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OECD发布《强势开端5:幼小衔接》报告,看看这些国家如何做幼小衔接

2017-09-01 SUNGLORY 奕阳教育

  导语  

2017年6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强势开端2017:早期教育发展关键指标》(Starting Strong 2017: Key OECD Indicators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报告与《强势开端5:幼小衔接》(Starting Strong V: Transitions Fro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To Primary Education)报告。


奕阳教育研究院学前教育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学前教育公共政策观察》杂志特别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李相禹老师对这两个报告进行梳理与解读。本期,我们推出的是OECD发布的《强势开端5:幼小衔接》报告,以帮助大家了解OECD国家幼小衔接政策状况。

Believe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李相禹



背景



人生第一年为未来的技能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早期教育过渡到小学是所有儿童都要面临的一步巨大的跨越。这个阶段支持性、没有压力的经验很可能影响儿童小学学业和社会技能。投资高质量的早期教育,促进早期教育不同阶段的衔接,对于儿童的长远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


高质量的幼小衔接应该是做好充分准备的,体现为以儿童为中心,由接受过培训的教师相互合作实施,并且需要一个适宜的、具有一致性的课程指引。这样的幼小衔接能够提高早期保育和教育对小学和后续学段积极而持续的影响。

在过去的十几年,幼小衔接一直是很多国家政策关注的议题,但少有研究关注OECD国家如何设计、实施、管理和监控幼小衔接。对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对于确保早期教育对小学教育的积极影响、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特别是帮助弱势群体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以及建立更公平的早期教育体系非常重要。


为了构建坚实的知识基础,通过文献梳理、深度的国别背景报告和问卷调查,以及对30个OECD国家和伙伴国有关幼小衔接的政策的深入分析,OECD于2017年6月发布了《强势开端5:幼小衔接》(Starting Strong V: Transitions fro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to Primary Education)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促进幼小衔接一致性的政策



《报告》将不同国家在促进幼小衔接一致性方面广泛采取的措施、政策和实践划分为四个独立的政策领域:(1)促进幼小衔接的组织与管理;(2)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致性;(3)课程与教学一致性;(4)儿童发展一致性。



(一)促进幼小衔接的组织与管理



理解OECD国家的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是如何组织与管理的,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为从早期教育到小学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建立更加公平的早期教育体系。随着越来越多的儿童接受早期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仅要面临从家庭到学校的过渡,还要面临从幼儿园到学校的纵向过渡,从托幼机构、小学与课后托管中心之间的横向过渡(horizontal transition),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与过渡。



第一

从幼小衔接组织与管理的目标来看,国家层面的幼小衔接目标受入学准备政策表述的影响。一些国家制定了专门的幼小衔接政策目标,但不同国家的目标定位差异较大。


一些国家制定了比较宽泛的目标,如促进儿童的安全感和健康,实施全面发展教育,调动家庭、同伴、学前教育和小学共同参与,以及确保支持促进儿童成长和学习的先决条件。并且,幼小衔接政策目标很少出现在正式的政策文件中,通常在课程中提及,如芬兰、斯洛文尼亚、瑞典、挪威和威尔士。只有极少数国家通过立法确立幼小衔接目标,如丹麦。


还有一些国家将入学准备作为重要的目标,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例如,在日本制定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强调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将其定位为“培养义务教育和后续教育的基础”。又如,美国2000年的“国家教育目标”(National Education Goal)将入学准备的目标描述为“所有美国儿童为小学起始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随后联邦政府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则立法的角度确保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儿童都做好入学准备。


还有一些国家则将其融入其他政策目标中,如澳大利亚和丹麦,由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分别管理的,只有地方政府或托幼机构层面制定的相关政策,但在儿童早期语言发展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二

从幼小衔接组织与管理的共同趋势来看:(1)各国的政策文件都注重顺利过渡的重要性;(2)要求地方政府、托幼机构和学校采取适宜的政策和措施;(3)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幼小衔接纳入治理策略和政策文件中;(4)通过改革管理加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5)通过课程改革,降低了入学年龄,加强不同学段机构的整合,以及加强相关研究等方式,促进幼小衔接。


第三

从幼小衔接组织的实践来看,几乎所有OECD国家的孩子在入小学前都接受了学前教育,半数OECD国家的孩子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过渡(从0-2岁的托儿所到3-6岁的幼儿园,从幼儿园到小学)。


在调查问卷中反馈了相关数据的41个国家中,56.1%的一些国家在入小学前一年组织专门的学前班(transition classes),这些国家中48.1%的国家将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并且,在大部分国家,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共处一栋楼,更有利于儿童适应学校环境和教职工,也有利于实施一致的儿童发展监控。此外,小学一年级留级现象并不常见。尽管大部分国家都允许一年级留级,但在实际的留级率却很低,且在2009-2014年的五年间持续下降。同时,从幼小衔接的管理来看,所有国家幼小衔接的设计与实施都是由托幼机构和小学,但国家、地区或地方政府对幼小衔接政策有一定的影响。超过3/4的国家政府参与幼小衔接管理,尽管通常是与其他各级政府合作进行的。只有1/3国家政府独立负责幼小衔接政策的制定、调整和监管。


第四

从幼小衔接组织与管理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来看:(1)为应对不同地区缺少一致性的问题,采取开发国家方案或战略、制定国家或地方的指引或指南;(2)针对不同主体参与困难的问题,可以将幼小衔接纳入法律或法定课程框架,为地方政府、托幼机构和小学提供幼小衔接案例,以及对幼小衔接过程进行监控;(3)对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缺少合作的问题,可以进行经常性的自我评估、定期与关键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讨论,以及提供咨询和指导;(4)而对于幼小衔接不公平的问题,可以提供语言支持、建立财政资助项目,优先确保目标群体接受学前教育,以及为托幼机构提供额外的经费或人力资源。


第五

对政策的启示:(1)从全面的早期发展视角看待幼小衔接;(2)致力于解决各个学段的公平问题,而不仅仅是幼小衔接阶段;(3)以实证为依据制定政策;(4)加强市级政府的领导力;(5)增进合作与相互理解;(6)托幼机构和小学建立一致的目标。


(二)教师专业发展一致性



研究表明,教师的职前教育、有针对性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性的环境,以及管理者的领导力是顺利实现幼小衔接的重要因素。



第一

从各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致性的程度来看:(1)教师的类型和工作条件差异较大(几乎所有国家小学教师的工资都高于托幼机构教师,而大部分国家托幼机构教师直接与幼儿接触的时间多于小学教师);(2)各国通常都有幼小衔接的师资培训,但尚未普及(大部分国家对学前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资质水平和专业发展要求类似,对工资和受教育年限的要求越来越趋于一致;并且,虽然两个学段教师的职前教育水平越来越趋于一致,但未能立足衔接模式,然而大部分国家也在职前开展了幼小衔接方面的培训);(3)对教师的支持仍然非常有限(大部分国家支持幼小衔接的辅助人员或咨询人员稀缺,更多只是提供支持性资料和指南;通过制定规则或采取支持性机制等方式也很有限);(4)管理者的领导力有待提高,教师和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欠缺。


第二

从各国面临的挑战与相应措施来看:(1)为应对学前和小学教师地位和视角差异,采取两个学段教师同等工资,以及职前教育和培训内容一致化的措施;(2)针对缺少相关培训和支持的问题,提供更多幼小衔接的专门培训,满足教师和工作人员的需求;(3)对于合作和协调中的结构性困境,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的法律规定,并确保合作的时间和物质条件。


第三

政策启示:(1)为教师配备资源;(2)确立托幼机构和小学领导者的角色并为其并为提供支持;(3)确保两个学段的教师共同学习、互相学习;(4)加强有关幼小衔接培训和指导的实证基础。



(三)课程和教学的一致性



课程为教学奠定基础,幼小衔接课程的一致性影响儿童发展和入学适应。托幼机构和小学高质量的教学实践也为幼小衔接奠定基石。但两个学段不同的教学观念阻碍了彼此开展教学合作。此外,结构性特征,如班级规模和师幼比,入园入托时间和小学就读时间,也会影响两个学段的教学一致性。



第一

从各国确保幼小衔接教学一致性的实践来看:(1)各国普遍制定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课程框架;(2)早期教育最后一年和小学第一年的教育通常是一致的;(3)早期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课程一般具有相同的价值观、教学方法和学习目标;(4)两个学段的核心内容领域通常是一致的:(5)早期教育阶段正在扩展其内容领域,制定更全面的课程框架;(6)不同国家儿童参与早期教育和小学的时间差异较大;(7)大部分孩子进入小学后都要面对更大的班额、更少的成人支持。


第二

从各国推进幼小衔接教学一致性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来看:(1)针对课程的差异和不一致,由国家开发课程框架和指南,支持地方知识和创新;(2)对于两个系统教师的教学观念不一致,通过课程改革确保教学一致性,为教师合作提供机会,强调小学为接受儿童做好准备;(3)为应对幼小衔接教学实施的不一致,确保结构性变量的一致性,创造合作性的学习策略。


第三

政策启示:(1)为教师实施课程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培训;(2)鼓励不同机构的教师积极合作;(3)开发不同方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幼小衔接;(4)为攻克教学一致性障碍建立实证基础。



(四)儿童发展一致性



研究表明,顺利的幼小衔接有助于确保儿童拥有一个积极的开端,将高质量的早期教育的效益一直延续到小学以及后续学段。幼小衔接应该考虑儿童的视角。家长参与、家长和教师的合作,托幼机构和小学的合作是顺利幼小衔接的关键和前提条件。



第一

从各国确保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发展一致性的实践来看:(1)几乎所有国家都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了专门的幼小衔接活动(开放日和家长会是用得最多的方式);(2)不同国家在考虑儿童视角方面存在差异;(3)大多数国家都在政策中明确提出要与家长合作;(4)大部分国家都为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儿童提供专门的幼小衔接支持;(5)教师之间的合作形式多样(很多国家共享儿童发展信息,两个学段的教师经常交流;有几个国家建立了教师合作专业学习小组);(6)许多国家都与其他关注儿童的社区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一些国家组建专业团队评估儿童的入学准备情况、健康专家通常参与幼小衔接,针对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多部门合作比较普遍);(7)不同机构开展横向衔接确保儿童发展一致性(如,幼儿园和儿童俱乐部、小学和小学课后辅导机构)。


第二

从各国确保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发展一致性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来看,(1)针对幼小衔接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儿童视角未被充分考虑的问题,可以在教育行动或课程中确保儿童参与,并让儿童参与研究;(2)对于家长意识不到自己参与幼小衔接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可以调整支持性材料以适应移民父母的需要,开发促进家长参与的创新性活动,在幼小衔接活动中补充父母项目;(3)面对弱势群体父母参与困难的问题,可以开发共享儿童发展信息的方式,组织联合培训,建立合作专业学习团队,以及整合同一个地区不同学段的教育;(4)对于两个学段教师之间不公平的关系及缺乏相互理解,可以建立来自不同部门的专业工作团队。


第三

政策启示:(1)倾听来自儿童的声音,改进幼小衔接;(2)提高父母关于幼小衔接的意识;(3)在实施幼小衔接时尽量满足父母的需要;(4)在托幼机构和学校之间建立坚实而公平的合作关系。



政策启示



《报告》在最后提供了六个交叉的政策点( “cross-cutting” pointers),为未来改进幼小衔接相关政策提供指引。


第一,让学校为儿童做好准备,而非儿童为进入学校做好准备


转变对“入学准备”的理解,采取儿童中心视角,让学校为儿童做好准备,而不是儿童为进入学校做好准备(making schools ready for children,not children ready for school)。确保义务教育起始阶段和课程框架都具有年龄适宜性。


第二,消除常见的有关幼小衔接的迷思和误解


消除一些常见的迷思和误解,逐渐认识到幼小衔接是多维度、动态变化、多主体参与的过程。幼小衔接需要诸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包括家长、社会服务机构、托幼机构的教师、小学教师,国家和地方政府。



参考资料


Starting Strong V: Transitions Fro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To Primary Education

 

往期推荐

OECD发布《强势开端2017:早期教育发展关键指标》报告∣重磅!

普惠与发展|2017上半年国内外学前教育公共政策盘点

《美国教育发展现状报告2017》发布!87%的5岁幼儿接受了入学准备教育

阳光与阴影——2017两会学前教育议题评述

《学前教育公共政策观察》丨2016年国际早期教育政策评述

规范与发展丨2016年中国学前教育政策评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还可一键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