行动中体会,不是说我给你上课,告诉你你得吃有机食物……其实你在尊重生产者的同时,你在尊重自己。

芃:大小来接下来希望能在北京这样的商业环境里自给自足,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体。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希望以太小地方也好,以大小电台也好,或者更多的市集,能够填补这个城市的毛细血管。

乐:我们虽然做不了主动脉,但是如果毛细血管没有了,只要主动脉一堵(城市)就完蛋了!

我突然觉得其实市集也好,或者你们两个今天在做的事情也好,都是在主动去构建我们自己的“附近”,尽管今天我们的邻里关系或者物理上的“附近”可能一定程度上被抽空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从头构建,这种“附近”里面有生产者,有创意人,也有我们想要推动的社会议题,有我们想要去创造的公共文化的环境。


 07 

从纽约、南非、香港的市集发展看市集精英化vs为人民办的市集,未来会是谁引领市集的风潮?


:有没有什么最早给你们启发,让你们对市集有感了的一些先行者?

乐:我回北京之前在纽约住过,学校边上就是Union Square的 Green Market,那是很大的一个农夫市集,我很喜欢那个氛围。当时是穷学生,农夫市集的价位是比较高的,我会买一个热的苹果汁,秋天或冬天在纽约捧个果汁,逛个很有人气的地方,特别舒服。

纽约的“农夫市集”Green Market  图片来自网络

纽约的“农夫市集”Green Market  图片来自网络

回北京以后,那时候家作坊的一些艺术家开始搞农夫市集,我就觉得在中国当时没有这种形式的市集,农夫亲自来摆摊,我开始觉得这个事情是有可能的,也是有发展前途的。其实美国过去10年20年是一个农夫市集增长的趋势,我觉得它对于小的独立的生产者,对于有社区感的居民是件特别重要的事儿。

纽约疫情期间,在Green Market上拍到的买食物的人 图片来自The New York Times

芃:我在来北京之前在南非开普敦上学,开普敦这个城市整个创意产业非常发达,我经常周末去的一个市集,在开普敦有个地方叫Woodstock,实际上是一个老的面粉厂。最初全部都是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参加市集,当然还有一些特别好的手工匠人做的食品,我觉得这个氛围非常感染人。这几年的时间,我发现它变得越来越精英化了。

在开普敦老面粉厂里的The Palms Market

我在想,在我们将来去做市集的时候,必须得知道市集如果是为人民开的,它需要的氛围是什么?换句话说,又是谁在引领这样的一个风潮?反正这是一个我还在进行的思考,可以交给听众们一起来想想这个问题!

园:我之前在香港上学,一个是叫“西九龙自由约”,就是每周日会有很多独立音乐人,手作人集中在西九龙的一个公园里面,形成了一个全城的默契,我们很多年轻人都知道,到了周日我们就可以去到公园里面聚会,感觉你跟整个城市都有了更密切的联系。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个叫PinkDot嘉年华,是从新加坡起来的,后来在香港发展,它是专门做多元性别友好的一个Campaign,同时也有市集,我后来当了一次这个嘉年华的志愿者,觉得这种集合式的市集,真的有可能对某一个社会议题的推动会有一点点的影响,他把平时可能隐藏在社会里面的一些人聚集,也让更多人加入进来一起为这个事情做点什么。



 08 

环保达人芳、自然生活品牌Luonnoli主理人于晨和肥吞拿发酵食堂主理人May的市集体验


芳:我这几年其实一直都在环保公益领域工作,今年加入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绿主张的这样一个可持续生活的环保项目中。市集对我好像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我觉得有意思的市集能代表本地的文化。我曾经在泰国清迈一个叫Nana Jungle的小树林里面,参加了一个面包市集,面包爱好者们会在树林边的一个小亭子里面,把面包商户围一圈,每个人都是就跟选自助餐一样,从起点到终点,各家面包你就可以去挑,有很多徒步者和旅行者可能买了面包就去爬山什么的。

Nana Jungle 山脚下的面包市集 图片来自网络

Nana Jungle 山脚下的面包市集 图片来自网络

我在菲律宾也生活过一段时间,马尼拉本地有很多市集,我最喜欢的是我当时的一个同事和几个朋友一起办的Sunday Market,每周日会在一个停车场的地方摆几个摊大家一起卖。有的人做披萨,有人做手工皂,有人练瑜伽,就像一场周末的聚会。市集对我来说最珍贵就是那种熟悉感、那种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真正信任的这种买卖方式。

晨:大家好,我叫于晨,自己工作室下面有一个自然生活品牌Luonnolli 。回到100年前,天桥就是一个大市集对吧?会有很多耍杂技的,有卖东西的吆喝的,可能会有一些表演的,觉得琳琅满目,我觉得今天的市集也应该也要有这样的东西,而不光是拎着袋子,一个摊子一个摊子挨着买东西。

老北京天桥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May:我叫May,我现在是一个叫肥吞拿(Fatty Tunny)的发酵食堂的主理人。我真的发自内心的感谢今年做市集的这些人,我们的品牌每一次参加市集都在成长。它是一个活生生感觉,你能跟人面对面的交流。而且你现在吃的东西都是餐馆里面已经做好的,或者你买的半成品,但是我们当时想做一个东西,让你知道这个东西它从地里到你自己做成,它是怎么来的一个过程。这很重要。

(园:我们今天如何在看待一个城市,是不是只能通过那种大体量的品牌和高楼建筑?是不是我们可以通过向市集这样一种更活生生的方式去认识更鲜活的东西?)

我参加过的市集中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伍德吃托克,它本身是一个大型的户外的有主题性的市集,对于我们做餐饮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大Party!

May在伍德吃托克的“秋日营地”做日式大阪烧 图片@May FattyTunny

第二个是就是 RumbleintheJumble,它是一个美国的女士做的,之前有了很多年的底蕴,今年发展的特别好。主要是在北京的外国人参加的比较多。它其实就是国外的那种community式的小市集,非常有人情味,大部分摊主和客人都是很熟悉的面孔,久而久之你就特别想融入温暖社群里面。

图片@RumbleintheJumble

图片@RumbleintheJumble

疫情发生了以后,我觉得大家反而会更加认真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是非常简单和基本的问题,但很多人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好好的想过。市集,我觉得它给人们一个机会去进行有质量的面对面的交流,这是城市里面最稀缺的。

✦   ✦✦   ✦✦✦    ✦✦✦✦    ✦✦✦✦✦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 👇👇👇 




大小咖啡创建于2016年,以精品咖啡为载体的消费和文化品牌。大小以精神满足为理想。以设计为工具,让艺术成为日常。建立可持续的、有机的、热情的、时髦的都市青年生活方式。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Country Fair)由一群关注生态农业和三农问题的消费者志愿发起,旨在搭建一个平台,让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户能够和消费者直接沟通、交流,既帮助消费者找到安全、放心的产品,也帮助农户拓宽市场渠道,鼓励更多农户从事有机农业,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维护食品安全、实践公平贸易。

日式料理店、发酵食堂和实验室

Luonnolli 源自芬兰语“自然地”。 专注纯天然可再生材质和民艺再设计。 


本期延伸阅读:

那些你逛到或没逛到的「市集」✧✧✧
  伍德吃托克:做年轻人喜爱的市集
    在纽约逛农夫市集,是最开心的事
 → 东京的农夫市集,也太好逛了
 → BlackEXPO不止市集,或许有种声音与你共振
 → 上海制汇嘉年华(Maker Faire)
 → 2020年发芽大会,邀请你来逛一场小型公益市集
 → 广州“鬼市”大暗访
 → 把“西仓”做成一本最美的书
 → 墨尔本市集巡礼:在市集,呼吸一座城的味道       

关于「市集」✧✧✧
  一个市集就能让商圈客流提升50%,它是消费复苏的秘密武器?
 → 当我们讨论市集,我们在讨论什么?
 → 中国市集发展极简史:我们一起逛市集
 → Why Outdoor Farmers’ Markets Matter More Than Ever
       纽约时报文章:🔗https://www.nytimes.com/2020/04/01/nyregion/coronavirus-greenmarkets-nyc.html
    

加入更深入的

讨论和互动🖐

INNOVA-STEIN RADIO

10月7日开始
每周三
晚 21:00
准时更新!
大家可以在以下渠道收听到我们的内容!

 播客收听 

喜马拉雅


网易云


播客


小宇宙


荔枝


 留言互动区 
微博


猫弄

豆瓣
打开豆瓣,搜索“lol创斯坦”即可


 深度讨论(微信公号)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

北京ONE艺术周

27院儿


同时,我们将在电台的基础上
搭建一个陪伴成长型的社群,欢迎大家
加入我们的创创社群



往期回顾




1. 我们搞了个“lol创斯坦电台”,约吗?


2. “我21岁,即将清华毕业,却对前路感到焦虑” 

3. 迷茫和焦虑是当代年轻人的底色?

4. “我们到底迷恋城市的什么?”

5. 你理解你的城市吗?

6.  垃圾,一座城市的“照妖镜” 

7.  所以,垃圾分类到底在搞什么?

8.  为什么这两年社会议题的影视作品这么火?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